「農業產物保單」會不會變成請鬼開藥方?─人‧耕‧食 共同體─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February 22,2017「農業產物保單」會不會變成請鬼開藥方?
「農業產物保單」會不會變成請鬼開藥方?
根據農委會統計,光是蘇迪勒與杜鵑颱風相繼過境,台灣的農業災損就高達46億,而政府的補助頂多只有一到兩成,因此農委會規畫試辦三年的農業保險,與民間產物保險公司合作,並由政府提供投保農民三分之一的保費補助,這是以農作物(尤其是水果類等高經濟作物)為投保對象的「農產保單」,以期提高農民在作物災損後得到更多的實質理賠。本報秉持對台灣農業發展的長期關注,以下提出農業產物保單可以預見的兩大問題。
農產保單是否可能有效運行?
雖然農委會去年就函請產物保險商業公會,鼓勵其會員開發農作物保險保單,但是保險業者終究不是慈善機構,能否獲取利潤還是他們的主要考量,以近期兩次風災為例,農委會統計出的農業災損就至少有46億,如果真如農委會所言,農民可依投保比例領回七成至九成的理賠金,那麼,政府光是口頭上或精神鼓勵保險業者開發農產保單,顯然是遠遠不足以成為保險業者的誘因,既然氣候變異已趨常態,也就不可能有保險業者願意承擔這樣的高風險,因此保險業者勢必會要求提高政府或農民的保費。
提高農民保費?即使政府說試辦三年期間要補貼農民三分之一的保費,然而原本就經常性面臨現金周轉問題的農民,可能只有極少數農民會願意再多擔負一筆日常性的保費,更何況要提高保費!說穿了,農產保單是否能有效運行,端視政府願意投入多少,原本想透過這張保單來減輕長期災後現金補助壓力的政府,究竟能投入多少呢?
先降低貨幣損失?還是先降低災損?
隨著全球氣候變異,近年來每次的風災、旱災,不管在頻率或影響程度,都對台灣農業產生極大的衝擊,農民因災致使農作物減收、農作物賣相變差又被盤商壓價收購、消費者在市場末端只能買到更昂貴的農產品……除了盤商之外,農民與消費者皆蒙受其害。
不管政府是採取災後補貼還是現在要推售的農產保單,都是想要降低農民的貨幣損失,可是,僅僅是降低貨幣損失,還是無助於降低我們農作物在每次天災後所面臨的損失,也無助於讓消費者食用到合理價格的農產品。更深一層來說,請政府不要忘記,農作物對於農民來說,不只是維持生計這麼簡單,更是他們心血結晶,農作物生長得好,更是他們的精神食糧!
如果真的希望農業好、農民好、農作物好、消費者好,那麼與其花這麼多錢來做保費,為何不把更多資源投注在提高抗災、降低災損的農業科技研究呢?畢竟,強根固本絕對比事後打針吃藥更有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