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農之旅1-南淡路島篇─人‧耕‧食 共同體─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February 22,2017非農之旅1-南淡路島篇
非農之旅1-南淡路島篇
作者:張敬業(鹿港青年/保鹿運動發起人/公民投票TPP公民鬥陣發起人
文/張敬業 圖/張敬業、林純瑜、蔣銀珊
初春,與計畫已久的日本行終於到來,此行主要拜訪住在日本南淡路島市的庄司夫婦。與庄司是2015年初在台灣偶然認識的,同年的關西之行特別前往拜訪。從事農務的庄司先生住在典型的日本農村「阿万塩屋町」。雖然只停留一晚以及早晨短暫的農村單車巡禮,眼前的農村景致以及農業區域的規劃讓初次造訪的我印象深刻。此次造訪,一方面拜訪庄司夫婦,另一方面是來履行上回答應庄司太太,演奏洞簫的承諾。旅行的瑣碎不談,此篇從非農專業者的角度來觀察日本農人如何過生活。
抵達日本的隔天,一早即前往拜訪庄司家。提早抵達的我們,趁著庄司太太準備一行人中餐的同時,請庄司先生帶著大家訪他的農地。這篇讓我們先來談談從事農業生產時最重要的「灌排系統」吧。進入到農田區域,眼前不見台灣農村常見的灌溉溝渠,取而代之的是地下化的灌溉系統(見圖一、二)。大約在十年前由日本政府提議,並由當地約六十戶的農家共同出資,以耕作面積10公頃100萬日圓的費用興建。地下化的灌溉系統,利用高低水位差形成水壓(類似台灣路邊常見的消防管線)提供每戶農家乾淨的灌溉水源。這樣的灌溉水源的獨立設計,可以確保灌溉水的品質在運送過程中不受到周邊因素影響。至於排放系統的設計,則是安排在各戶農田的周邊作為公共的「農事」排放之用(與家庭用水分開)(見圖三)。目前的排放系統還是屬於露天狀態,聽聞庄司先生所言,幾年之後也會將其地下化,但地下化的目的是避免其他非農之物飄落溝渠中,而非道路使用,這點與台灣普遍將溝渠覆蓋後作為道路使用,以增加經濟效益的思維很不一樣。
圖一,眾人腳下的水泥底下即是地下化的灌溉水系統。
圖二,灌溉系統出水口。
圖三,尚未加蓋的排放系統。
日本稻米的收購價格非常低廉,但蔬菜的價格有比較高的售價,庄司先生的農地是栽種萵苣及少量的稻米,高價的蔬菜作物收成後交由「JA農業協同組合」在市場上流通,低價的稻米則留著自己食用(日本農業的產銷型態之後幾篇再跟大家細談)。現年75歲的庄司先生仍從事農務,但由於體力與人力不及以往,農地的使用也有所限縮,大兒子雖然也是從事農業研究,但因缺乏實務經驗,未來未必會回來繼承農地。所以目前是先將空出來的農地則承租給年輕的小農繼續耕種,未來退休之後則繼續承租給年輕的農人繼續耕作。
接近用餐時間,一行人回到了庄司家的庭院邊,庄司先生向我們介紹他自費設置的家庭廢水淨化器。所有的生活廢水會先集中在這個裝置裡,淨化處理後再排入公共的溝渠裡。村莊的下游處則有設置集中處理公共生活廢水的設施,處理過後再往下游排入。村裡的人雖然不是每一戶都如庄司家有自費設置生活廢水的設施,但這樣希望將自己對於公共環境的傷害降到最低的觀念,相當值得學習。
回到家裡的食堂,餐桌上的料理除了少數幾樣食材是比較遠的產地外,其他幾乎是在鄰近村莊生產的食材,而且也相當具有季節性。餐桌上彼此閒聊著,小弟與幾位同行的夥伴及庄司夫婦分享到,上回來到庄司家雖然只是短暫一夜的停留,但晚餐時間與夫婦兩一起慢慢的用餐,是多久沒有的感受,不只是食物停留在口中的味道,還有食材與烹煮者的用心,以及與家人相聚用餐的幸福片刻。
飯後,我們準備了幾首台灣民謠與庄司夫婦及他們的朋友一起分享。緊接著音樂會後面是庄司太太帶來的茶道表演。節目結束後,來自台灣的我們與日本的朋友們一起說南到北直到夕陽西下之前。離開前,庄司太太告訴我們家裡很久沒有這麼熱鬧了,她覺得很開心。與庄司家的一日生活給我們很大的啟示,生活其實是這樣簡單,但簡單的背後其實是更多的用心與謹慎。好了,我需要好好的吃頓飯,繼續旅行了......。
2016/03/26 寫於日本德島縣神山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