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台灣勞工陣線-勞動者電子報
報主: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創刊日期:1998-04-01
發報頻率:每週六出刊
訂閱人數:2,071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台灣勞工陣線-勞動者電子報報
台灣勞工陣線-勞動者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灣勞工陣線-勞動者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0-02-27 05:00:00 / 報主: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公益聯播]這不是真的!!請協助澄清網路謠言
編按
本文摘取自勞動者雜誌第154期,因受限於電子報版面,未能將其相關資料完整呈現,若讀者想要更深入了解,請看勞動者雜誌第154期。
前言

 

        近二十年來,台灣與中國兩國之間的貿易問題,成為國內政治爭議的焦點。無論是李前總統的「戒急用忍」,亦或是阿扁時代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以及目前馬英九時代的全面親中,兩國之間的貿易,從來就不可能只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其中更充滿著兩國政府之間及國際政治利益的政治角力。但確定的是,兩國之間的貿易發展,已對台灣國內勞工的就業造成衝擊,包括因資本西進所引發的關廠失業,以及對勞動條件、貧富差距擴大的不良影響,都是政府不應視而不見的問題。

然而,因兩國貿易所衍生的問題,卻往往在統獨意識型態的紛擾下被刻意的掩蓋、簡化,以致問題更進一步的惡化。例如,在民進黨執政時期,縱使台灣對中國的投資已大幅擴大,甚至於台灣對中國投資占對外投資比例,已高達七成左右,但在國內的藍綠卻仍然沈浸在「銷國」與「過渡開放」的政治口水與媒體幻覺之中,不禁讓資本家幾近予取予求的兩邊得利,更使得台灣勞工獨自面對政府對中國投資、貿易「過度開放、無效管理」下的就業危機。

         2008年,國民黨在國會和總統大選獨得壓倒性的勝利,重新獲得執政權,兩岸無論是的政治與經濟互動也隨之熱絡起來,從兩岸直航、兩會復談(江陳會),但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ECFAMOU,都顯示國民黨政府在缺乏國內共識,又不充份提供資訊的情況下,執意的推動兩岸政治整合,未來勢必將引發更激烈的政治衝突。基層勞工擔心的是,兩岸的自由貿易及管制法令的大幅鬆綁,勢必將助長台商資本的西進布局,進一步造成台灣產業的崩解,嚴重衝擊勞工的就業,馬政府應明確的給勞工一個交代。

兩岸經貿發展下的勞動處境

        目前正值台灣失業率及失業人數雙雙突破歷史新高之時,政府卻仍對中國採取更加開放的政策,讓過去二十年來不斷處理大大小小因「西進」而引發關廠、歇業個案的勞工團體無法茍同,尤其,在政府不負責任的未說明ECFA的內涵,卻已獨裁的決定和中國簽定ECFA,實讓勞工團體不寒而慄,深怕過去關廠失業勞工街頭抗爭的悲慘局面再度重現。撇開ECFA的政治衝突不談,台灣勞工害怕的是,繼兩國直航以後,簽定ECFA將會讓台灣的大門大開,而對中國更加的開放更會加速台灣資本的西移,讓台灣僅存的高科技製造業外移;而在互惠互利的約定之下,廉價的中國商品將會毫無限制的向台傾銷,傷害台灣的傳統產業,且未來亦可能開放中國勞工(無論是專業技術人員來台工作),商人配合政府的政策,犧牲的將是廣大的勞工。

  然而,回顧兩岸經貿發展對於台灣勞工的影響,基於語言文化與地緣上的親近性,再加上台灣傳統產業普遍以代工為主,在國際品牌商的訂單壓力之下,台商急於獲得短期利益,於是過度的台商中國熱就於產生,其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台灣勞工的大量失業。根據官方統計,台灣的失業率在1996年從前一年的1.79%躍升為2.6%之後,便一路攀升達2002年的5.17%的高峰。然而,觀察這一波的失業原因,主要是「工作廠所歇業或業務緊縮」的失業者大量增加所導致,1995年因上述因素的失業者佔全體失業者的17%,隔年1996年急劇上升至82%2002年更達到48%的高峰。由此可見,台灣的失業問題與產業結束營業後外移有相當的關聯。

  正是前述談及之「錢」進中國熱潮,造成台灣產業在90年代末期以來劇烈轉移和失業率急速上升,部分產業在極短期間內將上、中、下游整個產業鏈從台灣拔除並移植到中國,造成台灣該產業的技術、半技術勞工空有一身專長卻無任何工作機會,這也是近幾年台灣失業率高高的主因。台灣失業率的上升,專家學者評斷這乃是台灣企業「連根拔除」式的產業外移造成產業結構轉變所引發的「結構性失業」所導致。更精準的說,之前所述的「過度投資中國熱」的影響,就是台灣的勞力密集產業勞工大量失業。也就是原本吸收台灣近三成勞工的傳統製造業,整個連根拔起外移到中國,造成傳統製造業基層的中高齡勞工頓失工作。更由於整個產業的外移,讓這群空有該產業技能的基層勞工,即便透過職業再訓練也難以跨產業地轉移到其他工作。此種結果所造成的失業率居高不下,也迫使政府必須編列數百億預算來執行公共工程與多元就業方案,直接介入僱用這些失業勞工,以增加國內的就業機會及降低失業率。最後,因產業外移所付出的龐大社會成本,仍須由全民所共同吸收。

  然而,兩岸的經貿結構於2005年前後產生了本質性的變化。經濟部(MOEA)的官方數據指出,台灣的對外出口品已經由勞力密集的紡織、消費性電子產品轉向中上游、屬於資本與技術密集的石化、鋼鐡與電子半成品。然而,台灣對中國的輸出也大半都是這些上游產品,可見原屬下游勞力密集的中小企業網絡,已經多數外移到中國,也造成了台灣中高齡勞工的失業問題更加的惡化。

  兩岸經貿易對勞工不僅對台灣勞工的就業造成衝擊,勞工縱使逃過了失業,其勞動條件、薪資,甚至於整體社會的貧富差距,都有相當大的影響。過去幾年,台商投資中國比重不斷的攀升,而台灣勞工的「實質經常性薪資」卻節節的敗退,顯示赴中國投資大幅增加,受益者多為大財團及高科技專業人士,一般勞工的薪資嚴重下滑,而家庭所得差距亦隨之拉大。然而,馬政府上台以後,加速了兩岸的經貿互動,但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200918月每人月平均薪資為43339元,較去年同期減少6.79%,其中經常性薪資為35678元,也較去年同期減少2.52%,雙雙創下民國69年調查以來同期的最大跌幅,政府在執意擴大對中國開放的同時,不能忽視勞工實質所得下降及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否則,馬總統所提出的國民平均所得達三萬美金的政見,將只是天方夜譚,永遠都不可能達到。

  自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策略性的以「中國化」來取代台商過去的「全球化」經營策略,以低廉的人力、土地與租稅優惠,甚至不惜以「資本租界」的方式,以政商特權讓台商與資金深陷中國無法自拔,然後反過來「以商逼政」,迫使台灣政府就範,以達到其政治意圖。近年來台灣產業發展過度向中國傾斜,對於台灣的經濟與政治發展都是極大的風險,對於台灣勞工而言,台商從台灣連根拔除移植到中國的產業,是不可能(也不應該)再以相同勞動條件回到台灣了。然而,馬政府上台一年多來,從三通到簽定ECFA,都會加速台灣的資本西進,縱使是開放中國資本來台投資,但中國在經濟崛起後的熱錢,是不可能在台灣進行生產性的投資,充其量只是炒作土地、房地產,以及股市等,對於台灣勞工的就業不僅不會帶來好處,更會使得房價等的上漲,可以預見的未來,台灣大多數勞工將面對買不起房子的窘境。
ECFA:會在發!誰在發?

隨著馬蕭配以大勝之姿入主總統府,而其在選前所提出的「兩岸共同市場」政策,透過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鑲嵌在台灣經濟政策與兩岸政策核心當中。其中,所謂的「共同市場」是為一種自由貿易協定及區域經濟整合的概念,而在此概念之下區域內的國家將會取消區域內大部份的貿易關稅與限制性商業法規,此外同市場將牽涉國家間的資本、勞動、人員及商品等自由流動。然而,在選前馬蕭不斷為「共同市場」可能對台灣帶來的經濟衝擊與勞動危機進行大規模的消毒。這樣的手段若非不是誤解「共同市場」的本質與內涵,就是企圖粉飾太平一切以勝選為上。

  然而,近一年來馬政府力主與中國簽定ECFA,就是政府實現「一中市場」的例證。回顧政府推動ECFA的過程,從一開始提出的CEPA,後來又改名為CECA不同名稱出現的協議架構,並無法改變政府力圖透過貿易關稅降低,以促進及擴大兩岸經貿互動的意圖,因此,從前述兩岸經貿互動對台灣勞工就業的衝擊,絕對非經濟部一再的宣稱ECFA對台灣百利而無一害的結果,未來台灣勞工將面對產業更近一步西進,以及中國廉價商品傾銷的多重壓力,處境將更加艱難。

  無論政府如何美化,不無法掩蓋ECFA是一種「自由貿易協定」及其「一中市場」本質。而勞工團體的一貫主張,不只反對讓資本家更能快速流動的三通直航,同時也反對WTO、反對全球化,反對自由貿易對於各國基層勞工工作權、團結構及生存權的危害。

  然而在所謂的「兩岸共同市場」的構想中,三通直航只是序曲,接下來就是透過ECFA這種架構協定減除貿易障礙,包括關稅及貿易資格限制等,然後成立「關稅同盟與貨幣同盟」,屆時商品、勞動力、資金都可以全面自由移動。理所當然的,資金必然會往土地、勞力價格低廉的中國流動,勞工則會往工資高的臺灣移動。兩岸共同市場,會讓整個台灣成為一個向全世界開放的自由貿易區,在這個範圍廣大的資本租界中,勞工將會失去應有的保障!

  2007年臺灣勞工陣線曾經邀請香港職工盟幹部來台參加一場「全球化、資本流動與就業」論壇,說明《中國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對香港勞工及工會的影響,CEPA 內容主要分為三大部份﹕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個人遊」計劃。

  香港職工盟宋治德幹事的報告中提到,在CEPA之下香港觀光產業的轉變,非常值得臺灣引以為戒:「20037月開始推行的『個人遊』計劃雖然帶動香港與旅遊相關行業的收益、增值以及就業機會,但是個人遊』旅客的消費模式的轉變,使得自2005年後酒店及旅舍業的就業人數開始降低,反而零售業就業人數則上升。而對勞工更為重要的是,雖然個人遊』計劃改善了酒店、飲食及零售行業的就業狀況,但行業的工資並沒有顯著提升。工資水平根本追不上生活物價指數。」(引述自香港職工盟的報告)

  這份報告中已經清楚描繪出CEPA實施以來香港勞工的遭遇:「工人並不能像資金一樣可以到處遷移,當本地資金北移,造成服務業空洞化,工人多只能留在香港接受低工資的職位。即使現時香港經濟處於復甦,很多資金確實回流到本港,但大都只是流入樓市及股市,造成泡沫經濟。基層工人並不能在這個泡沫經濟的日子得到多少實惠,更要飽受高樓價及高通脹之苦。當泡沫經濟再次爆破時,基層工人卻要承受減薪及裁員的苦果。」

  從上述香港的例子中,已經說明了CEPA的實施只是讓香港創造出低薪、低勞動條件及低技術的就業機會,其結果雖然在短期之內使資金流入香港,經濟看似處於復甦的狀態,但實際上卻是空洞的泡沫經濟,基層勞工不但無法受惠還必須面臨通貨膨脹之苦。兩岸共同市場給勞工帶來的災難,除了衝擊臺灣國內產業之外,廉價的中國勞工勢必將對台灣勞工的工作權及勞動環境構成威脅,中國的觀光客帶來的也只是低薪的就業機會(香港的個人遊計畫可為借鏡),在不遠的未來,我們已經可以看到臺灣將只剩下低薪、低勞動條件、低技術,以及低附加價值的服務業。在這樣的經濟整合過程中,只有跨國財團有能力從中獲取好處,勞工仍舊是被犧牲棋子。

  但令人憤怒的是,馬政府非但未積極提供國民充份的ECFA資訊,卻一再的透過消息面的操作,營造與中國簽訂ECFA的良好氣氛,完全是一個不負責任的行為。台灣人民透過民選的方式選出總統,卻要忍受政府用非常獨裁的方式來決定自己的未來,只能夠用「瞎子摸象」的方式,來推敲ECFA的內涵及影響,在一個民主國家而言,顯得格外的諷刺。
反對ECFA公投,就是獨裁政府

日前,行政府公民投票審議委員會駁回台灣人民要求ECFA公投的提案,突顯了馬政府獨裁的本質。倘若,ECFA真的如馬政府宣稱百利而無一害,那政府又何必害怕可以讓真理越辯越明的公投案呢?顯然,與簽定ECFA只是對遊走兩岸的政治權貴與紅頂商人有利外,包括勞工及傳統產業企業主,將會是最悲慘的受害者。

  因此,勞工團體希望馬政府不要在迴避簽定ECFA所帶來的衝擊,應透過民主的方式來尋求國內的共識,如此一來,不僅可以讓台灣的民主更進一步的深化,對外,也可以做為政府談判的籌碼。倘若馬政府一意孤行的用不民主的方式,強行與中國簽定ECFA,想必來屆選舉,必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推薦訂閱
共同為弱勢婦女勞工發聲@【台灣勞工陣線-勞動者電子報】
轉寄『ECFA、失業與台灣勞工的未來』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