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的真實笑容 / 利仁電子報2012年2月─利仁教育基金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anuary 17,2013社群分享:孩子們的真實笑容
文/張雅君‧山峰華德福學校家長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認識了華德福山峰國小,抱著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我踏進了這個小巧可愛的學校,從陌生到熟悉,我時時抱著探索冒險的心情。
第一次跟素惠上山帶小孩,我看到了好久不見的笑容,每個小孩臉上掛著開心的笑容,我不懂為什麼?但這也激起了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因為我的小孩從小學一年級入學後從學校到安親班就不曾真的開心上學過。第一間學校,我家哥哥就近讀了家裡附近的學校,因為太過好動,在校內總是被列為頭疼的小孩。曾經到校與老師溝通,只得到老師一句:沒辦法他就是這樣,這時的我心疼的回家去,苦於自己的無力感,就只能先讓他這樣吧!
印象中的他總是臭著臉從安親班回來,告訴我今天被打了幾下,一直到最後告訴我:隨便啦,反正都會被打!這時的他應該是心死了吧,更別提到有學習的動機。學習對他來說是惡夢,只是一個被逼著必須完成的事情而已吧!
老二是個優秀的小孩,我對她充滿了期待,總覺得她不會像哥哥這樣。也在虎尾幫她找了一間所謂的名校,只不過不如我想像,最優秀的她被比了下來,內心受傷了,不想上課了,而我卻聽了老師的話,老師告訴我家長回去就好了。
而安親班將一個剛入學的小孩放在門口一二個小時,我的小孩不懂為何受罰,不懂小朋友為何都不理她,原來女兒體溫較高,老師以『疑似發燒』的理由叫一個七歲的小孩在門口站了二小時,我來載她的時候,她狂哭我也哭了,這時我該怎麼辦?
我決定將小孩轉到虎尾的小學校,心想應該會快樂一點吧!沒想到體制內的學校老師有太多的無奈及無力,並沒有辦法因材施教,這只是個口號。當我的小孩因為總分400分卻只考了398分被打到哭的時候,我真的生氣了,我決心不讓小孩這樣過下去。所以當我看到山峰國小的小朋友真實的笑容時,我心裡種下了一顆種子,我要真正瞭解華德福教育。
第二次上山,有幸與小朋友共進午餐,有機的喔!感覺好安心、好幸福,吃飯當中我又深深的感動了,孩子吃飯前唸著謝飯歌,除了感謝大地外,我聽到小孩天真的歌聲,我看到小孩滿足的笑容,真是不可思議,這時候我愛上這裡了。接著我參加了家長讀書會,雖然我還不是家長,但我厚著臉皮跟著大家唱歌、讀文章、學遊戲,更加瞭解華德福的教育是如此用心。讀書會結束後我用分享的心情把遊戲帶回家與小孩分享並共同閱讀,從小孩的改變我看到了這種教育方法的用心,連我三歲的小兒子也拿著繪本故事編個不停,哈,真可愛!
我更想認識這學校的學生了,因為讀書會的原因我每星期都能上山觀察學校的小朋友,這裡的小朋友善良、禮貌、開心讀書、活潑的氣質都有。於是我提起勇氣把兩個小孩轉入山峰國小,雖然是不同的教育體制,但我卻奮不顧身的往前走,因為我看到了身為一個小孩真正的面容,我看到自信、自動、看到幸福的臉。人生追求的不就是這樣而已嗎?為什麼每個人都非得繞了一大圈之後才尋找最初的自己?從華德福的教育,我看到小孩不是自願坐在電視電腦前面,而是我們身為家長的總是以忙碌為理由讓小孩進入影音世界,從我小孩身上我看到小孩期待父母陪伴的心情,看到小孩放棄電腦電視,只為了和你分享學校一天所發生的事,從入學一直到現在,我們家的孩子每天期待上學,早上不用叫,不用幫他們準備東西,因為前一天他們都準備好了,而晚上我家更是變成快樂天堂,騎馬打戰、躲貓貓、玩親親抱抱,圍著蠟燭說故事分享,爸爸也受了影響,也不再在家用電腦了。哈哈,現在爸爸比我們更期待晚上的到來了喔!這個時候還有誰會說電腦好玩呢?
為什麼漫畫不適合兒童?
節錄自『兒童健康指南—零至十八歲的身心靈發展』,2011,心理出版社。
漫畫書與圖象的世界
漫畫書在兒童的心智圖象中留下一個持久的印記。當我們在診間與孩子的母親談話時,我們邀請接觸過漫畫書的孩子在候診室中畫圖。他們刻版的圖畫──框邊的雲、熟悉的卡通臉孔,以及千篇一律的樣式──從他們貧瘠的想像力及匱乏的原創性中爆裂出來。即便我們說了童話故事給他們聽,這些兒童也無法畫出自己想像中的圖象,他們只能複製些現成的漫畫圖象。為什麼在認識「對話泡泡」中的文字內容之前,兒童即已如此著魔於漫畫書中的連環圖呢?因為兒童的思想仍浸泡於感官世界與透過圖象思考的階段,他們尚未能無圖象地抽象思考;因此,幼小的兒童被所有圖畫及圖象所吸引。當看書時,他們首先尋找圖畫。他們以同等的強度吸收環境中的印象,或是鮮明的色彩,或是漫畫書中突顯的人物外形、輪廓。然而,相對於感官印象,這種圖限制了人的心靈自由。我們形成心智圖象的能力被這些一切都完備的人物角色以及暗示的力量所誘導而禁錮了。
已經學會抽象思考的大人可以很容易擺脫電視及漫畫書的畫面,但是兒童沒有這樣的能力。他們發展中的想像力及情感生命將因此受阻、停頓,而不知所措。除此之外,理想及道德價值的具體內涵經常與漫畫書中的人物角色牽扯在一起的存在事實,無可避免地,在兒童心智之中,這種圖象的類型將連結這些崇高的抽象概念。
為何卡通片與漫畫書成為最廣泛收看與閱讀的產品?
當我們問青少年為什麼他們喜歡看連環漫畫和卡通片時,他們說:「這些東西很容易讓人覺得放鬆」、「很愚蠢,蠢得讓人覺得太好笑了」、「雖然大家都知道那是胡說八道,但你會完全投入,真是太酷了!」以及類似的答案。然而,這些連環漫畫和卡通片隱藏著更深沉的、讓人沉醉迷戀的理由。
當我們思考故事的線索以及卡通片和類似連環圖畫的內容時,有三個重要的特色脫穎而出:
‧它們描述隱藏於我們內在的願望、幻想與害怕;其中包含了暴力傾向、嘲弄人以及各種類型的憤世嫉俗、破壞癖和玩世不恭等。
‧那些追趕、弄巧成拙、破壞、攻擊或彼此相愛、互相幫助等的主角人物大都是類似動物的造型;例如Alf與Bully、老鼠與大象、貓與狗、狗與雞等。他們就像我們尚未完全人性化的衝動本能之潛意識的誇張模仿。在我們觀看或閱讀之時就好像我們本能的想要與低階的自己──心理學上稱為「第二個我」──或其他自我相遇。
‧他們虛擬非感官的現實。其中無論是行動的順序、語言、色彩或比例等,沒有一項與感官知覺的現實相符;即便我們不理會劇中主角常常是一些從已知或未知外星球送進地球的天外來客。這就好像我們的潛意識因渴望拋開感官的知覺世界、跨越進入精神靈性世界的門檻,而創造了至少一個其他世界的誇張漫畫,以提醒人們這個其他次元世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