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機互動農業:簡短而實用的導論‧那一年春天我們在山峰/利仁電子報2012年4月─利仁教育基金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anuary 17,2013社群分享:那一年春天,我們在山峰
那一年春天,我們在山峰
迎新露營的星期天早晨,與媽媽爸爸們的分享
文/余若君‧麥中與山峰華德福學校教師
我看見這一群朋友,和我一樣,把孩子帶來山上,開始了新生活。我感動不已,因為我們共同有一種對生命與未來的信念。
我以資深家長身分被邀請,尤其宇庭指定要我談自己的家庭教育,我必須坦承自己的壓力,不是怕被人知道孩子教不好的壓力,而是戰戰兢兢地試著要把握這個機會,和一同環繞孩子周圍的大人們溝通,期許我們一同成長,為孩子創造更健康美好的成長環境。
我的兩個孩子,女兒才十三歲,兒子快要到九歲生日了,在這兒應該算不上資深。倒是可以和各位分享一路摸索學習的歷程。
華德福教育不僅是一個追尋個人生命身心靈終極自由的歷程,更是一個健康社群形成並整體提升的理想。
我在結婚生子之前就已經開始參與華德福教育理念的推廣與研究,慈心托兒所轉型華德福教育的工作正進行時,我才懷老大,因為親身體驗到當時台灣過度醫療化的育嬰環境不如理想,面對婦產科醫生時,感覺連產檢都嫌暴力,我和爸爸Peter當機立斷回到德國,我們清楚在德國可以為孩子選擇友善的成長環境,所以享受了五年全心陪伴孩子成長的美好時光。
這段期間在德國著手翻譯了探看幼兒的塗畫世界、彩繪童年、審定邁向自由的教育、教育的藝術與我來了,後來翻譯兒童健康指南,沒有完成就回台灣工作。所以當我開始懷孕到生孩子,到哺乳、育嬰、帶孩子,完全是照書實習,而德國社會對於幼兒成長的健康環境,尤其在華德福學校或人智學醫院的周邊,有健康的、自然與豐富的社區文化,生命中這一段美好的時光,為我注入了內在的力量,堅定相信我們在台灣也可以為孩子創造健康幸福的成長環境。
回台灣協助公辦民營的華德福學校及開辦師資養成課程之初,我又懷了第二個孩子,這一次只能向前了,必須要在台灣建立新的生兒育女的環境,我尋找在家生產的可能性,後來找到一位同意我們自然生產的老醫師。我們協調好一切細節──爸爸接生剪臍帶、溫暖柔和的燈光、溫暖寧靜的空間、不幫孩子洗澡、媽媽自己哺乳、不注射疫苗、自己照顧嬰孩等等。後來我有許多同事與朋友也以同樣的方式請同一位醫師接生,都發現這樣寧靜溫柔地被迎接到世上的孩子們不太一樣。一年後重新回到學校工作,媽媽、婆婆輪番來帶孩子,並搬家到保母家隔壁,讓孩子可以在家被照顧。身為一位幼兒媽媽的職業婦女,我親身體會到台灣多數媽媽的辛勞與不易。對照兩個孩子在不同環境中的成長歷程,我有許多深刻的學習心得,總是樂於與同為父母的朋友分享,希望我們可以彼此支持、共同建立一個更適合孩子成長的友善環境。
我最好的共同切磋、彼此提醒的益友,就是我的先生。我們曾經是在英國讀書時的同學,孩子出生前我們先後在英國與德國的診所與醫院擔任藝術治療的實習與工作,而孩子出生後,孩子便成了我們的老師。這十年來,和台灣的大大小小的孩子一同工作與學習,並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陪伴孩子發展的每一個階段性的任務,對一生健康的基礎而言,是如此重要。
認識並欣賞每一個孩子的不同,珍惜每一個階段的蛻變
我們是一個一至十二年級的華德福學校,這是一個難得的社群資源,大孩子帶小孩子,充滿了趣味與活力。小學老師可以看見孩子們未來的成長圖像,高中老師可以被提醒孩子成長的歷程。然而我們的學校才成立半年的時間,所有的教師與學生都是新的組合,社群融合的議題與華德福教育的理想,使所有的家長與老師,必須花更多的時間建立密切的家校溝通與合作。
孩子們也非常努力地互相適應並探索人際互動的可能性,不同發展階段的孩子各有不同的人我關係,探索學習與適應的過程中,不見得都是和諧友好的關係,尤其剛剛進入青春期,告別美好的童年記憶,新的生理與心理經驗都令人難安,同學之間的衝撞配合上老師家長的壓力,我們更需要互相體諒並尋求創造出更好的互動學習。
不要期待男孩像女孩一樣乖。更不要希望孩子像你小時候一樣優秀。男孩與女孩有不同的外貌及行為,也有不同的內在發展與課題,文明的教育環境提供了便利卻也限制了孩子探索成長的空間。
習慣流連於電腦電視的虛擬世界,讓我們時代中許多孩子不知如何與人相處,都市中成長的孩子,遠離自然,被動接收大量湧入的媒體資訊,分辨不出真假,沒有控制思考情感的自發力量,更造成了意志力薄弱的普遍現象。
當幼小而開放的孩子開始探索這個世界時,將孩子溫柔地帶向和諧美好的大自然,遠離嘈雜混亂的聲光刺激,盡量減少對孩子說不的機會,不要挫折孩子的意志力,學習以孩子的眼光看見世界,為每一個階段孩子的成長做好內外在的準備。
成長中的孩子為我們帶來挑戰,感謝孩子幫助我們成長,不必為了面子而有複雜的情緒,我們在華德福學校常說,孩子選擇適合的父母,表示您有無限的潛力與孩子一同成長。
在孩子成長的歷程中,除了為物質生活的飽足與成就而努力,別忘了喚醒內心的靈性之光。為孩子營造身心靈健康成長的環境,讓孩子長出自己的力量,向自己的生命理想任務前行。
生機互動農業:簡短而實用的導論
生機互動農業:簡短而實用的導論
BIODYNAMICS: A SHORT PRACTICAL INTRODUCTION
文/Ehrenfried Pfeiffer* 譯/戴君玲
生機互動農業(和生機互動園藝)是什麼意思?
生機互動農耕和園藝方法源於1922年,在已故的Rudolf Steiner建議和指導下發展而來,而Steiner是一位以其世界觀「人智學」(Anthroposophy)而聞名的哲學家。
「生機互動」(Biodynamic)一詞是指「與創造和維持生命的能量一同進行農事工作」。第一群受到Rudolf Steiner啟發的農夫們將新方法用於農田,並且進行試驗,他們決定稱這些方法為「生機互動」。這個詞源自兩個希臘詞彙"bio"(生命)和"dynamis"(能量)。稱其為一種農法,代表著它不僅僅是使用另外一種肥料(或說另一種有機肥料)來生產而已,而是包含一些原則,讓實際的農耕操作確保土壤與植物的健康,從而為人類和動物生產健康的食物。
生機互動農業的原則是什麼?
1. 恢復土壤中的有機質,土壤迫切需要這些有機質的最好形式--腐植質來保持土壤肥力。
2. 恢復土壤成為一個功能平衡的系統。我們不只需要將土壤看成是化學物質、礦物和有機物的混合或聚合,而應將土壤看作一個活的系統。因此當我們說活的土壤,就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和能夠建立、維持、增長微生物的一系列生存條件。
3. 生機互動農法並不否認土壤礦物組成的角色與重要性,特別是那些肥料元素及化合物,像是氮、磷、碳酸鉀、石灰、鎂和微量礦物的作用,但在此同時,生機互動農業也關注土壤生命的基本因素,以巧妙運用有機物質。(有趣的是,Rudolf Steiner早在1924年就指出了精細元素及微量礦物對生物健康和正常生長的重要性。)
但是,生機互動農法卻不只是另一種有機農法而已,它代表著一種真正生產腐植質的科學方式。生機互動農法不僅僅是去施用一些某程度上被分解過的有機物質,而是使用那些完完全全被分解好的有機物,也就是穩定的、有持續性的腐植質。從這個目的上來看,生機互動農法和一般所謂的「有機農法」不同,後者傾向把所有有機物質的收集叫做堆肥,而在生機互動農法中,作為堆肥基礎的有機原料,需要透過生機互動配方進行轉換,或者透過生機互動堆肥的啟動劑(Pfeiffer配方)來轉換。
我們不應忘記生機互動農法演變的歷史,包括1922~1924年生機互動農法的誕生以及之後一些年的實驗與經驗累積(大約是在1924~1930年)。在這段時間,農業的主流論述是農業化學,其基礎就是J.V.Liebig對一些主要礦物肥料元素的研究,而由此開始的農業發展變得非常單一,只有氮、磷、碳酸鉀、石灰被認為是重要的肥料,而其它的微量礦物全被忽略了。農場所出產的動物糞便被看作是微不足道的東西,甚至還經常被認為是不得不處理掉、一無是處的東西。
1930年代,對動物糞便與堆肥價值的評估有了根本性的變化,1940年代取得了更大的進步,而微量元素的價值也在1950 年左右取得較大進展。經過非常長的時間後,動物糞便和堆肥終於恢復了現代農業中、甚至是在正規學派中的舉足輕重的地位。
4. 既然我們提到,「生機互動農法」不僅指肥料,還包括靈活運用一切有助於土壤生命和健康的所有因素,那麼我們便必須瞭解,生命不僅是化學物質(無機物和有機物)而已,生命和健康仰賴於物質和能量的相互作用。植物在光和熱的能量作用下生長,然後通過光合作用把能量轉化成化學活性物質;所以植物不僅包括礦物元素(例如無機物質,事實上無機物僅占整體的2~5%,在某些野生植物和種子中占10%),還包含各種有機物質,像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纖維素、澱粉等,而這些有機物的成分都來自於大氣(二氧化碳、氮、氧),而且是除了水以外,植物體最主要的組成,占了15~20%。植物體更大的部分是水,占了70%以上。
5. 物質組成與能量因子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一個平衡系統。只有當土壤處於平衡狀態,植物才有可能健康(或者平衡)生長,然後以食物的形式傳遞物質和能量。我們的生存不僅需要物質,還需要能量(生命的給予和生命的維持)。生機互動農法,或者生機互動農業的概念,目的就是,建立一個讓所有維持生命的因素達到平衡的系統。
6. 如果我們只注意氮、磷、碳酸鉀等,那麼就可能忽略了生物催化物質(例如微量礦物)及酶、生長激素和其它能量反應轉換物質的重要角色。前面已經提到,早在1924年Rudolf Steiner就讓我們注意精細元素(我們現在稱其為微量元素)與健康、完善生理運作之間的重要性,現在這些知識已是基本常識。酶和生長物質也同樣重要,生機互動農法在處理動物糞便及堆肥時,便將酶、荷爾蒙和其他相關因素的知識囊括進來。
7. 為了恢復和維護土壤的平衡,適當的輪作是必要的。非常仰賴肥料、消耗地力的作物,應該與比較中性、甚至能夠恢復土壤肥力的作物輪作,農田如此,庭院如此,甚至在森林的土地上也是這樣。
舉例來說,為了讓土壤得到最大的效用,我們會種植玉米、馬鈴薯、蕃茄、青椒和高麗菜 (都是很耗地力的作物),這塊土壤應該要種植一些能恢復地力的作物來休息一段時間,像是豆科植物。短暫種植一些草或苜蓿,也可增加腐植質及含氮的環境,因為這些耗地力的作物和耕作方式,會消耗土壤中的腐植質,因此必須要留給土壤一些重建腐植質的時間。
也因此,生機互動農法從一開始便非常強調輪作的重要性,而包括覆被植物(譯註:即不強調收成,但可協助土壤管理的植物)和綠肥作物的作用也都非常重要。
8. 農場或庭院的整體環境也很重要。顯而易見的,因為工業及城市的燃燒產物、石化燃料、各種硫酸化合物而產生的污染性氣體,會嚴重損害植物的生長,但我們卻很少注意到,還有一些其他的環境因素也影響著生物系統的功能。被砍伐的森林坡地易導致水土流失,而造成水平衡的破壞,地下水位的降低;大家也都熟知人為因素所造成沙漠化現象。從生機互動農法初期發展開始,其主要目的,便是要恢復有益的環境條件(森林、防風、水循環)。如果當時在1930年以前,生機互動農法就被大家所接受採用,那麼可以說在1935年以後,我們根本就不需要任何水土保持機構的存在。
9. 土壤不僅是化學的礦物有機系統而已,它還具有一定的物理結構。要有肥沃的土壤,必須要先維持一個易崩解、易碎裂、縱深且良好通氣的結構。我們必須注意所有會瓦解土壤結構的因素(比如翻耕太濕的土壤,特別是深犁濕粘土)以及土壤分層(硬盤)的成因。生機互動農法特別強調正確的耕種方式,以避免對土壤結構的破壞;許多農夫,甚至是那些有機農夫,都曾因不當耕種導致對土壤結構的破壞,而無法得到預期收成。
生機互動農法的實際操作(該方法只能被少數人採用,還是可以被大眾採用?)
曾經有圈外人說,生機互動農法就好像有機農業原則中的精華,但這並不意味這種方法只適用於一小群人。事實上,它可以被任何一個想要改善動物糞便、堆肥、土壤耕作和作物輪作等操作方式的人所採用。
所需要的步驟包括:
A. 開始收集建立動物糞便和堆肥堆,並且進行正確的管理。不要浪費任何的有機廢物,不要輕易燒掉樹葉和垃圾,而將它們製成堆肥,盡可能收集所有可用的廢棄物。但不可在田地或庭院中施用未成熟、尚在分解中的有機物質,而應該施用分解好的堆肥和其它有機物,使用其中微生物的有益價值。在播種當下或播種之前施用這些預先消化完成的堆肥,這樣不會降低氮、磷和其它肥力元素,反而會增加他們的含量。使用生機互動配方或啟動劑,可以大大幫助我們達到目標:取得良好的腐植質。
B. 種植能保護土壤的作物輪作和覆被植物。
C. 種植綠肥作物,但要確保綠肥作物被正確翻犁,而不會損害土壤生命及含氮量。
D. 在庭院或者任何其它需要的地方預備護蓋物(譯註:以覆蓋來保護根系的方法)。
E. 改善土壤耕犁的方式。
F. 建立適當的環境控制系統,防風、良好的排水、分水嶺管理等。
轉作生機互動農法是否非常花錢?
的確,建立肥堆堆確實需要比較多的人力,但是可將堆肥製作的時間和農忙時間錯開,以免影響耕作。仔細想想,如果能正確使用動物糞便與堆肥,避免土壤中可溶性營養物質的流失,那麼這樣的勞力花費也算很有價值。進一步考慮,完熟的、處理好的堆肥的消耗速率比生堆肥、新鮮動物糞便來得慢得多,而很明顯地,最花時間的工作便是在田間往返跟施用堆肥的時候,所以施用完熟堆肥,反而能夠省下一些時間。
從長期來看,堆肥所需的勞動力和開銷是值得投資的,因為從農場或庭院的某一個面向來說,這些堆肥能夠留住土壤營養,也節省一些時間,包括因為得到良好腐植質而能夠減少耕種的時間。
動物糞便與堆肥的肥力價值,能通過生機互動農法得到顯著的提升。建立腐植質的技術也會使肥力效應持續更長的時間。
一個農場有可能在肥力上完全自給自足嗎?(是否還需要從外面購買肥料進來?)
只有視具體的個案情況,我們才能好好地回答上面這個問題。如果農場有什麼缺點,那麼我們自然需要處理它,不過生機互動農法的運用就是要讓農民能有能力將這些缺失降到最低。缺乏腐植質是所有問題中最嚴重的一個,因為如果沒有腐植質,土壤系統就不能建立與維持,所以應該首先重視這個問題。有機質含量低於1.5%的土壤只能勉強維持其機能,有機質含量2%以上的土壤才能夠保留有機質。唯有在有機質含量到達持續的標準時,我們才能判斷土壤中還缺乏多少有機質。
有些時候我們會發現土壤中有隱藏的有機質含量,而這些隱藏含量需要我們去找出來。在已經完全礦物化的土壤裡面,不會存在任何有機質的保留含量。
上述這個問題的解答,也還要仰賴作物輪作。長年的玉米-小麥輪作只會毀掉一塊土地,不管你加多少有機物都一樣。在消耗地力的年份之間,保留一些土壤保護與修復的時間,是絕對必要的作法。
在實務經驗上,許多生機互動農場都沒有這類問題,而能在肥力上自給自足。
操作生機互動農法需要特別的學習或研究嗎?
如果某個人本來就是一位優秀的農夫或園丁,那麼他可能只需要按照上面所說,稍稍努力一些,就能成為一位生機互動農夫或生機互動園丁了。如果他本來就達不到這個標準,那麼他便還需要增進其耕種方法。不管怎樣,如果任何一個人希望持續,並達到某種程度的成功,他就必須不斷增進其耕作水準,並且不能以為生機互動農法或者任何有機農法可以讓他逃脫提高日常耕作的必要。
農民、園丁可以從生機互動農業或園藝的協會、公司得到一些專家意見,他們會說明從生機互動農業的角度,如何能提高耕種的水準。要進行的第一步總是一樣的:進行一個調查,對自己農場的具體情況進行盤點,以便進行更明智的後續規劃。
那麼,為什麼生機互動農法仍很少為人所知,也很少人實踐呢?
最知道生機互動農法的,就是生機互動農法想要對抗的那群人─Liebig肥料陣營的人,因為生機互動農法威脅到他們,這大概是20到30年前的事情了。到如今,生態平衡與有機原則已經為人所周知,也被廣泛接受了。
然而,生機互動農法仍然沒有風行開來的原因,不是因為農業,而是因為人類的本性。對人們來說,要改變舊有的習慣與作法,並開始思考生態平衡、土壤生命與健康的問題(我們在此比較關注的幾個問題),而不只考慮氮磷鉀,這或許是人類所能想像得到最困難的事情了。
生機互動農法不是提供一只處方藥,而是需要幾個農場一同合作,規劃執行長遠的方案。
事實上,許許多多的農夫只追求產量,而不追求品質。為了追求更大產量,也就只能使用這些現有方法。
產量取決於眾多因素,這些因素超出了操作生機互動農法所能控制的: 供水量、水災或旱災、種子的品質,以及最重要的,農夫自己。我們所能做的是讓土壤獲得改良,讓生機互動農夫不用為了動物或植物疾病而時常煩惱,不用在降雨量多的季節忙著找儲藏空間,並讓生產的莊稼富含最多的蛋白質和維生素。我們知道:我們的生產可以得到一流品質,同時,一個好的生機互動農民其生產量也通常能到達平均水準之上。
生機互動農法的使用,便是要力爭更好的品質。如果有對生產高品質的食物、飼料感興趣的人,生機互動農法就是最好的答案。而世界各地對健康有意識的人都在尋找,並且接受生機互動農業的產品。
生機互動農業是否避免使用有毒藥物來消滅害蟲?或者根本沒有必要噴灑?
我們不會說生機互動農法會完全對抗害蟲,這會造成錯誤印象。重要的問題不是「有沒有害蟲?」,而是「害蟲擴散開了嗎?它們產生多大的損害?」。總是有可能有幾隻害蟲存在,他們也許是被風吹過來的,或者從蟲災區移動過來的,這一定偶爾會發生的。但在我們60多年的生機互動農業經驗中發現,他們從來沒有大面積的擴散或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農業害蟲的問題通常是生態平衡和控制的問題。毒物的噴灑沒能解決、也永遠無法解決害蟲根本的問題。但若能恢復生態平衡,整體的情況將會完全不同。
* Ehrenfried Pfeiffer(1899~1961),德國人智學者、醫生、土壤學及營養學專家,也是最早參與在Steiner生機互動農業實驗與實踐的先驅者之一。1940年後因戰爭移居美國,為生機互動農業在北美的發展帶來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