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本書】伊莉莎白˙諾伯《來不及告訴女兒的事》|不要畏懼生命─嬉遊文字─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26,2022如果有人有能力帶給你快樂,也就有能力可以傷害你
英文書名:Things I want my daughters to know
作者:伊莉莎白.諾柏 Elizabeth Noble
譯者:郭寶蓮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
ISBN:9789866369094
不知道有沒人小時候的願望是希望變成和自己母親一樣完美的媽媽,或是想娶一個如同母親一般賢淑的女人當妻子?
後者的可能性應該高一些,畢竟聽過太多男人抱怨妻子不如母親之類的耳語。
你是這樣的男人?而你是這樣的女人嗎?
簡單卻真摯深刻,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
一本由母親臨死之前寫下的手扎,以及分別給四個女兒、丈夫的信件為引子,勾勒這一家六口各自的生活面貌;交集之外自成的生活圈。
信件內容十分家常,卻不流於瑣碎,也沒有常見的離情依依或是滿紙的遺憾與不捨,只是對女兒生活現況的一些感觸、想法和建言以及對她們的愛,一如她在給三女兒珍妮佛的信裡所說,技巧提供幫助而不要涉入,指引但不要催促;也許她未能完全作到,但至少這封臨別之信可以發揮這個效用。
手札則是記錄了她生病期間的心情、過往的人生片段、一些生命的體悟,以及那些女兒缺席的時光。她說,女兒只認識母親部分的生命,故意在信中以氣呼呼地語態寫道,「真該死,沒機會讓你們認識還沒有妊娠紋之前的我。在有你們之前,我也有自己的人生。」
這是書裡的芭芭拉,一個充滿生命力、知道自己要什麽的女人,也是這點讓四個女兒深感佩服、認為她是個完美女人。
然而不是每個母親都能深刻瞭解女兒的優缺點、可以感同身受她們遭逢的困境和難題,但芭芭拉卻對四個性格迥異的女兒的人生際遇,如數家珍,於是她分別留下四封信,希望可以為她們的生活現況稍作指引。
大女兒莉莎不相信婚姻,儘管母親失婚還是能再遇到愛她至深的繼父馬克、儘管同居男友安迪對她一往情深,但依然無法教她擁有安全感?
二女兒珍妮佛和史戴文結婚多年,但已然相敬如賓,她知道這不是誰是誰非的問題,卻苦無對策也沒有答案。
艾曼達是個周遊世界的背包客,工作只是用來賺取旅費,她說如果自己旅行的目的是要逃,而不是擁抱世界,那麼她逃的該是責任、義務和壓力,那麼為何整個世界都沒人想要做和她同樣的事情?難道她是唯一一個頭腦清醒的人?
十五歲的漢娜在母親生病期間,始終和父親守候在旁,母親離世後,父女倆相依為命,她發現父親開始把她當大人看待,兩人幾乎無話不談,聊新聞、談節目、談她的學業、生涯規畫……她喜歡這樣,但父親的世界似乎縮小到只與她之間,這樣似乎不太好?於是她決定幫他找個約會對象……
於丈夫馬克,他依舊沈浸在愛妻離世的哀傷之中,知道自己會痊癒、需要痊癒但他就是沒辦法這麼快投入另一段新感情……
一本書、一個家庭、六個人、超過九個人的故事,節奏不急不徐、故事俐落深刻,每一個人物的迷惑、頓悟、沉思,都讓人感同身受,母親芭芭拉更是看似尋常卻蘊含逗趣幽默,不但懂得自嘲、還擁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讓人很想成為那樣一個女人、那樣一位母親。
死亡,對於活著的人從來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如何讓所愛的人,可以有一個不那麼沈重、哀戚的開始,也是一道人生的課題。
芭芭拉做了很好的示範,她分別以曾經是一個女人、女兒、母親的角色,透析自己的人生,讓女兒對應自己此刻的人生,並從中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理念、想法繼續自己的人生。
我喜歡芭芭拉的人生體悟,有些可能是老生常談或是顯而易見的事實,然而透過故事、透過她的生命歷程闡述,卻教人更加印象深刻。
像是「永遠要能瀟灑走開,靠自己活下去。」這是她面對失敗的婚姻時,謹記在心的話語。面對癌症時,她寫道,「癌症的公關一直做得不好,導致大家一聽就糾眉皺眼。」看了是不是教人又哭又笑?又說,「生命就是這樣,總會走到無法讓人掌握的地步。」難道不是嗎?
「男人需要感覺自己有能力解決事情。」只是女人何嘗不也是如此?這是我的疑問。
「如果有人有能力帶給你快樂,也就有能力可以傷害你。」真是擲地有聲。
「為什麽有時候非得看看別人對待你親密愛人的樣子,才會想起原來他們這麼棒?」
這是大女兒莉莎的想法,我拿此當作結尾。
「努力珍惜所有、把握自己的生命、忠於自己、不要畏懼」是母親芭芭拉給女兒信裡的深意。愛不會褪色,即便消逝也會烙痕心中;生命需要愛才能夠圓滿,不要害怕愛可能帶來的傷害,因為傷害才讓我們更懂得愛、有能力繼續去愛自己、別人以及生命本身。
此刻的你,熱愛自己的生命、熱情擁抱自己的人生?
圖片出處|http://www.fantasticfiction.co.uk/n/elizabeth-noble/things-i-want-my-daughters-to-know.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