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本書】大衛˙伊葛門《死後四十種生活》─嬉遊文字─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26,2022死後的世界其實和現實相去不遠
Sum : forty tales from the afterlives
作者:大衛.伊葛門David Eagleman
譯者:郭寶蓮
出版社:小異出版
ISBN:978-986-84569-7-6(平裝)

第一次意識到死後的世界,約莫國小六年級?或更早?在爺爺的葬禮期間(不說日而說期間,是因為爺爺停柩時間長達一個月或更長?!)所謂的獅公作法事時,布帘上那一幅幅描述死後地獄裡種種慘絕人寰的懲處……
老實說,有點膽顫心驚,不明白怎有人可以想出這般可怖的懲處內容!(想?可見我心底還是認為這只是想像出來的世界,不是真有其事。)
也許一直以來都知道有死後的世界,只是那麼赤裸的揭示,那是第一次,也是形體化的首觀,因此印象特別深刻。
隨後漸漸將這事放在心上,慢慢地發覺,死後的世界其實和現實相去不遠,而且無論東西方、無論那一種宗教,總是依在世的德性賞罰,死後的世界完全沒有改變的可能,一切按照規定走,這……和在世的宿命論,不謀而合。

《死後四十種世界》完全跳脫這種窠臼,沒有輪迴、所謂懲處,只是一種形式,你可能是分子也可能是電流、形而化各種科學學說、人文主義論調、外星人……透過死後描繪的四十種可能的生命型態、世界,暗喻一些我們早已耳熟能詳的學理或者真知或是常識,像是:
生命可能是一種零存整付的方式、人生沒有低谷就看不見高峰、知識的重要、朋友的意義?陌生人存在的必要性、審思物種人爲何高於馬?
如果人簡單,那麼真正的複雜有多複雜?男女之間的需要和存在的必要性、爲什麼我們在這裡?無法透過思考釐清爲什麼我們在這裡?存在的目的又是爲了什麼?只好打造一台超級運算機器來找答案,○與1可以解析人的一切?
林林總總,每一個世界都有一個切點,教你反思自身存在的價值、自身生命的探索和追尋,而且每一個切點都從生活面出發,訴諸理性,情感的部分較為薄弱,純就可見的現況和事實推究死後的可能狀態,沒有長篇大論,卻字字沉重(因為誘引你思考得更深更廣之故),因此薄薄一本卻彷彿讀過三本磚頭書,卻一點也不無趣不過也不可能興致勃勃,思考總是進展緩慢、情緒只有思緒通澈才能昂揚勃發。

但有一共同點,就是上帝依然霸據著四十種世界裡的多數,而且不再神化也會無助於懊惱也會膽怯,感覺挺好。哈。
如果有機會從四十種選擇一個,我會選哪一個?如果可以擘畫屬於自己的世界,你想像中的會是什麼模樣?
其實一直以來,我都希望自己死後就死了,沒有輪迴也沒有賞罰,甚至化為塵土也不是選項,死如果是一種消失,那麼就該真正的不存在,不是嗎?
只是在我有限的知識裡,究竟有什麼是真正的不存在?
圖片出處|http://www.locuspublishing.com/blog/play/?p=377 http://www.davideagleman.com/Author.html http://www.flickr.com/photos/swapnamaha/1856282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