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華電子報-與土地深沈愛戀──女農阿寶下山記(2010/03/10)─台灣光華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December 19,2024與土地深沈愛戀──女農阿寶下山記
文‧陳歆怡 圖‧薛繼光 如女媧手裡迸出的寶石般桀驁不馴、嚮往回歸土地的李寶蓮,在她2004年出版、膾炙人口的《女農討山誌》一書中,鋪述她上梨山作農的「遠因」──源於一場轟轟烈烈、至今不渝的戀愛,「我愛上了山川自然。獨自行走在山巔水湄的清靈至樂,讓我一次又一次貪婪地要求我的肉體,帶我到更遠更深的山裡,到天涯地角……」懷抱熾熱愛情的女子,築夢的腳步也比一般人勇敢、堅定…… 1965年次的「阿寶」李寶蓮,生於宜蘭的簡樸之家,在7個兄弟姊妹中排行倒數第二。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後,曾為學攝影而謀職於台北的照相館,後任太魯閣國家公園解說員。 29歲那年,母親口中「敢死第一勇」的她隻身踏上雲遊之旅,曾經靠著騎單車、徒步、趕驢等方式遊走西藏、尼泊爾、印度1年半,也曾單車環遊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7個月。 成為討山人 然而,對山林曠野的眷戀越深,使得阿寶對人與自然的衝突矛盾感受越切;她痛心政府在造林政策上的放任推諉,卻不忍苛責入山討生計的人們,逕將問題直指自我;她在書中寫道:「我儘可以深入荒野享受至高無上的自然饗宴,體驗極致的性靈昇華,但背後支持我的,總是一個龐大複雜的文明社會,那個社會挾著無與倫比的勢力衝擊著自然,迸濺出許多過剩的殘屑,我靠著這些殘屑,輕而易舉在大自然面前做出無求的姿態……」 為了「在人與自然的關係裡找出自己的定位」,讓自己繼續「安心地、好好地活下去」,1999年底,阿寶正式上梨山,實驗她的逆向式「愚公『還』山」計畫──她向親友籌借了100萬元,租下一處7分的山坡果園地,以善待土地的耕作法維持果樹經營,水果收入抵付租地的投資,再逐步買下並「放棄」果園,植入肖楠、紅檜等原生樹種,最終目標是恢復它為自然的山林。 這段從遊俠蛻變為女農、不顧一切撩落去的「愛情」,轟轟烈烈一談就是11年。其實,到了第3年,阿寶就成功地靠水梨和水蜜桃收入清償負債,還自力搭蓋了一棟2層竹屋,讓鄰人都刮目相看;第5年起,由於出書的迴響,她的水果還沒採收,訂單就滿了,不善與人討價還價的她,再也不需披星戴月、到城鎮中擺攤兜售。 包括台大地理系教授王鑫、前林業試驗所所長金恆鑣、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徐仁修,讀畢《女農討山誌》都不禁譽之為台灣版的《湖濱散記》,不僅是因為阿寶跟這位18世紀的美國哲人梭羅一樣善畫與造屋,更由於她真實實踐了「有心」地過生活,是理想主義者的精神典範。 下山,開新窗 就像哲人梭羅隱居2年後重回人間,並繼續透過著述與教書傳遞「公民和平反抗」以及人與自然共存的批判性思考;2007年底,阿寶的身份也因「下山」而悄悄蛻變──她先是在故鄉宜蘭鄉間租了房子奉養母親,但在山上務農的時間仍多;一年後,她嘗試把自己「種」回宜蘭,除了承租一塊小小的5分地水稻田,還一頭「撩」入宜蘭在地「友善耕作小農聯盟」及「小農市集」的創始工作,彷彿點燃了宜蘭農村復興運動的引信! 記者詢問下山的原因,阿寶卻是抿嘴笑說,其實她的個性從來不善於作生涯規劃,人生的轉折都是因為面臨到「內在的困境」。這次下山,起因完全是為了奉養日漸年邁的母親,向無「家累」的她,為能兼顧奉養與梨山農事,遂將長年在桃園獨居的母親接到宜蘭就近照顧。豈知,在尋屋、找地、與人碰撞的過程中,這位膽識過人的姑娘,不僅重新「看見」台灣農村凋零衰敗的真相,也聽見值得努力的使命召喚。 回顧過去,阿寶坦率地說,「我其實眼裡沒有看到農村,只關切山林保育。」過去的她始終是一個離群索居的人,到現在已經足足「任性」了10年,「雖然對我而言,一個人能夠安頓自己,也就安頓了全世界。但命運就這麼樣捉弄人,它會讓你到一個階段之後再遇變局,於是又不能安頓了。」 對阿寶而言,出書固然帶來好評與實質的水果行銷通路,壓力卻更大,「社會大眾的支持不應該只成就我一個人,我覺得自己有必要把匯聚的名氣與資源貢獻出來,幫其他有心的小農一起跨越高牆。」 有機而不友善 就這樣,從結識「穀東俱樂部」的賴青松(也是阿寶至今的最重要戰友)開始,再認識越來越多優秀卻單打獨鬥的小農,阿寶的「野心藍圖」越畫越大──要與「友善耕作」的小農們一起建立永續的在地支持網絡。 阿寶解釋,「小農」的定義是:勞動方式是以個人或家庭式的勞力為主,沒有長期的雇工。在阿寶眼中,以「全人」理念為本的小農,是台灣當前「最值得保存」卻急速流失中的生活形態。 至於以「友善耕作」替代「有機」一詞,則是刻意向社會拋出反思:有機運動原本應是一種全方位的生活運動,然而,當政府及消費者一味關注在有機產品的「認證規範」,不啻是將台灣才發韌的有機運動導向「形式化」的窄路。阿寶舉例:「商店裡的有機產品有70%是飛越半個地球來到台灣,這樣的『有機』,對環境、對農家都極不友善!」 阿寶更將農村保存的願景,扣連上以往對山林保育議題的關注。她解釋: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0%,雜糧作物(黃豆、玉米等)的自給率更幾近於零,顯見台灣對農產品不是沒有需求,「然而,政府政策卻是任由進口產品低價傾銷,平地農作物得不到合理保障,農人只好毀棄良田,一股腦地去種口感甜脆無法進口的高山蔬菜,代價卻是讓生態敏感區一片片淪陷。」 也因此,友善耕作小農聯盟的主張是,保存農村土地並堅守少農藥、少化肥的友善耕作,並且與學校、社區建立深厚連結,也就是走「直接團購」的路線。 與汝偕行 從去年4月以來,阿寶與伙伴們經過一年的耕耘,如今社大課程已劃下圓滿句點──兩位老師賴青松跟阿寶雖因農忙而暫停開課,卻已成功帶動認真的學員們嘗試「合耕一畝田」。至於從零開始的「小農市集」,今年起也在宜蘭「慈心華德福幼兒園」的熱心家長支持下,有了溫馨可愛的固定場所,每兩週一次,越來越多人在此分享與激盪對這片土地的熱情與夢想…… 從離群索居、自成一格,到如今走向人群、學習「共耕」,阿寶說她的確也會懷念那段隱居山林、無人聞問的自在時光。而今每當她想要重新找到平衡身心的力量,若非投奔山林懷抱,就是走向近在咫尺的心愛菜圃,一邊翻攪泥土,一邊抬眼讚嘆:又有一隻蒼鷺歸來田園了! ★欲知市集相關訊息,請見部落格:http://goodsimplelife2009.blogspot.com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0年03月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