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華電子報-樂齡活力,青春佈老(2013/09/11)─台灣光華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November 21,2024樂齡活力,青春佈老
文.張瓊方 圖.林格立 高齡化,是全球現象。二次大戰之後出生的嬰兒潮世代,轉眼陸續邁入65歲的老年門檻,對此波人口結構的巨變,有人以「銀色風暴」、「高齡海嘯」來形容其影響力。 根據經建會2011年的統計,台灣人口老化程度暫居全球第48名,但22年後可能就會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老的國家。 世界各國都在設法減輕老人照顧的重擔,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因應全球老化趨勢而提出「活力老化」的概念。 活力老化為什麼是化解高齡危機的解方? 87歲高齡的平慶雲,8年前老伴過世後,就一人獨居30坪大的房子。「小兒子住在附近,常會回來陪我,很孝順,」育有6名子女的平老太太心滿意足地說,自己雖然獨居,但並不孤單,2010年還拿到台北市頒發的模範母親殊榮。 小學老師退休的平慶雲,領有終身俸,生活無虞,加上身體硬朗,來去自如,至今衣服仍自己洗燙,生活打理得有條不紊。她每天一早就會到住家附近的青年公園跳元極舞、做健康操,定期到教堂擔任志工,負責共餐打菜,與教友們打打麻將、唱唱歌。 對於處境欠佳的老鄰居,平慶雲不吝伸出援手,她會為行動不便的獨居老鄰居買菜、添購日常用品,一起聊聊前塵往事,抒解老來無伴的苦悶心情。 90歲高齡的曹桂嵩,是戰功彪炳的退役軍人。退休後曾在圖書館擔任二十多年志工,還拿到「松鶴獎」。這些年雖有高血壓、心臟病纏身,但依然能四處趴趴走,與老伴相互扶持,日子過得豁達自在。 台灣,急速老化中 台灣目前65歲以上人口占11%,預計2017年就會來到14%的「高齡社會」國家門檻,老化速度超乎想像。 估計,台灣260萬名老人中,失能者約占一成,其餘9成都是像平慶雲、曹桂嵩這樣耳聰目明、老當益壯的健康老人。 過去無論是政府或民間的老人福利機構,多著力在失能老人的照顧上,絕大多數健康老人的需求相對未受重視。近年情勢逆轉,因為意識到防病於未然,防老於未老,才是根本之道。 放眼國際,近十年歐美各國紛紛轉移老人政策重心,致力於活躍老化,強化老人的健康維護、社會參與,以及安全建構。 台灣也跟上這股浪潮。2009年,內政部的「友善關懷老人服務方案」,即以活躍老化、友善老人、世代融合為主軸,為健康老人規劃全方位服務,以期營造無年齡歧視的親善社會。 但是,如何才能活力老化? 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林萬億指出,參與、健康與安全,是活力老化的3大支柱。 「參與,是歐盟談活力老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林萬億表示,包括就業、擔任志工、健康促進、教育訓練等,有活力、有生產力是活力老化的核心價值。 所謂用進廢退,2000年起登上世界最老國家寶座的日本,其經驗可供借鏡。 日本自1980年起補助各地設立「銀髮人才中心」,鼓勵老人投入公園打掃、除草、停車場管理、翻譯、木工、接待等部分工時工作,讓老人有零用收入,還能減少醫療照護支出。 老人福利聯盟秘書長吳玉琴指出,目前日本共有1,597個銀髮人才中心,會員數78萬人,其會員平均每人一年的醫療費用為22萬日幣(約台幣6萬6,000元),遠遠低於日本高齡人口醫療費用總平均的64萬日幣(約台幣19萬2,000元)。 然而,要讓已離開職場的台灣退休老人再投入工作,須先打破根深柢固認為高齡就業是「老歹命」、「搶年輕人飯碗」的觀念。 內政部「老人狀況調查」統計(2009年),我國65歲以上就業人口比為11.17%(約為20萬人),以從事農林漁牧業居多(51.3%),其次是服務業(14.8%)、非技術工(11.2%)。長者繼續工作,主要為的是賺取生活所需;其次才是促進活力、防止老化、社會參與、結交朋友等。 行政院主計處2012年統計,我國65歲以上的勞動參與率8.1%,明顯低於鄰近的韓國(30.6%)、日本(19.9%)與新加坡(17.6%)。 銀髮智慧,退而不休 銀髮族究竟該不該、能不能繼續工作?並不單純是個人選擇的問題,人口結構改變對企業經營、政府資源分配都有很大衝擊。 台灣民眾的平均餘命年年增長,目前男性76歲,女性83歲,但國內勞動族平均57歲就離開職場,離職後二十餘年的生活安排、人力資源再運用,勢必成為重要議題。 在銀髮人口快速增加,年輕人口迅速萎縮之下,95歲辭世的美國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2002年在其著作《下一個社會》就曾預言,只要健康許可,未來勞工將是75歲退休,因為唯有透過延後退休年齡,增加工作人口才有辦法支撐日益沉重的退休金負擔。 環顧國內檯面上,不乏高齡人士仍堅守工作崗位。台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82歲依然在董事長崗位上兢兢業業;痛失「帽子王國」事業的前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戴勝通,68歲還力拚二度創業。 退而不休的,也大有人在。 95歲高齡的東海大學前校長梅可望,奉獻教育一輩子;1992年又創辦智庫「台灣發展研究院」,號召學者專家投入尖端科技和重大建設研究,至今仍擔任董事長職務。思路敏捷、耳聰目明的他,養生秘訣就是「快樂至上」,讓眾人見識到何謂「不知老之已至」。 「快快樂樂去睡覺,歡歡喜喜醒過來,」也是75歲的沈富雄好心情的秘訣。 立委退任後,沈富雄過了幾年早上看盤炒股、下午進電視台錄影臧否時事,情緒天天高潮迭起的日子。 「起也擰、落也擰,」後來他把股票都賣了,因為「賺很大、也虧很大,而且心有罣礙對老人家很傷身。」唯一不變的是他天天清晨五點多出門,跑跑走走共9公里才回家。醫生本業的他,深知運動的好處;尤其是稍微激烈的運動,能讓心臟打出去的血液到達大腦部位,維持腦部血液循環良好,有助健康。 撇開企業經理人、創業者不論,一般銀髮勞工有沒有繼續就業的條件? 「活力老化應提前在四、五十歲就開始進行,」林萬億指出,空姐「歐巴桑化」在歐美航空公司很普遍,目前台灣中高齡(45~64歲)勞動比例約為三分之一,很快就會超過40%。勞工隨著年齡增長,眼力、骨骼、感官等生理條件都會退化,「職場環境該有相對應的改變措施。」 「重要的是,高齡就業是開發,而非取代,」林萬億指出,老人轉任部分工時或社區在地工作都是可行的方式。 依照杜拉克的說法,昨日的工人把工作當成謀生;今日的知識經濟工作者,則把工作視為一種生活方式。 人生是無止盡的學習 銀髮世代積極參與社會,除了工作外,志工也是一種。 林萬億的研究(2008年)顯示,台灣志工以四、五十歲最多,三、四十歲次之,銀髮志工的比例只有11.5%,與瑞典30%、美國24.8%,相去甚遠。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自1998年就開始推廣志工銀行,透過「時間也能當成貨幣儲存」的概念,讓大家都能以交換勞務、技術等方式貢獻社會,儲蓄及善用時間貨幣,賦予生命新意義。目前志工銀行1,800名常態型志工當中,銀髮族僅占十分之一。 究其原因,林萬億指出,外在交通與環境不利長者行動,有心者也不知道能做什麼,以致高齡志工的比例偏低。 弘道基金會2012年所做的調查顯示,高齡者最常使用的交通方式,以機車為主(30%),其次是步行(22%)、自己駕車(10%)、騎腳踏車(9%),仰賴大眾運輸系統者僅占8%。 該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表示,建構便捷的大眾運輸系統、安全的人行步道等友善環境,才能讓高齡者願意走出家門,投入社會。 「志工機會的可獲性、可近性,是促發個人融入社區志願服務的要素,」政治大學社會所教授呂寶靜說,2005年起,內政部補助地方政府建立社區關懷據點,提供社區老人參與志願服務機會,舉凡關懷訪視、電話問安、餐飲服務等,可以讓老人服務老人,是很好的開始。 高齡者活力旺盛,從熱烈學習的舉動即可看出端倪。 教育部結合社區活動中心、民間團體、公共圖書館,設置樂齡學習中心,2012年,計有一百二十多萬人熱情參與;全台的樂齡大學也增至225所。 7月盛大舉辦結業典禮的新北市松年大學,已堂堂邁入第15屆,共計吸引11萬名長者參與。 今年結業的學員有9,816人,102歲的劉鵬華是年齡最高的長者;99歲時他偶然經過永和敬老護幼協會松大分校,受到上課歡樂氣氛的感染,因此報名參加口述歷史班,學習如何將個人從大陸隨政府到台灣的歷程,以說故事方式與他人分享,也交到許多朋友。 不老夢想,列車啟動 活力老化的終極目標,在於維持高齡者的身心健康,縮短老人纏綿病榻的時間。 林依瑩指出,台灣老人平均失能時間為7.3年(男性6.4年、女性8.2年),只有積極做好健康促進,才能減少後端的負擔。 衛生福利部(衛生署)很早就積極推動「老人健康促進方案」,由衛生所結合診所或醫院,以衛教或體檢方式傳授老人對於飲食、口腔、心理健康、預防保健等健康概念。 林萬億認為,健康促進的形式必須更實際與直接,例如芬蘭會在社區中心訓練老人防跌、促進心肺功能技巧、健康飲食示範等實際的操作,更能達到健康促進的目地。 成立已18年的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近年舉辦的各項活動,十分精準地切中活力老化目標。 2007年,弘道舉辦「挑戰八十、超越千里」活動,挑選17位平均年齡81歲的不老騎士,挑戰騎摩托車環台一周;弘道為老人圓夢的活動已連續舉辦4屆,透過分享不老精神,引起廣大迴響。 「不老夢想是最好的預防照顧,」執行長林依瑩表示,透過培力、賦權來活化老年生活,讓老人家整個年輕起來。 88歲的不老騎士康爺爺,原是一位不善與人互動的老人家,環島前2個月的培訓,讓他整個「活」了起來,現在見人就出示不老騎士的報導剪報,聽到音樂就開始扭動跳舞,人生由黑白變回彩色。 算一算老本 銀髮世代若想安養天年,餘裕的「老本」是不可或缺的安全支柱之一,包涵了人身安全與經濟安全兩隻腳。 2009年內政部的調查顯示,國內老人與子女、親人同住者占29.83%,夫妻同住占18.7%,獨居占9.1%;與2005年的調查相比,老人與子女同住的比例(22.49%)增加了7.34個百分點,獨居比例(13.66%)則下降了4.5個百分點,顯然共享天倫仍是老人家的最愛。 然而,少子化已是不可逆的趨勢;現在老人生養3名以上子女仍占多數(78.55%),但是當30世代日後步入老年時,可能僅餘一名子女,未來老人獨居或與配偶同居的可能性將大幅增加。 「未來是獨居世代,」弘道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表示,有形、無形(有子女同住,但多數時間仍孤單一人)的獨居越來越多,因此,社區互動網絡的推動非常重要。「目前台灣7,835個社區,只有1,700個老人據點,距離一社區一據點的目標尚有一段距離。」 在經濟來源方面,內政部的調查顯示,國內老人的生活費以子女奉養為主(42%),其次為自己的退休金和儲蓄保險(28.73%)、政府救助與津貼(17.12%)和工作所得(6.99%)。 若問到日常生活費夠不夠用?63.5%的老人認為,大致夠用,21.9%認為不夠用,13%認為相當充裕。若與2005年的調查相比,認為相當充裕者增加4.6個百分點,非常不夠用者增加1.9個百分點,國內老人生活負擔似乎有M型化的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民眾並沒有將自己的老年生活重擔交由政府負責的想法。中研院「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2008年)顯示,一般人對於老人照顧的責任歸屬態度,無論是「醫療照護」或「生活需求」,多數均認為「一半是政府的責任,一半是個人與家庭的責任」。 而個人需儲蓄多少老本才夠,並沒有標準答案。不過,心理上的老本倒是人人可以預存。 從懼老到迎老 年屆五十的作家簡媜,今年初出版《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寫作源起於她在兩年內相繼送走數位親人,體認老病之苦後,早早就為自己的初老、漸老作準備。她提醒初老者,「好天要積雨天糧」,而「健康與否決定了老本厚薄,有無家人照顧,左右著錢財流失的速度。」 儲備老本外,簡媜建議更要加上「快樂本」,因為老人常不自覺掉入哀嘆、抱怨的陷阱,「快樂本像一條繩子,綁在腰上,墜入陷阱時才能拉著繩子自行攀上來。老人,也要自立自強。」 繼紀錄片《不老騎士》引發熱烈迴響後,弘道基金會接下來要倡導「預備老年」,讓大家不怕變老,積極地迎老。 深諳顧客心理的日本廠商,新創「GG世代」一詞,以充滿正向能量的「優秀世代」,來取代灰白的「老人」、「銀髮族」等稱號。超市7點就營業,陳列架高度降低、冰櫃中擺放迷你包裝飲料,唱片行陳列1960年代以來的懷舊CD。 瑞典的百貨業,則在上班時間改陳列適合銀髮族的商品;公車司機也會在尖峰上班時間過後,改由不會緊急煞車、態度溫柔的女性駕駛員,貼心照顧銀髮族的需求。 老化中的台灣,社會氛圍在轉變中,面對高齡海嘯,我們的根要扎得更深、更廣、更穩固。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3年09月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