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台灣光華電子報
報主:台灣光華雜誌
創刊日期:2005-05-26
發報頻率:週刊
訂閱人數:1,020
官網:
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台灣光華電子報報
台灣光華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灣光華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4-01-22 05:00:00 / 報主:台灣光華雜誌
[公益聯播]官網首頁
本期目錄
台灣現代建築先驅──路思義教堂50年證成永恆
台灣現代建築先驅──路思義教堂50年證成永恆

文.朱立群 圖.東海大學提供

1955年創立的東海大學,是台灣立校最早的基督教大學。站在東海校園的中心位置往西眺望,大肚山的美景盡收眼底,腳下立足點旁,就是2013年底慶祝50歲生日的路思義教堂。

這座教堂,是現代主義建築語彙進入台灣的第一件作品,重要性不言而喻。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一生唯一的教堂作品

這座占地500坪、室內可容納450人的教堂,是為了紀念19世紀後期美籍在華宣教士亨利.魯斯而建,以其中文名字「路思義」命名,由魯斯之子、《時代雜誌》創辦人小亨利.魯斯出資設計、建造。

1949年後,教會在中國大陸的教育事業被迫停辦。在台灣熱心教育人士的奔走下,襄助13所基督教大學的美國紐約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簡稱聯董會),1953年同意在台中創設東海大學,並委託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擔任校園建築規劃顧問。路思義教堂至今也是貝聿銘唯一設計過的教堂建築作品。不過,當年他在紐約仍受雇於人,手上同時執行其他案子。為了讓東海大學規劃案順利進行,他透過介紹找了另外兩位建築師加入,一位是後來設計台灣大學農業陳列館的張肇康,另一位是創設東海建築系、後來並設計台北懷恩堂的陳其寬。

貝聿銘不敢面對「曲面」魔咒,陳其寬才是教堂設計的靈魂

這個由貝、張、陳三人組成的建築團隊所執行的東海校園建築規劃,在台灣的建築史上,寫下開創性的一頁。

其中,除了校舍建築捨棄中國宮殿的外觀、改採院落形式設計之外,最為人樂道的,首推路思義教堂的設計及建造。

做為一座世界知名的教堂建築,路思義教堂總是與貝聿銘的名字連在一起。但必須釐清的是,教堂設計案背後的英雄,絕非只有一位。除了張肇康參與較少之外,貝聿銘、陳其寬兩人,在細節分工及教堂落成後所受到的推崇,卻有天壤之別。

「以我個人的判斷,路思義教堂的設計,出自陳先生之手,貝先生點頭同意,或者給一些建議。」國內知名建築學者、前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漢寶德,曾寫文章對此發表看法,所持的理由是,在貝聿銘其他的作品中,只看到對幾何造型的喜好,但卻「從來沒有出現過巧思。」

漢寶德把路思義教堂「曲面」造型的巧思,歸功於教堂主要設計者陳其寬,這點已是多數建築學者的共識。

曾受邀來台在台灣大學、清華大學及台南藝術大學任教的藝術理論家徐小虎也認為,路思義教堂由曲線、曲面構成的空間,不像是貝聿銘的設計,因為貝聿銘「對曲線恐懼」。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院長、建築系教授羅時瑋則說,曲線、曲面是只有像陳其寬這種具有詩情畫意的藝術家,才會有的表達。

確實,路思義教堂的造型之所以有別於傳統的三角形教堂建築就是看似從草坪長出、往上包覆教堂的4片拋物線雙曲面薄殼牆壁,以及壁面之間以窗戶接合所創造的「一線天」採光趣味。

開台灣建築薄殼、拋物線雙曲面、鋼筋混凝土之先

1921年生於北京的陳其寬,畢業於四川重慶中央大學建築系,赴美取得伊利諾大學建築碩士後,進入知名的葛羅培斯建築事務所工作,並在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任教;此外他也是一位知名的畫家。2007年6月,他在舊金山過世,享年86歲。

他生前回顧東海校園的設計過程時提到,最早,貝聿銘找他與張肇康開動腦會,大夥品嚐幾杯紅酒後,貝聿銘比出球型手勢,表示想做一個哥德式圓拱的磚砌教堂。

對此,陳其寬雖認為不適合台灣多地震的環境,但還是先試著用木條做出模型,結果意外發現形狀頗像一艘倒置的木船,因此,三人改朝木製方向思考。不久之後,張肇康先到台灣執行東海校園興建工程,教堂設計就由陳其寬在美進行。

此階段的設計工作,陳其寬自稱是「很多觀念的集大成者」,他在貝聿銘位於紐約公園大道的舊辦公室構思設計,貝聿銘的同事偶爾會提供意見,譬如,4片「船壁」接合切面分開的「一線天」,以及拋物線雙曲面造型的構想,此時便逐漸成形。

根據漢寶德的解釋,4片拋物線雙曲面牆壁各由2面直線、2面曲線組成,這讓教堂呈現曲線上揚的造型,非常獨特。

此外,陳其寬採用當時南美建築師引進美國的薄殼建築結構,優點是,讓建築物如蛋殼把自己撐起,且若用鋼構水泥來做,可完全不用上樑柱。這個180度大轉彎的構想,最後能得到貝聿銘的認可,關鍵在於結構工程的計算。

1957年,國際知名建築雜誌《建築論壇》與《建築記事》先後刊登陳其寬用水墨畫繪製的建築草圖。同一年年底,陳其寬回台得知因鋼材報價過高,讓出錢興建的小魯斯不滿,並打算停建教堂。這時,陳其寬已有改用鋼筋混凝土建材的打算,但首先必須重新計算工程結構。

當時鋼筋混凝土工法在台尚未起步,透過介紹,陳其寬找到曾經留學法國的結構工程師鳳後三。鳳後三評估可行,但已開始主導東海校園工程的張肇康堅持木造,雙方僵持不下,致使1958年才剛舉辦教堂動土典禮便停工,直到陳、鳳兩人前往紐約向貝聿銘說明,最後接受了新的計算結果,才於1962年年底正式開工。

在未知的工法裡摸索,營造工人功不可沒

薄殼拋物線雙曲面、鋼筋混凝土工法,當時在國際上都還是新穎的建築手法,路思義教堂能在一年內完工,承包的光源營造廠功不可沒。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院長羅時瑋表示,光源老闆吳艮宗當年憑著日文版清水混凝土參考書土法煉鋼,按照書上指示小心施工,一度碰到書上沒寫的步驟,不敢大意,擲筊問神沒結果之下,專程到台北請示鳳後三,謹慎的態度可見一斑。

陳其寬曾經為文提到,貝聿銘對施工品質很不放心,對施工規格要求也特別嚴格。羅時瑋舉例說,當年的施工圖規定沙子只能選用河沙,不能用海沙,且須先用鍋子炒過、確定沒有多餘水分後,才能用來調製混凝土。如此調出的混凝土強度,每平方英吋可承受4,000磅重量,遠勝於一般建築物每平方英吋2,500~3,000磅的規格。

結構即是建築,用50年證明永恆

羅時瑋表示,50年後的今天,路思義教堂仍是一件舉世傑出的作品,雖然量體小,在建築史上,也難稱具有設計或工法上的革命性,但它不需多餘修飾,結構就是建築空間,被拋物線雙曲面包覆,整座教堂每一個建築細節都是整體的一部分,非常精彩;50年來,就創新而言,「台灣還沒有第二座建築可以超越它。」

當年設計、建造路思義教堂的關鍵人物,目前僅有貝聿銘仍在世。如果永恆是偉大建築物必須成就的使命,那麼,剛滿50歲、小而美的路思義教堂,已經證成了它自身的永恆。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4年01月號)

台灣現代建築先驅──路思義教堂50年證成永恆
東海大學校園設計總顧問、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當年對路思義教堂訂下嚴格的施工標準,小至鷹架的搭設,都經過嚴謹的計算。
台灣現代建築先驅──路思義教堂50年證成永恆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威儀莊嚴又不失謙卑,是現代主義建築在台灣的先驅。(吳誌堂攝)
台灣現代建築先驅──路思義教堂50年證成永恆
教堂由4片薄殼拋物線雙曲面包覆構成,外牆貼附的手工窯燒黃色菱形磁磚,完工50年來沒有任何毀損。(蔣侖攝)
台灣現代建築先驅──路思義教堂50年證成永恆
路思義教堂從設計草圖,到完工拆除模版,主要設計者陳其寬(中間戴眼鏡者)都有親身參與。
台灣現代建築先驅──路思義教堂50年證成永恆
路思義教堂以其建築之永恆,超越了其所附屬的大學之上,成為東海的精神象徵。
台灣現代建築先驅──路思義教堂50年證成永恆
教堂內部空間比建築外觀深遠、寬闊,可容納450人。內牆一目了然的格子樑與壁面接縫「一線天」,表現出結構本身即是建築的簡潔設計。(郭哲維攝)

  1. 路思義教堂的造型之所以有別於傳統的三角形教堂建築就是4片拋物線雙曲面薄殼牆壁。
    What sets the Luce Chapel apart from traditional church architecture is the four conoid (saddle-shaped) shell walls.
    ◎ set something apart from something else 使某物凸顯
    The bright red really sets this couch apart from all the other pieces of furniture in the room.


  2. 陳其寬想採用薄殼建築結構,可完全不用上樑柱。
    Chen wanted to dispense with pillars and beams by shifting to thin-shell concrete.
    ◎ dispense with 擺脫、用不著
    Since we all know each other very well, we can dispense with the formalities.
推薦訂閱
【南方】我爸爸和他的田(蕭函青)@【南方電子報】
找不到回家路的候鳥@【舊鐵橋濕地教育園區電子報】
轉寄『台灣光華電子報-台灣現代建築先驅──路思義教堂50年證成永恆(2014/01/22)』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