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華電子報-老廟宇新教室 台南台江社區大學,串連傳統人際網(2014/05/28)─台灣光華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anuary 16,2025老廟宇新教室
台南台江社區大學,串連傳統人際網
文‧劉嫈楓 圖‧林格立 曾經只有信眾參拜的傳統廟宇,如今竟成為一處充滿書香氣息的教育與文化重鎮。 2007年,台南社大台江分校首開先例,喊出「重回村廟」口號,攜手村莊大廟共同興學,改變了因人口外流而缺乏生氣的鄉村樣貌。 如今,這股融合信仰、學習、社會參與三合一功能的「大廟興學」模式,不但讓非都會區的社區大學熱鬧滾滾,更吸引了台南市台江地區15個庄頭參與。 這個構想來自記者出身的吳茂成,他以記者培養人脈的專業打破庄頭間的歧見。知名作家小野到當地大廟演講時,還創下兩千多人前往聆聽的盛況。 週三早晨,台南市安南區海尾寮的「朝皇宮」香火繚繞,虔誠的善男信女們拿香參拜,祈求平安。 大殿裡經文聲悠悠迴盪,一側的廂房,十來位穿著時髦的妙齡小姐,跟著老師拿起粉刷,認真練習畫出蘋果肌粉嫩的美妝效果。走到大紅樑柱旁的小型圖書館,放著世界名著《百年孤寂》等數十本經典小說,為這座百年廟宇,注入濃濃的書香氣息。 一到晚上,不只廟宇庭前很「跳tone」地播起充滿文藝氣息的紀錄片,連向來只有鎖吶鑼鈸響徹的神殿裡,竟也傳出流行曲目《雨夜花》二胡聲。夜裡,朝皇宮前的LED看板上,「大廟興學」四個大大的橘色字眼,閃閃發亮。 一場發自廟宇的創新興學模式,正在發生! 四百多年來沒倒的NGO 「佇立全台各個庄頭的大廟,是四百多年來台灣持續存在,沒有倒閉的NGO。過去,廟宇本就是地方傳統教育、信仰與公共參與的中心,與社大走入社區辦學,鼓勵扎根在地的理念不謀而合,」綁著花色頭巾,腳踏涼鞋的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吳茂成,用道地的海口台語,說起「大廟興學」的精神。 十多年前,擔任記者的吳茂成,常於採訪時看見城鄉間巨大的落差,加上深覺台江地區苦無文化教育資源,當時他因身兼台南社大講師,遊說社大主任林冠州,在舊稱「台江」的安南區設置分校。 但當時,由於安南區占台南市總面積達1/3,幅員廣大,加上時機尚未成熟,吳茂成的提議並未獲得通過,直到2007年,他離開新聞界,再次向林冠州重提台江分校計畫,才出現契機。 位於安南區的台江內海,是1661年鄭成功登陸台灣的所在地,極具歷史價值,但因曾文溪改道,此地填為海埔新生地後,並不適合農耕,早年居民僅能仰賴討海維生,極為貧窮。台江地處偏鄉,文化教育資源匱乏,超過百公頃的轄區也僅有海佃、安南等5所國中小學,想在這裡辦學困難重重。 自小在台江海尾庄長大的吳茂成想起,在地方扮演信仰重心的庄頭大廟,或可「借力使力」,決定攜手村廟共同辦學。 適巧海尾朝皇宮主委吳進池有意推動教育事業,雙方一拍即合,台灣社區大學間首創的「大廟興學」模式,在台江於焉成形。 現代課程融入信仰典故,堂堂爆滿 課程推動初期,吳茂成即堅持社大和廟方應該「互為主體」,廣納各方意見。因此,社大將課程設計交由吳進池負責,退居二線輔助教學。當時,吳進池為了吸引居民來上課,開辦前除了調查參拜信眾的年齡層,還結合祭祀主神保生大帝救世醫人的信仰典故,創辦青草藥班。 一開課後,課程人數果然爆滿,「後來開辦的幾屆,熱門到有人前來關說,」吳進池得意地說。這門熱門課程也發展為青草藥社團,社員鑽研藥草療效之餘,更籌組產銷班,將健康有機的青草藥用在漁業養殖,振興地方產業。 社大也推動「文化建醮」,鼓勵大人小孩,巧妙地運用民間信仰的習俗,重新認識廟宇文化。因此,昔日僅有陣頭、神轎出現的迎神儀式中,也出現社大學員表演肚皮舞和二胡演奏,成為一場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台式嘉年華」。 2011年,社大邀來知名作家小野在廟庭前開講,竟然吸引了滿滿人潮。吳茂成表示,資源豐沛的都會民眾早已習以為常的演講、藝文活動,對鮮有文化活動的台江來說,「簡直是庄裡百年來的大事!」他說。 為了傳遞文化氣息,社大也和朝皇宮合作,推動「夜市行動教室」,讓夜市的阿公阿嬤、大人小孩,大啖夜市美食時,也能順便學電腦、借圖書,累積在地的文化資本。 「功德」變「公德」,串連社區 集結信仰、教育、社會參與三合一功能的朝皇宮,甚至跨宗教與天主教美善基金會合作,鼓勵美妝班學員學以致用,幫辛苦的喜憨兒家長,畫上美麗的彩妝,讓他們得到安慰。推拿課程則傳授外籍看護者推拿技巧,用於照顧老人。「社大讓傳統文化中強調個人性的『功德』,進一步擴展為公共性的『公德』,」吳茂成說。 社大也整合台江社區居民,投入河川保護、文化復興運動。吳茂成指出,2004年,原預定於台江興建的台灣歷史博物館,政府一度以安南區缺乏文化為由,有意遷往安平。這一句「安南區沒有文化」,刺激了不少在地人的自尊心,萌生團結意識。於是,社大民俗文化班與大廟興學志工隊,走訪台江溪頂寮代天宮等廟宇,探訪各村庄的文化故事,共同深耕本土教育。 2004年,吳茂成看見嘉南大圳遭受汙染,決定和海佃、安南等國中小學師生,催生「小台江巡守隊」,鼓勵小學生關懷土地與環境,並主動回報河川汙染狀況。至今,小台江巡守隊也和社大課程匯流,共織起台江的河川監測網。 「大廟興學聯盟」成形,遍地開花 目前台江分校開辦課程已由個位數擴展到目前四十多門課,並發展出二胡社、車鼓社、青草社、大廟興學志工團等4大社團,學員數更從四、五十人成長到1,200人,為海尾地區注入人文氣息。 台江地區15間庄頭大廟紛紛加入,形成大廟興學聯盟。 這裡已成為全國社區大學、社造工作者觀摩學習的焦點,宜蘭、苗栗與雲林等地的廟宇紛紛前來取經,中國大陸的晏陽初平民教育發展中心等國際NGO團體也前來考察交流。 但吳茂成表示,台灣廟宇過去本就承載著教育、公共參與和信仰的功能,只是在時代演變下,逐漸為人忘卻,甚至被賦予中輟生聚集的汙名化形象。「我們只是恢復廟宇過往既有的功能而已,」他說。 吳茂成認為,大廟興學的模式甚至可能轉化為一條青年返鄉之路。他說,「台灣的教育是一門鼓勵人離開家鄉的學問。滿滿的人才從偏鄉輸往城市,卻沒有一條路鼓勵人們回到家鄉來。」大廟興學的模式若能在全台遍地開花,苦無理由返鄉的青年,將有機會反饋鄉里。 「如果全台319鄉鎮的大廟,都能共同投入興學,找出屬於在地的地方觀,就能從地方萌生改變台灣的力量,」吳茂成說。當大廟興學的香火不斷傳承,一條顛覆傳統的辦學路,也將油然展開。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4年05月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