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華電子報-社大扎根:地方學崛起(2014/07/23)─台灣光華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November 21,2024社大扎根:地方學崛起
文.劉嫈楓 圖.文山社區大學提供 台灣社區大學經過20年萌芽茁壯,由非政府組織(NGO)興學、融合行動實踐與在地文化的辦學模式,挖掘出蘊藏於台灣底層的民間活力。 也因此,許多活生生的「地方學」興起,它們跳脫制式的典籍研究,走出學院大門,在社大與居民的合力串連下,以多元豐富行動,在台灣角落譜寫出不同精彩故事。 以「台北學」為例,美國雪城大學建築學院院長麥可‧史畢茲就曾讚嘆:「台北是具有複雜歷史、歷經多元文化洗禮的城市,是迷人的全球城市學研究主題,豐饒、望眼全球卻內蘊本土,其創意與文化是當今世界矚目的焦點。」 到底台灣的地方學蘊含了什麼樣的動力?又如何在國際間顯得獨特? 在全台83所社區大學、十萬多名社大學員的播種下,台灣大小鄉鎮正透過河川監測、文史探訪與生態保育等行動,打造專屬在地的「地方學」,屏東學、南瀛學、宜蘭學、北投學在全台應運而生,為台灣形塑出嶄新的地方價值。 重新認識家園 在這股浪潮下,不少地方改寫了心目中的家園印象。文山社區大學是全台第一所社大,於1998年成立時,由文史工作者和居民促成出版《木柵人》一書,推動了文山學的興起。 文山社大校長鄭秀娟表示,《木柵人》是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教授朗豪華1957年擔任政大新聞系客座教授時,在木柵地區所拍攝的日常群相。在美國出版後,1990年代由旅美民眾帶回,成為木柵居民尋訪舊時回憶的範本。 這本廣在木柵流傳的書籍,直到2001年才在文史工作者的提議下,由文山社大著手翻譯,同時,攝影班學員也重回舊地,拍攝影中主角如今的樣貌,串起木柵的前世今生。 鄭秀娟認為,透過社大平台的傳遞,地方學不再侷限於少數人,而能向更多人推廣地方的文史價值,「重新認識地方後,就能共同投入城市的改造。」 推廣基隆學,在地人重返光榮 重新認識家園的風潮,也催生出本土意識,找回在地認同。 1999年,基隆社大講師李正仁大力推廣基隆學課程,鼓勵基隆人認識在地的人文歷史、產業脈絡。他表示,清朝時,基隆就擁有全台第一條鐵路與首座港埠,是引領時代的現代化城市。然而,基隆過去引以為豪的成就,卻隨著北宜公路的開通,台北港的競逐,以及大量的人口外移後,風采不若以往。 為了重返光榮,李正仁帶領學員走訪已有八十多年歷史的西三碼頭,找尋基隆河流域獨有原生種植物。經過15年的推動,民眾在探索的過程中,找回失去的家園自信。 位於台灣最南端的屏北社區大學,也因面臨在地認同的危機,2000年設校時,就大力提倡「屏東學」,希望召喚在地人關懷家鄉。 由於承辦社大的大武山文教基金會長年關注環保議題,加上當時屏東正面臨八輕興建、南迴鐵路擴建等挑戰,屏東學的內涵,透過每回的環保行動,漸漸豐厚起來。 社大自2000年起,每年都會舉行「屏東學論壇」。屏北社大校長周芬姿表示,經過多年的推動後,不僅在地學子、大學紛紛投入屏東學議題,關注焦點也擴及至休閒觀光、農業創新等多元面向。 周芬姿表示,耗時8年編撰,今年夏天即將出版的《屏東縣誌》修訂本,集結屏東學發展15年來的大成,由地方NGO團體、文史工作者、社大人員與居民共同攜手,紀錄下屏東近20年來社區營造、公衛醫療與環境生態的成果,「讓在地人說自己的故事,展現了社會力,」周芬姿說。 高雄學創造願景 地方學也是一門提供地方發展的願景與治理藍圖。 「地方學必須能創造未來,」高雄第一社區大學主任張金玉說。2000年,高雄第一社區大學因應高雄工業城市的特性,將環境生態納為高雄學的重要一環。例如自然生態保育社就串連環保團體地球公民協會,成功保留下左營地區洲仔濕地,並打造出高雄市第一個濕地型都會公園。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4年07月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