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華電子報-勇抗伊波拉:防疫醫師羅一鈞(2014/11/12)─台灣光華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November 14,2024勇抗伊波拉:防疫醫師羅一鈞
文‧陳建瑋 圖‧羅一鈞提供 伊波拉病毒肆虐,今年已經奪走四千多條人命。伊波拉病毒的成因仍屬未知,也沒有專屬疫苗或解藥,目前僅知道它會透過人類的汗水、尿液、血液等體液傳播,其致死率將近七成,令人聞風喪膽。 美國在10月初也傳出首起病例,感染者於15天後死亡,是全球第一起非洲境外的死亡病例,引發各界關注。為預作防疫準備,學習現場經驗,台灣防疫醫師羅一鈞在眾人搶著逃離非洲時,搭上飛往奈及利亞的班機,展開一場伊波拉震撼之旅。 西非國家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共和國,從今年3月起陸續爆發伊波拉疫情,到今年10月已有八千多起病例,並持續增加中。西非交通樞紐奈及利亞從7月底發現第一起病例之後,便迅速控制住疫情,9月中更宣布伊波拉病毒已經從奈及利亞消失。為了關切當地台商,並獲取第一手的伊波拉防疫情報,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羅一鈞,在9月初踏上非洲大陸,展開取經之旅。 恐怖病毒伊波拉 奈及利亞地處西非交通樞紐,又是產油大國,國際媒體對其特別關注。 羅一鈞抵達當地後便發現,奈國人見面時,不使用常見的握手禮,取而代之的是以「碰手肘」來打招呼,而且只有穿長袖衣服時才用。如果兩人都穿短袖,則用雙手合十的方式代替,為的就是避免肢體接觸。 伊波拉病毒自1976年被發現後,有過數次疫情,也多次出現在小說、電影中,早已惡名昭彰。但此波疫情死亡人數已超過過去的總和,主因在於病毒從人口稀疏的中非跨到西非都市區,造成大量擴散。 加上非洲許多地區習慣生病先看巫醫,或是在家中自行照顧,不但延誤通報,照顧者也因碰觸到病人的體液而被感染。 還有,許多村落有全村參加喪禮,並撫摸死者遺體為其祈福的習俗,大大提高了傳染的機率。 病毒一旦傳到人口密集的都會地區,更加難以控制,暴露在高風險下的第一線醫護人員紛紛染病,導致人心惶惶,於是有人嘗試跨國就醫,又造成疫情進一步擴散。 所幸伊波拉病毒的致死率雖高,但其傳染力尚低,流行性感冒的傳染力大約1人可以傳給10人,伊波拉病毒則約能傳給2個人;此外其病程快速,有些被感染者還沒有機會接觸到別人就已經死亡,因此也降低了擴散機會。 而奈及利亞能夠避免疫情擴散,關鍵在於國際醫療資源的協助與整合。 奈國本來就有國際醫療組織在此駐點,對抗拉薩熱、小兒麻痺等傳染性疾病;在發現伊波拉病毒入侵後,立刻借調這裡的專家與資源,成立伊波拉病毒防治中心。 「防疫不只是治療,還要避免擴散,」羅一鈞說,奈及利亞的防疫中心迅速掌握病患資料,並完整監控病情發展,甚至有GPS定位,才將疫情控制住。 防疫大任從小兵開始 踏上非洲,對羅一鈞而言並非新鮮事,早在2001年,他就以醫療替代役男身分,到馬拉威服務,對抗愛滋病。 回憶剛畢業那年,滿腔熱血的他來到馬拉威才發現,世界有多不公平。「在美國或台灣得到愛滋病,有各種治療方式延命,甚至可以過著接近常人的生活,」羅一鈞說,可是在馬拉威,確診就是等死,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和他一起工作的當地醫護人員,竟然也感染了愛滋病毒,發病後,短短4個月就過世了。看著同伴在眼前受苦而無力挽救,讓羅一鈞感觸良多,「至少要為他們做一點什麼」的想法滋生。回台前,他舉辦醫護人員自我防護訓練,教導醫護人員診療守則和注意事項,希望能避免憾事一再重演。 「2012年,我再次回到馬拉威,當時上課的很多學員都還健在,我才知道真的有效,」羅一鈞說。當地的醫療夥伴甚至還稱羅一鈞是馬拉威愛滋防疫的先鋒,因為他最早把愛滋病的知識帶進當地。 立志防疫之路 回台累積幾年工作經驗後,他便決心報考疾病管制局(現改為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踏上防疫之路。2008年他獲派前往美國疾病管制局培訓2年,與國際防疫接軌。 人在異鄉,他仍心繫台灣,尤其是固定找他看診的那些愛滋病患,因此他利用晚上空檔,建立「心之谷」部落格,一方面宣導愛滋病和性病的防治觀念,同時設立答客問專欄,回答網友各種疑惑。 「在診間裡,醫生有絕對的權威,但在網路上,醫生也不過是一個網友,」羅一鈞說,網路完全翻轉了醫病關係,回答問題不僅訓練溝通能力,也培養耐心。透過網路,許多愛滋病患難以啟齒的疑問獲得解答,也能坦然面對,接受治療。 2009年,美國疾管局徵求有非洲經驗的醫師,組團前往奈及利亞調查兒童不明原因死亡事件。羅一鈞當仁不讓,報名參加。 他發現當地村民將附近礦石帶回家中加工,導致兒童吸入含鉛的粉塵而中毒死亡。於是他們與當地的長老和政治、宗教領袖討論協商,在礦區設立冶煉場,避免帶回村子,成功防止更多兒童受害。 和患者站在一起 因緣巧合,由於曾經來過奈及利亞,並在當地醫療體系建立人脈,這一趟取經之旅才能順利參訪不開放的疾管中心。 羅一鈞發現台灣從SARS開始建立起的防疫體系,雖然相當完善,但奈及利亞仍有兩大經驗非常值得借鏡。 首先是防疫中心裡位階最高的謠言澄清小組。「以奈及利亞為例,謠言致死人數比伊波拉危害更鉅。」羅一鈞說,當地流傳,在半夜12點時喝下大量鹽水,就不會感染病毒,結果造成許多民眾急性腎衰竭死亡。 「闢謠,比治病更重要。」羅一鈞說,一旦民眾陷入恐慌,防疫體系就會崩潰。因此前兩年,禽流感流行時,他親上火線,任何媒體採訪來者不拒,還要上談話性節目與名嘴對談,即使被批評,他也不退縮,因為「如果不多講正確的資訊,謠言就有空間流傳。」 另一個值得學習的是對患者的關懷。面對大型傳染病時,民眾對感染者避之唯恐不及,患者經常遭受鄰居、同學、同事的異樣眼光看待,背負巨大心理壓力。 「病魔的魔,指的是病,不是人。」羅一鈞說,患者也是受害者,應該給他更多關懷,而不是壓力與汙名。 在賴比瑞亞發生一起例子,有一位女性伊波拉感染者痊癒之後,回到村裡卻被集體排擠,最後選擇自殺。 因此奈國的防疫中心成立社會心理支持小組,集合了心理醫師、精神科醫師、諮商師和社工,在確診患者隔離期間提供陪伴與諮商,減輕心理壓力。潛在患者和痊癒者,則由社工追蹤輔導,並訪查居住社區、工作場所和學校,減少對患者的歧視。 防疫之路沒有盡頭,踏出的每一步都是新的領域。投身防疫工作十餘年,看過無數生死,將屆不惑之年的羅一鈞,看起來仍像一個熱血青年,充滿行動力與好奇心,隨時準備應付各種疫情來襲。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4年11月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