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台灣光華電子報
報主:台灣光華雜誌
創刊日期:2005-05-26
發報頻率:週刊
訂閱人數:1,020
官網:
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台灣光華電子報報
台灣光華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灣光華電子報
2015-12-02 05:00:00/ 報主:台灣光華雜誌
[公益聯播]弱勢家庭子女課後服務~服務介紹
本期目錄
看見老鷹了嗎?
看見老鷹了嗎?


   
       
           
           
       
       
           
       
   

           

文‧蘇惠昭  圖‧梁皆得提供

           

正午,基隆港,海洋廣場,正常的狀態,每天這時間到四點,會有十幾二十隻黑鳶盤旋,直到黃昏。


港邊的大人小孩不約而同的驚呼,臉上綻放笑容。


有陽光的日子,近到可以看見老鷹的眼睛,開叉如魚尾的尾羽閃著金光,還有利爪如?。


在失去與自然聯繫的都市,港口的老鷹似乎帶來了療癒的力量。


黑鳶,俗稱老鷹,台灣人另外給牠們取了小名──來葉或厲葉。


當九月秋風吹起,來練習飛翔和覓食的老鷹更多了。老鷹很輕,1,400公克,兩翼開展165公分,只需要一絲絲微風就可以飄在空中,看起來就像一片擺脫重力的葉子。


2014年10月16日,在攝鳥人拋食的狀態下,基隆港聚集了46隻老鷹飛翔,這是空前的紀錄,「一百隻眼睛都來不及看」想到那天的盛況,一年365天有300天守在基隆港看老鷹、拍老鷹的「班長」還是興奮不已。


老鷹有時也捕捉躍出水面的豆仔魚。


基隆市野鳥協會推廣組長何永壽也經常到基隆港看老鷹,「全世界最容易近距離看到老鷹的港口城市就在這裡了,」他說話的時候一隻老鷹忽地從頭上掠過,衝進水域抓起了一塊生肉,然後在空中吞食。


但這代表老鷹的數量增加了嗎?


不然,2014年秋冬的全台普查,台灣老鷹族群只剩下以台灣北部、嘉義和高屏地區為主的三大穩定族群約354隻。


2015年至今,台灣猛禽研究會「全台老鷹黃昏聚集區同步調查」計畫召集人林惠珊則記錄到426隻,其中以新北市翡翠水庫山區最多,記錄到97隻,屏東三地門山區92隻。


老鷹和草鴞是最接近人類的猛禽,屏科大野保系教授孫元勳估計台灣曾經有上萬隻老鷹,「老鷹抓小雞」遊戲是好幾代台灣孩子的共同成長記憶,「厲葉展翅」則延展成為台灣人賽酒拳的一段。基隆人高旗記得他小時候有漁民在外木山海邊炸魚,魚一浮出水面,「馬上就有一兩百隻老鷹飛撲到海上搶魚吃。」這樣的景象,卻在二十多年之內急轉直下,至於能看到以老鼠為食的草鴞,能看到就像中樂透。


日本、印度的老鷹數量都維持穩定,普遍可見,與台北差不多大的香港,約有一千隻老鷹,老鷹甚至就在人們活動的公園裡築巢,日本老鷹則會搶走行人拎在手上的垃圾。唯獨台灣,在農委會台灣保育物種列表上,老鷹目前被列為「珍貴稀有」,基隆港雖然有時近到伸手可及,但這裡並非牠們的棲地。


「一種鳥在這裡出現,可能意味著某個地方的環境被破壞,而不是數量變多了。」生態紀錄片導演梁皆得分析。


1992年,「老鷹先生」沈振中啟動20年的「追鷹計畫」,年復一年調查老鷹數量,除了棲地破壞,他一直找不出老鷹消失的原因。


21年後的2013年,屏東18公頃的紅豆田中發現3,000隻死鳥,沈振中接班人林惠珊從這裡循線追索,解剖化驗的結果,證明老鷹消失的原因——農藥。老鷹因為吃下胃中有毒稻穀的麻雀和紅鳩而間接中毒,這一發現讓沈振中老鷹故事的結局出現戲劇性的轉折。


老鷹數量之所以北多於南,原因也就在此。


426隻,這算是23年來數量最多的一次,不過孫元勳認為,這也可能是早就存在卻沒有調查到的族群。


老鷹並沒有回到台灣人的生活,台灣人並未真正的看見老鷹,當然也就沒有守護老鷹、思索人類與老鷹的關係。


去年沈振中出現在基隆港散發宣導手冊,他不講話,他把想說的話寫成一篇文章,標題就是「你真的看見老鷹了嗎?」


11月上映,梁皆得導演的紀錄片《老鷹想飛》,所要講述的就是一個在基隆港看不見的老鷹故事,一個由7萬呎16釐米影片,2100分鐘剪輯成75分鐘,用23年漫長時光換來的故事。


這,也是沈振中生命的主題。


看見老鷹.踏查歷程隨之開展 


他們都有一眼就可以辨認的獨特形貌,一個是散發沉靜力量的修行者,一個是蓄著花白鬍子,恆常穿一件老舊的猛禽T恤,笑容溫婉的漢子,他們的相遇是命中註定。


1991年,沈振中37歲,是基隆德育護專的生物老師,他在基隆港看見兩隻老鷹。


遇到老鷹並沒有翻轉人生的動能,除非這人已經準備好被什麼改變。沈振中正是如此,早在遇見老鷹的前兩年,他已經開始騎車環島、跑馬拉松,也獨自登山,因為一系列的際遇與內在本質的碰撞,他正逐步告別1990年前,解剖、做標本、肉食,生活中有冷氣電視冰箱的自己,進入簡樸生活,並建構「自然環境並不屬於我們人類,我要學習與生物分享整個土地」的土地倫理觀,「鳥」就是他「重返自然」的入口。


「我,宣布自己為土地國的一個國民,將永不停止的尊重土地國中的其他份子,土壤、水源及各種動、植物。」他曾把這段話印在名片上。


隔年,沈振中開始在澳底漁村進行全天候的老鷹觀察紀錄,成為台灣第一個發現老鷹巢位的人,他知道老鷹在哪裡過夜,明白各種鳴叫所代表的意思,叉翅、白斑、浪先生、郝先生、破洞、黑環……,沈振中為遇到的每隻老鷹取名字,「ㄈㄧㄡ~,ㄈㄧㄡ~」,老鷹彷彿在叫喚著他。


1990年梁皆得25歲,在中研院動物研究所擔任劉小如野外調查研究助理生涯進入第4年。


在彰化鄉下長大的梁皆得從小就愛觀察鳥,國中時加入台中鳥會學習鳥類調查及記錄鳥類生態的方法,之後熱中攝影。比起體制內的學校,他更樂於在野外自主學習鍛鍊,培養能力,其中發現隱密鳥巢這一大本事,最令鳥界折服。沈振中日復一日,用望遠鏡,用最原始,也最不干擾的方法,遠遠的定點觀察,筆記老鷹整日的行為──黃昏的聚會。抓枝遊戲。交尾。築巢。下蛋。教導小老鷹飛翔。然後,幾乎撕裂他心臟的慘劇發生了,他遠遠地,看見白斑被獵鳥人置放在巢位的捕獸夾夾住嘴喙,從奮力掙扎到死亡。


而白斑的伴侶浪先生,則在妻子身邊來回衝叫22圈。


沈振中觀察的老鷹或受傷或死亡,怪手則寸寸進逼老鷹棲身的外木山區,「是老天爺派遣我來記錄老鷹的毀滅史嗎?」他心痛到近乎絕望,但絕望的星火點燃了更徹底的行動,他決定辭去12年的教職,誓言以20年的時光去守護老鷹。


同一時間,梁皆得協助劉小如上山下海,朋友說他「樸拙誠摯,任勞任怨,表現傑出。」在月黑風高的夜晚以繩索攀上高樹,觀察、捕捉、測量蘭嶼角鴞,「蘭嶼角鴞生態調查」應是梁皆得8年研究助理生涯中最特別也最艱難的任務;但這還不夠,他還利用工作外的時間出任「大肚溪口鳥類鳥類繫放計畫」執行人,由他親手上腳環的鳥數以千計。


對鳥的巨大熱情支撐著他。


為了能夠進入巢位確認有無捕獸夾,以及確定另一隻老鷹破洞的巢位是否下了蛋,沈振中來到中研院請求劉小如協助,而已經練就一身武藝的梁皆得就從那一刻走進沈振中的老鷹故事,努力跟拍,那年是1992。


沈振中的《自然筆記》震盪了賞鳥圈,他的賞鳥「前輩」、作家劉克襄在1993年偕同梁皆得前往外木山,當時劉克襄並不相信一位賞鳥初學者能夠把老鷹看得如此神奇,每一隻都認識,更加把牠們築巢的行為和關係描述得活靈活現,「一如動物學者勞倫茲。」


從「以為是虛構小說」的懷疑到萬分肯定,劉克襄親眼見證沈振中對老鷹燃燒一般的偏執,「賞鷹對他而言,已經不是樂趣的觀察,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具體抉擇。」也因此他說服沈振中參加時報報導文學獎。


老鷹,這是除了沈振中無人能寫的題材,他果然抱回評審獎,卻毫無興奮之情,獎金則捐給了野鳥學會。當有人問他沒有工作了怎麼過日子?沈振中一律回答:「反正只有一個人,節衣縮食,隨便都過得去。」


梁皆得的瘋狂其實不下於沈振中。開始觀察、拍攝老鷹後,他把假日都捐給了老鷹,有時候和沈振中一起,有時候獨自,最勤奮的一段時日,天未亮即驅車至外木山蹲點拍攝,「晨課」結束後再回中研院上班。


沈振中專情於老鷹,梁皆得因為工作關係,必須一心多用,長期記錄的還有蘭嶼角鴞、水雉、黑面琵鷺、大冠鷲、熊鷹、蜂鷹……。


1995年,3年辛苦有成,他完成了以16釐米攝影機完整記錄角鴞生活史的《嘟嘟ㄨ──蘭嶼角鴞的故事》;又兩年,記錄陽明山國家公園大冠鷲與松雀鷹生活史的《草山鷹飛》在台北市立圖書館首映。1999年以台南官田鄉菱角田鳥類世界為主題的《菱池倩影》則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提名,梁皆得正一步一腳印的邁向台灣生態紀錄片大師之路。


台灣鳥類發現史上,東方紅胸?、白領翡翠、白頭?、黑頭?、鐵爪?、紅腳隼,第一筆紀錄都由梁皆得寫下,野鳥學會猛禽資訊中心的鳥友林文宏一直堅信他「還會有新發現……」。


預言果然成真。


看見老鷹.關懷生態真正開始


2000年梁皆得受馬祖縣政府委託在當地鳥類保護區拍攝生態紀錄片,第一年先進行鳥類和物種調查,「我跟他們說,不能速戰速決,要給我兩年時間,不了解狀況就拍不出好片子。」第2年開始拍攝,就從兩千多隻鳳頭燕鷗中發現8隻瀕臨絕種或已經消失的黑嘴端鳳頭燕鷗,發表後轟動國內外賞鳥界,梁皆得謙稱「幸運」,但幸運從來不是單純的幸運,而是努力和實力之後,意外的獎賞。


另一頭的沈振中持續觀察老鷹。期間他也和梁皆得獲鳥會支援赴香港、大陸、日本、尼泊爾和印度觀察老鷹,並從1993到2004年,11年間出版了《老鷹的故事》、《尋找失落的老鷹》、《鷹兒要回家》老鷹三部曲,完成「為一種生命立傳」的大願。


而梁皆得則為沈振中觀察的老鷹留下無可取代的影像紀錄,為了一個老鷹遊戲的畫面,他必須揹著器材爬過一個山谷,今天等不到,就等明天,這次拍不到,再等下次,「每一個鏡頭都是用時間換取空間,」這樣總共等了3年。


然後林惠姍出現了。


林惠姍是台北女孩,高二時為《老鷹的故事》裡的叉尾和白斑掉淚,考上基隆海洋大學航管系後,最喜歡的事就是到基隆港看老鷹,一個研究猛禽的夢越來越清晰,2005年她如願考上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指導教授就是猛禽學者孫元勳,但一直到博士班林惠姍才有機會研究老鷹,寫e-mail給對她言有如「神人」的沈振中。


他們2010年第一次見面,沈振中傾盡所學,帶領林惠姍探訪每一處棲地和繁殖點,隔年,他20年前所立的追鷹誓願,期限已至,他和梁皆得兩人都已步入後中年,一個投入內觀修行,一個已然成為生態紀錄片大師;然而,在台灣,拍生態紀錄片從來不是可以安居樂業的事。


每當有人問起沈振中關於老鷹的事,他都會搖頭,「去找我的接棒人吧。」他說的人就是林惠姍,老鷹公主。


《老鷹想飛》是梁皆得第一部上院線的生態紀錄片。


一般來說,先提出企劃案,找到錢,然後開始拍片,這是正常的程序,《老鷹想飛》剛好相反,沒有找錢就開始拍攝,而且陸陸續續進行了23年,投入的時間、底片和器材費用無以估計,「在沒有拍到珍貴畫面如求偶、育雛或遊戲之前,我們不敢找贊助。」梁皆得說。但開始找贊助後又被拒絕十多次,「很氣餒,還有人說我們在騙錢。」終於在沈振中臨將退隱交棒之際,一位年輕時就聽聞沈振中的本土企業家出資500萬元,影片才得以進行後製;接下來台灣猛禽協會發起網路集資募款,用大眾的力量把影片送上院線,150萬元已達標。


對梁皆得來說,這不只是老鷹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台灣環境的故事;用劉克襄的話,是一個人以裸看的方式,努力和老鷹進行深層對話的故事,一如珍古德被黑猩猩視為族群的一分子。外木山上的沈振中,正是一隻沒有翅膀的老鷹,老鷹的心理學家,要說老鷹的故事,沈振中怎能缺席?為此梁皆得終於說服一直不肯入鏡的沈振中面對鏡頭,並且第一次進入他堪稱家徒四壁的住處。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聲明,募款不是為了研究經費,而是想讓更多人看到這支影片,因而重視老鷹的生存,了解老鷹的困境,從老鷹的問題看見台灣所面臨的食安問題,如此台灣的老鷹才有希望,和我們一起平安的活下去。


這一次,台灣人將真正看見老鷹。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5年11月號)


           

           
               
                   
                       
                   
                   
                       
                   
                   
                       
                   
                   
                       
                   
                   
                       
                   
                   
                       
                   

               


           



                       
在基隆港遨翔的黑鳶,全身羽翅飽滿,銳眼望向遠方。(蘇惠昭攝)
追鷹人都有一眼就可辨認的獨特形貌,以及投身自然的無比熱情。左1為梁皆得,左2為沈振中。




                       
名為「寶貝」的斷翅黑鳶,已成為沈振中向民眾介紹黑鳶生態的活教材。
1999年,梁皆得架16mm攝影機在金門拍攝生態紀錄片。
老鷹先生的接班人林惠珊,證明了農藥是老鷹消失的原因。




                       
背部有斑點、腹部有縱紋,這是黑鳶的明顯特徵。
黑鳶的巢內竟有內衣褲、手套、塑膠袋、泡棉等人類物品,令人感慨也感傷。
看見老鷹,引發我們對台灣這塊土地永續維護的生態省思。

           


           

  1. 2014年10月16日,在攝鳥人拋食的狀態下,基隆港聚集了46隻老鷹飛翔,這是空前的紀錄,「一百隻眼睛都來不及看」想到那天的盛況,一年365天有300天守在基隆港看老鷹拍老鷹的「班長」還是興奮不已。

    The “captain” of the harbor photographers spends some 300 days per year watching and photographing the kites over the harbor, but still shivers with excitement at the memory. “There were so many, your eyes couldn’t keep up.”

    ◎ Keep up  跟上

    Jane was running at such a speed that I couldn’t keep up with her.



  2. 1995年,3年辛苦有成,他完成了以16釐米攝影機完整記錄角鴞生活史的《嘟嘟ㄨ──蘭嶼角鴞的故事》。

    In 1995, Liu’s grueling work over the previous three years finally began to bear fruit when he completed shooting a 16-millimeter-film documentary on the life of a Ryukyu scops owl.

    ◎ Bear fruit  有成果、收穫

    Their boss had many good ideas, but “thanks to” his incompetent team, none of them has borne fruit.
  3.            


           

推薦訂閱
@【台北新知報報】
@【黑潮電子報】
轉寄『台灣光華電子報-看見老鷹了嗎?(2015/12/02)』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