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高處的視角 為樹服務的攀樹師─台灣光華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November 21,2024站上高處的視角 為樹服務的攀樹師
文‧蘇俐穎 圖‧莊坤儒 早已習慣生活在水泥叢林,對於山野難免有幾分疏離,即便市景裡有不少行道樹日日相伴,對於樹並不覺得陌生,但談到爬上一棵大樹?這樣的念頭,倒是少之又少。 隆冬的早晨,難得的晴光朗朗,這一日採訪團隊來到了苗栗通霄的荒僻郊野,透過GPS的定位,才找到了位在苗48鄉道旁的一處私有地,也許將規劃為露營區,目前裡頭正在進行零星的小規模施工。 這裡的植物被放任生長了多時,除了野草叢生以外,還有高高低低、枝葉茂密的大樹,仔細觀察,除了枯枝夾雜,還有不少附生植物緊緊攀附在枝椏上,只見團團的樹影之中,幾抹人影矯健地穿梭。 修剪樹木作為一種職業 年紀稍長的一輩,也許還有爬到樹上玩樂的經驗,但對於這群樹上的七、八年級生來說,想爬到動輒離地一、二十公尺的高度,雖然起心動念並沒有太大差別,不同的是,他們都是通過國際樹藝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rboriculture,簡稱ISA)考試,並授予專業證照的攀樹師。 當筆者站在樹下,好奇地觀察攀樹師翁恒斌的工作。在工作時極度專注的他,甚至要求不得與他閒談。原來,修剪樹木可是相當高風險的工作,若不留神,動輒摔落地面、被斷枝砸到或壓傷,甚至還可能被機械割傷,因此,他們必須聚精會神地隨時注意現場狀況。 只見翁恒斌對著其中一棵苦楝反覆打量。原來,這株大樹看似亭亭高聳,仔細一看,其中的一個側枝卻已經枯死,死去的枝幹像是心有未甘,依舊試圖一搏,從與主幹的分岔處另長出一株新分枝。 不過,依照樹勢生長的常態判斷,即便新枝能保命一時,若持續長大,仍會與主幹競爭生存空間,對整株樹來說並非好事。經過一番勘查與評估,翁恒斌與他的夥伴──同時也是攀樹師的杜裕昌,果斷地決定要將整個側枝砍掉。 只見他身手俐落地將投擲袋丟到椏杈上,再將後頭連接的投擲繩換成正式的攀樹繩。重裝上陣的他戴著頭盔,身上纏著繩索,另外還有吊帶、鉤環、手套、護目鏡,乍看令人眼花撩亂。而這一切進行地相當快速,不消一會兒,就已經站上了高處。 踏穩步伐的他,呼喚著樹下的夥伴,杜裕昌將小型鏈鋸藉繩索運到樹上,只見他手執機械,穩健地下刀,粗大的側枝節節地斷裂,掉落至地面,最後順利完成工作,回到地下。 全台灣僅有10人的新興職業 被暱稱為「鴨子」的翁恒斌,身材精悍、在樹上來去自如,根本更適合被稱作猴子。全台灣第一個取得攀樹師證照的他,小時在雲林長大,他坦率地笑稱自己是一名鄉下人。 這個喜歡自然懷抱的野孩子似乎從來沒長大過。長大後雖然念了土木系,卻花了大把時間在童軍社團,「應該說念土木社、童軍系啦!」翁恒斌自我調侃著。 也因此,他順理成章地讀了環境教育研究所,擔任荒野保護協會的解說志工,並曾在推廣體驗戶外活動的公司工作。 「當初學攀樹,只是因為想玩。」翁恒斌說得理所當然。 由於過去台灣並沒有專業攀樹師,他的老師,是來自香港的樹藝師前輩,包括前香港ISA會長歐永森等人。藉由老師每隔一段時間來台教學的方式,斷斷續續將這套專業技術教給學生。這批學生在2015年3月到香港參加由ISA舉辦的證照考試,通過考試的其中3人,成為台灣首批攀樹師。 如今,全台不過才10名攀樹師,完全稱得上是新興職業。翁恒斌說:「我們公司也有全台灣第一位女攀樹師哦!」從大學期間就開始接觸攀樹活動的許荏涵,目前才畢業2年,也是台灣最年輕的攀樹師。 攀樹資歷邁入第7年的翁恒斌,在2年前與朋友合夥,成立了以樹木工作為主的公司「攀樹趣」,除了樹木修剪,他們也從事攀樹體驗活動與攀樹專業教學。 能解樹語的攀樹人 如果說,翁恒斌與其他的攀樹師有什麼不同,除了作為全台第一個取得ISA證照的人,另外就是他對自然的喜愛與尊重。每次帶學員攀樹,除了為人開啟與自然親近的一扇窗,更為推動環境教育不遺餘力。 藉著他們在樹木上專業知識,解讀身旁的每一棵樹,也讓學員在無形中潛移默化,開始留意到近在身邊的樹。 除了最基本的樹種、樹勢、高度,每一棵樹的生長狀態,都蘊含著大量的訊息,好比被增生組織包覆起來的傷口結痂;或者因為腐朽菌入侵而裸露、空洞的心材;還有因外力被大面積截斷,為了極力求生而在短時間內長出的水芽……。 只要親自看過他們的工作現場,就能了解到修樹工作的細膩,他們深入吊車無法抵達的樹冠深處,經由專業的判斷,將錯綜複雜的枯枝逐一剪除,又不傷害到健康的枝幹。只是,以時間成本來說,1位攀樹師1天至多可修到3棵樹,自然不比一般便宜行事的作法──出動吊車,一整排快速地齊頭式截斷。 但對一棵樹來說,負責行光合作用的樹葉,如同一顆樹的生命來源,被齊頭截斷的大樹往往為了求生存,用盡僅存的養分,在短時間內長出大量的新葉,雖然能夠撐過一時,卻因為新生的枝葉過度茂密,風無法穿過,加上枝椏分岔的地方,組織較不密實,長大以後,反而更容易斷裂、倒塌。由此看來,草率對待樹的結果,最後傷害到的還是人自己。 「過去看到這樣的樹,一般人的反應頂多說,好醜哦!」翁恒斌說。他們不厭其煩地講解,喚起人對樹的關注,「如果有越來越多人知道這樣不好,那事情也會跟著改變。」 「能夠愛樹就會愛環境。」他肯定地說。 如同樹上的生物一般 就像翁恒斌所說:「以前雖然喜歡自然,一有機會就往戶外、山裡跑,但卻不太有機會爬到樹上。」若非因為攀樹,我們對樹的認識、互動,依舊相當受限,甚至是相當了解樹的樹醫生,因為不會攀樹,也錯過了眼見為憑的機會。 「剛開始學攀樹的時候,常常很驚嘆,可以對照到書上的知識,發現到這些原來都是真的!」他說。 而終年屹立在同一處的大樹,雖然沉默無語,卻永遠無私地向任何生物張開雙臂,「一棵樹就是一個生態系,」翁恒斌想起自己在大樹上看過的絕奇風景,「有些生物,終其一生,甚至是下一代,都只生活在樹上,沒有下來過。」 當然,樹也歡迎著人的造訪。依照ISA的規定標準,只要直徑超過3英吋的健康樹幹,就適宜攀爬;更瘋狂的,他們會在樹上綁上俗稱樹船(tree boat)的專用吊床,仿效樹上生物,在樹上過一夜。 雖然,這讓人難免有些遲疑,難道不會掉下來嗎?「很多時候,要相信你的氣場。」翁恒斌說得玄祕。 也許,攀樹最難以言傳的,就是在攀爬的過程中,與大樹心領神會的相交過程吧──雖然,也有令人不安的時刻。 「那是一棵很孤寂的樹。」杜裕昌回憶著,那是位於神木村的萬年神木,也是他唯一一次攀爬神木的經驗。 名列台灣十大神木第九名,也是唯一一棵闊葉樹的萬年神木,默默存在了一、兩千年,甚至比你我的祖先都還更早存在這片土地上,現今卻單獨聳立在土石流的河道旁,四周盡是裸露的大地,從高處看來,格外怵目驚心。 而對於每一位攀樹師來說,心中難免有一份夢想攀爬的名單,但出乎意料,翁恒斌篤定地說,最想爬的,還是台灣的樹。 「台灣真的是寶島!」他忍不住滔滔不絕,「你想想,台灣的土地面積真的很小,但全世界的檜木共有6種,光是台灣就有2種;不僅超過3,000歲以上的神木很多,還有像棲蘭神木園區的神木群;甚至把台灣十大神木拿到日本,絕對都可以排進前三名!」 因為攀樹,他們像踏在大樹的肩膀上,因為站得更高,可以看得更遠,卻也更珍重腳下的土地,這也是大樹帶給人的一項無形餽贈。 (本文摘自台灣光華雜誌2019年2月號)
正在為學生進行攀樹行前教育的許荏涵, 是全台第一位女攀樹師。
修樹工作猶如消防員救火, 不僅耗體力,更務求專注。
為了協助進行樹冠層研究, 攀樹師攀上千年神木。(攀樹趣提供)
校園內不起眼的大樹, 因著攀樹活動,成了笑聲繚繞的焦點。
在樹上架設吊床,真正徜徉在樹海環抱之中。(攀樹趣提供)
攀樹運動激勵莘莘學子,只要不放棄, 就可以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往上爬。
修樹工作猶如消防員救火, 不僅耗體力,更務求專注。
坐在大樹的肩上, 就能看見不曾見過的新風景。(莊坤儒攝)
攀樹師深入大樹之中, 為樹木作細部修剪。 |
- 藉由老師每隔一段時間來台教學的方式,斷斷續續將這套專業技術教給學生。
As the instructors could only make teaching visits to Taiwan from time to time, they passed on their skills in fits and starts.
- in fits and starts 間歇地、一陣一陣地
Because of other commitments Robert can only work on his project in fits and starts.
- 「當初學攀樹,只是因為想玩。」翁恒斌說得理所當然。
“When I first learned to be an arborist it was for fun,” he remarks matter-of-factly.
- matter-of-fact 就事論事的;不帶感情的
He talked about his marriage break-up in a very matter-of-fact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