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桃園臨床心理師公會
報主:桃園市臨床心理師公會
創刊日期:2010-09-08
發報頻率:不定期
訂閱人數:19
官網:
http://www.taoyuanpsy.url.tw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桃園臨床心理師公會報
桃園臨床心理師公會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桃園臨床心理師公會
發報時間: 2011-04-15 16:00:00 / 報主:桃園縣臨床心理師公會
[公益聯播]徵 課輔人員
本期目錄
終結霸凌,從心出發
終結霸凌,從心出發

終結霸凌,從心出發               /  桃園療養院  臨床心理師  林書正

 

認為小搶走她的男朋友,因此非常討厭她,還叫大家不要理她,如果有些同學私下跟小怡一起玩,甚至會被小警告,時間一久,小娟越來越害怕上學,在班上也越來越顯的孤立了

 

潘的成績一向比隔壁的大華好但大華嫉妒心下,四處向其他同學宣揚是小作弊的緣故,大家都相信了,於是漸漸排擠潘,好多活動不讓他同組或參與,讓小潘好受委屈,覺得自己被欺負了,也無能為力

 

最近電視上常見諸如此類的霸凌事件頻傳,讓許多家長老師都憂心忡忡我們的校園環境怎麼了?而為了迅速解決問題,多數人第一時間,往往便是想著如何矯治、懲罰霸凌者,可是霸凌的形成,常是ㄧ個醞釀已久的暴力循環圈,所以光是記過、隔離禁足、取消權力、責打懲處或退學,可能治標不治本,甚至使情況惡化。因此,或許藉由透視霸凌的本質,才能站在瞭解孩子內心的基礎上,進而為所當為。

 

如上述的兩個個案小故事,霸凌戲碼的腳本,通常都包含了三種角色,包括:霸凌者、被霸凌者及旁觀者。隨著霸凌者的無知、被霸凌者的無奈,和旁觀者的無力,三位一體的內心戲,交互增強的交織出全盤皆輸的結局。

 

事實上,霸菱是故意、蓄意的敵意行為,以行徑或手段來說,至少可以區分成三種方式,包括關係霸凌(傷人)、言語霸凌(傷心)、肢體霸凌(傷身)。其中,前面兩者因為不如網路、電視的暴力畫面如此外顯、容易被師長發現而嚇阻,反而以隱微的方式,暗藏在同儕、群體中,使的孩子承受更大的委屈、無助,就像前面兩個故事描述的情形般,產生更強的殺傷力。所以孩童間若有嘲弄、威嚇等情事,都不可當平常事而小覷。

 

儘管沒有單一的因素可以完全解釋霸凌行為,但仍有些共通的心理動力,是促成孩子以不同的角色(有些孩子同時是被霸凌者,後來也成為加害者),淪陷在霸凌循環裡的成因:

 

霸凌者的心態裡,關鍵的是鄙視,也就是強烈的厭惡、貶低某個他認為次等、不值得尊重的對象,而這種行動上的自大,經常反映的是ㄧ表象的優越感,其實為了掩飾他/她自己內心更深處的無能與受傷。在臨床上我們不也常見一個被放棄或忽略的人,靠著貶低他人,讓別人感覺很差,來抬高那其實極度脆弱的自我嗎?因此這時再去責備、斥罵和懲處,不知會不會醞釀了另一次霸凌行動的展開?

 

被霸凌的人,因為在某方面不太一樣,而成為霸凌者的攻擊目標。但更糟的事,在事後,他們因為害怕告訴師長會遭到報復、不認為有人"能夠"、或"願意"幫助他們,最終獨自承擔了這自覺羞愧、哀傷的秘密;然而心靈上的羞辱和恐懼,卻足以讓一個人的存在消失。

 

旁觀者要面臨的壓力,則是必須做出抉擇。因為不管袖手旁觀、主動加入或挺身而出,都要付出代價。譬如害怕自己受傷、成為霸凌者的新目標、或擔心插手會讓情形更惡化等,當然也有許多孩童嚇壞了,不知道該怎麼辦。但無論如何,這樣的過程,其實都在無形間,侵蝕了一個孩童因無法阻止一場親眼目睹的悲劇,而受損的自尊、自信,與對人際間的信任。

 

如何有效遏阻霸凌事件發生,身為霸凌孩童的家長能做些什麼呢?下列是可能的行動方針:

1.      同理情緒感受:首先也最困難的,是進入信任關係的階段,願意放下責備或指導的角色,以同理的態度,讓霸凌學生願意說出真正的原因、傾吐感受,"有時候看不慣某些人,就會很想讓對方不好受齁?對嗎?"、"有時候心裡不痛快,真的會忍不住也想讓別人嚐嚐這種滋味,對吧?"。不管生氣、厭惡還是懊惱,都是可以被同裡、瞭解的。

2.      建立紀律:但也要讓霸凌者明白,他行為的嚴重性和錯誤,讓他知道必須承擔問題,並且提供他一個修復的過程來解決問題,包括三步驟:(1)認錯(道歉並不夠,要負責的開始修補破裂關係)(2)改過(明白自己到底做了甚麼,為何要這麼做,是生氣?忌妒?以後再有這種感受,如何防止再犯?)(3)和解(這點很可能需要時間,由成人策劃,在被霸凌者療癒期間,學習尊重地保持距離,耐心等待表達歉意的時機)。但整個過程,會持續傳達一個訊息給孩子,即:我們不是認為他是壞人,只是行為不當,需要修正,而我們絕對相信他有能力,變成為負責、關懷人的人。

3.      培養同理心:事實上第一點中,對他展現同理心時,我們就在示範如何設身處地去關心別人的感受。再者,透過ㄧ些日常生活事件,引導孩童去想一想別人會有甚麼想法。但最重要的是,設法擴充孩子"關心別人"的感覺。因位同理心是人類天生的特質,只是在霸凌者身上,埋藏的很深,他也需要被挖掘和體驗到,原來關心別人的感受是這麼不同,所以譬如問他想法:"當你能夠幫助同學的時候,你有甚麼感受?"、"上次你能這樣幫助同學,你猜他們怎麼想你?"。

 

   至於孩子遭受暴凌的家長,也簡介幾點處理原則提供參考:

1.要讓孩子知道,他們可以、也應該告訴大人有霸凌事情的發生。因為告密如果能讓自己或另一個小孩遠離麻煩,那其實就是件該做的事情。此外,要讓你你的小孩知道,他不需要獨自面對這一切,當他願意說出口,我們會陪在他身邊,因為我們真心相信這不是他的錯。

2.別急著介入、攬責任:儘管著急,但許多家長過度保護孩子,可能會壞事。譬如會教小孩以後一見到霸凌者就躲,接著出面要求和對方家長、小孩面質、道歉,有時這樣做,反而會告訴受凌兒童,你是很無助和無能的,也告訴霸凌者,我的孩子確實是很好欺負。所以,教導ㄧ些方法來抵擋霸凌者、肯定的拒絕,學習捍衛自己的權益,才能真正把責任交給孩子承擔。

3.協助孩子增強自我感、培養健康的友誼,和打入團體。譬如如何與他人相互合作達成目標,怎麼正確的解讀社交訊息,包括語言和非語言,良好的人際技巧確實是減少遭受霸凌可能性的良藥。

 

    我們要記住,霸凌事件的發生,是霸凌者、被霸凌者和旁觀者,環環相扣的系統,不是簡單的懲處可以打破的循環。它需要同理和關懷的介入,畢竟當一個家庭沒有忽略和高壓時,才能開啟心胸,彼此分享最深處的秘密;當一個人在童年感到自由與堅強時,才不會需要去羞辱其他人。儘管事情不可能一夕改變,但在今日,已有司法介入和嚴峻懲處條例制訂的情形下,或許也試著以前面這樣的理解和耐心去看待霸凌,才能將友愛、正直和公平的心,真正注入孩子的心中吧。

推薦訂閱
科學月刊第525期(9月專輯)-二十年來臺灣基礎科學發展的回顧與前瞻@【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電子報】
年齡數字的魔咒@【內湖人】
桃園臨床心理師公會
轉寄『面對霸凌,從心出發』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