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理健康」─桃園臨床心理師公會─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November 20,2018談「心理健康」
談「心理健康」
臨床心理師 林淑梨
「心理健康」是一個相對性的概念,具有動態性的變化,當個人開始感覺自己心理上的不適時,他可以逃避不處理,以致衍生成病症,影響個人生活功能表現,變地心理不健康。而他亦可透過自我修養,學會處理問題的方法,以得自我成長;這之間有賴個人對自己問題的自覺,以及能運用適當的資源去克服問題。
什麼是心理健康呢?,大家都一樣的行為方式就是對的嗎?也許這樣是比較不會引起批評,但有些狀況下,我們會覺得很難和別人都一樣,或我們認為光這樣還不夠;那麼我們需要設定「心理健康」的理想標準又是什麼?「具幸福感」?「內外和諧」?「自我實現」?這主要還看個人的價值取向,每個人都可以追求自己的方向,但不論是什麼,而要達到這些理想性的標準,恐怕也非易事。所以,我們可由實用性的觀點來看「心理健康」的三個條件:(1) 在主觀上沒有不舒服的情緒,(2)沒有別人認為是怪異的行為表現,(3) 行事表現符合其社會角色,且可發揮自己所長。
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子有個人內外在壓力總合、個人自我強度與社會支持性等三項,當個人的壓力越大,必然越不利其心理健康,而當他具有足夠的自我力量或有充分的社會資源可以運用時,必然會減少其心理不健康的可能性;因此要增進心理健康,個人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處理壓力的方法。壓力的存在其實有其必要性,它可以激發個人潛能之發揮,使個人有更具生產性的功能表現,但在壓力過大或過久的情況下,個人體內因應壓力的生理機制將呈衰竭,致免疫系統有缺陷,而罹患疾病,嚴重者甚至死亡。
處理壓力需多重管道齊下,首先要能紓解因壓力而來的負向情緒如緊張、憂鬱、焦慮、憤怒….等,這可以找個可信任的人談一談,雖然不見得可藉以得到問題的解決方法,但在情緒的發抒後,我們的理性力量將得以發揮,重新審視問題,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新切入點,所以他人情緒的支持是重要的。此外,我們可以替自己做些什麼呢?由身體的角度來說,我們應該知道一些身心鬆弛的方法:如學習肌肉放鬆訓練與深度呼吸法,或透過自我暗示(如想像法放鬆訓練、靜坐、冥思等 )以得身心放鬆,規則的運動則有助呼吸、循環系統的順暢而可抑制焦慮的產生、休閒活動的妥善規劃亦使我們得以遠離焦慮情緒的威脅。再由思考的角度來說,培養問題解決技巧是根本的,而在問題不是很容易克服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多去思考問題的正向面,以避免負向思考產生的不良情緒,同時透過存在意義的追尋,可使我們在痛苦中得以認定受苦的意涵,而能以更堅毅的態度來面對惡劣的環境。
壓力會使人生病,但是我們也知道有許多人在高壓力的情況下,仍表現如生龍活虎般,這類人的基本特性在於他們有信心可以掌控壓力的存在;他們對自己所從事的事務具有使命感,因而有所承諾,願意付出;此外他們也視壓力是一種挑戰,非是安全的威脅,而是成長的機會;因此他們往往可以化危機為轉機,為自己的人生增加正分,這應該也就是我們要追求的「心理健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