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教育電子報057】《青春水漾》,家長莫慌張─性別教育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December 22,2016【性別教育電子報057】《青春水漾》,家長莫慌張
《性別教育電子報》第057期 2013/11/01 | ||||||||||||
| ||||||||||||
《青春水漾》,家長莫慌張 | ||||||||||||
文/林以加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 針對日前台北市議員戴錫欽於議會質詢「性教育影片《青春水漾》於國小播放是否合宜」,接續引發媒體與部分家長關注一事,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作為影片出品單位,特別提出聲明: 首先說明,《青春水漾》為本會於2011年製作出品之性教育影片教材,為民間團體獨立募資、製作、發行及巡迴推廣之影像出版品。《青春水漾》的製作,正是緣於我們深刻地理解現場老師面對「性教育」議題的焦慮與需求。 台灣的性教育發展從早期的「避諱、不敢談、不敢教」而至「僅重於身體構造與生理知識」階段,其間甚且出現極為負面且具恐嚇性質的媒材流傳於校園,部份教育人員似以為採取恐嚇手法嚇阻學生對身體與性的好奇,便能省去所有「問題」。我們認為有關避孕與避病等安全性行為知識當然也是性教育重要的一環,但倘若學校性教育內涵僅止於此,將無法回應孩子對於身體、性與親密關係的好奇、感受與探索。從教育正向層次而言,性教育也應涉及自我認同、自尊與自信的建立、各種價值的探討,以及學習親密關係的協商、相互尊重與尋找共識等內涵。基於此,本會製作了這部貼近青少年生活經驗的短片,協助老師們進行「正向的、務實的、建設性的」性教育。 再者,戴錫欽議員的質詢焦點之一在於本片播放對象的年齡層。本會特別在此提出說明,《青春水漾》最主要的推廣對象為高中職學生,其次為大專院校學生及各級學校教師。我們不清楚媒體報導所述之台北市教育局的相關統計是如何進行,但倘若依相關數據顯示,有不少國小教師選擇這部影片作為教材,不也凸顯了教育現場對於「正向之性教育」教材的需求?事實上,《青春水漾》是以「公播版」搭配「導讀手冊」發行,用意是提供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使用的文本與活動設計。同時,我們認為學生的發展階段與身心成熟度有很大的個別差異,因此這部影片作為教學媒材,並不需要特別設限年齡層。針對「教師的教材掌握程度與運用方式」或是「映後的討論與教學宜如何進行」等疑慮,我們非常樂意進行更多的教師研習推廣活動,以協助教育工作者更熟悉教材與教學方法。 最後強調,這部影片作為教學媒材所引發的關注,其實也凸顯了台灣性教育的不足以及教學現場對相關教材的需求。因此,呼籲各界別僅侷限於討論性教育媒材的「適用年齡層」,我們更需要的,是思考如何帶給現代學生正向、積極、健康的性教育。
*本文部分已刊登於2013/10/31《自由時報》自由廣場,題為〈青春水樣 家長別怕〉。 | ||||||||||||
| ||||||||||||
文/謝莉君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研發部主任) 近日有議員質疑性教育短片《青春水漾》的觀看年齡,認為該影片談論的內容沒有太大的問題,不過因為內容包含「性快感」、「高潮」、「敏感帶」等字眼,認為不適合在小學播放,新聞一出引發相關討論。 《青春水漾》一片由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在2011年製作完成,搭配教學手冊發行公播版,以正向積極的態度談論身體探索、性探索以及親密關係的協商互動等面向。影片在2012年展開校園巡迴,根據統計資料,學生場次以高中職與大專院校為主,教師與民眾場次則包含國小等各級學校。 影片製作的源起,乃有感於台灣的教育環境長期以來缺乏性教育的資源,學生對於身體探索及親密關係感到困惑,卻無法在教育中獲得解答;過往的師資培訓過程並未納入性別教育,談到性別教育、情感教育、性教育等議題時,常會引起現場老師的焦慮,對於這些議題,老師可能不知從何教起,學生的疑問在教育中找不到解答,只能轉向網路與媒體,往往複製了刻板的性別概念而不自知。 至於實施性教育的時機與內容,其實是看孩子的需求而定。親密關係是人類生命的重要部分,每個孩子的發展程度也不進相同,有些人嚮往媒體中的愛情腳本,也有人在同儕討論中摸索著親密關係,老師與家長若能以開放、自然的態度與孩子談性,反而更能真實回應孩子的需求。過去以恐嚇式教學的方式談性,並沒有停止孩子對於性的好奇與探索,以開放的角度與孩子討論,了解孩子的困惑,讓孩子有能力思考性的意義。性,並非只能做,不能說。 性教育不是隱諱的議題,我們希望各個年齡層的孩子都能用正向、積極且具有建設性的觀點來討論性,《青春水漾》除了談到性的美好,同時也提及了親密關係中的重要元素,包括關係中的協商、身體探索、性自主權、情感互動、以及安全性行為等,搭配教學手冊與網站的資源,讓老師或家長透過討論的方式,讓孩子釐清對於性的困惑,並且能用尊重、同理的方式與他人互動,讓我們正向看待青少年性教育,大方談性說愛! | ||||||||||||
性別與運動│全球運動督導計畫經驗分享2 | ||||||||||||
文/曾郁嫻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台灣大學體育室助理教授) 結束第一週充滿社交與基礎課程訓練後,全球運動督導計畫(Global Sports Mentoring Program,簡稱GSMP)的第二週是正式進駐實習點的階段,並由一至二位導師協助安排所有實習活動與個人所需的指導。因為個人背景與興趣,我被安排到的實習點是與大學教育與運動推展相關的全美大學體育協會(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簡稱 NCAA)。 NCAA設址在印第安那州的印地安納波利斯,是掌管全美大學體育運動的非營利組織,目前有超過1200所以上的會員學校參與,組織任務定位以穩固學生運動員的學業為優先,確保學生運動員能獲得有價值的經驗,以及提供會員學校所需的價值和經驗。因此,許多措施的主要考量皆為提供學生運動員公平、公正的比賽環境與機會,並且提供會員學校相關教育訓練課程以符合其組織發展目標。目前NCAA總部共有500多名員工在第一、二、三級學校專責部門(註1),並有法務相關部門定期檢視各級學校對三級學校法規的遵守情形。 我的兩位導師分別是來自掌管「治理與國際事務(Governa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的Delise O’Meally與負責「融合(Inclusion)」的Karen Morrison,兩位都是在NCAA與推展女性運動參與部分相當有經驗的主管。 圖:我與兩位導師(左:Karen Morrison,右:Delise O’Meally) 在三週的實習生活中,大部分時間是與不同部門的職員進行面會,增加對NCAA組織內部與運動方式的了解,直到第二週開始,才慢慢對女性運動推展有多一些接觸。其中,有一天半的時間參加女性田徑委員會(Committee on Women’s Athletics, 簡稱CWA) 與少數族群機會與權益委員會(Minority Opportunities and Interests Committee, 簡稱MOIC)的內部討論會議。在NCAA的「融合(Inclusion)」部門中,女性、少數族群、LGBTQ、失能者與國際學生運動員是目前重點關注的議題,且女性、少數族群、LGBTQ常會放在一起討論。由於我參與的會議是委員會在正式進入會員大會提案的會前會,因此,會議中大多是報告目前相關議題推展的現況、阻力,並從不同角度設想如何說服會員學校支持議案以及思考未來發展的方向與策略。 會議中提及,目前美國女性學生運動員由於有第九條法案的支持,已經有了明確的進展,但女性運動參與人口的提升依舊是該部門中的焦點,自1994年提出新興運動(Emerging Sports)的概念後,已經陸續成功創造該項運動的女性參與人口。新興運動項目的列舉聚焦於具備發展機會且有基礎女性參與人口的運動項目進行推展,並給予適度的輔導與協助,主要目的依舊為全面提昇女性運動參與人口。目前名單內的項目包含橄欖球(Rugby)、沙灘排球(Sand Volleyball)、馬術(Equestrian)等。 LGBTQ和失能者則是近年來的新議題,會議中的夥伴不斷推敲各個學校、教練、家長與社會大眾可能的反應,提出可能提供連結或支援的網絡,以因應可能會發生的挑戰。目前策略是以教育宣傳為主,加上輔導與培力機制和支援網絡的建立,每年固定會召開會議請會員參加,會議中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說明議題的重要性,她們抓準每個教練都希望運動員有好成績的心態,談運動員心理健康、生理與運動表現之間的關係,也讓學生參加相關議題的講座。就LGBTQ議題來說,現在已經出現幾個計畫草案,從媒體網絡的製作與宣傳到教育練課程、較大型的研討會,另外結合學校校園中的學生同志團體,提供校園與NCAA之間的連結,目的都是在建置支援環境。 此外,女性運動教練與女性體育主管亦為「融合」相當重視的一部分,為提昇女性進入體育與運動職場,NCAA另外延伸出針對女性體育運動管理人才(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iate Women Athletic Administrators, NACWAA)與女性運動教練網絡(Alliance of Women Coaches, AWC)的附屬組織等,並且,每年舉辦年度最佳女性(NCAA Women of the Year),介紹美國大學體育運動中優秀的女性主管、運動教練與學生運動員,藉以全面提昇女性在運動場域中的各種資源協助與模範角色的建立。 圖:NCAA 運動博物館中的大學女性運動參與歷史介紹 | ||||||||||||
2013台灣同志大遊行與外國性別團體參訪 | ||||||||||||
2013年台灣同志大遊行在10月26日順利展開,今年協會的隊伍聲勢浩大,除了教師之外,還有許多學生認同性別友善的概念,一起來參與同志大遊行,也有朋友帶著小小孩來參加,看見這麼多朋友支持性別平等教育,感到開心與振奮。
台灣同志大遊行是亞洲同志運動中知名的活動,每年都會吸引各國的朋友來參與遊行,今年也有不同單位來訪,包括來自中國的華人拉拉聯盟,以及澳門性別教育協會。
祕書長─以加分享了協會在台灣推動性別教育的經驗,透過外國團體的回饋,讓我們對其他國家的性別運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團體經驗值得借鏡,成員們則是互相加油打氣,期待透過交流替性別運動注入新的能量。 | ||||||||||||
歡迎小額捐款,資助性平教育! | ||||||||||||
2013年10 月捐款名單
感謝您們對性別教育的奉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