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教育電子報066】扮家家遊桌遊大賽,視障生也能玩桌遊─性別教育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December 22,2016【性別教育電子報066】扮家家遊桌遊大賽,視障生也能玩桌遊
《性別教育電子報》第066期 2015/3/31 | ||||||||||||
| ||||||||||||
扮家家遊桌遊大賽,視障生也能玩桌遊 | ||||||||||||
2014年底,協會的夥伴受邀至臺北特教學校的性平研習中分享教學心得,並從老師們的教學設計中得到許多回饋,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臺北市立啟明學校陳昭文老師的分享。以視覺為主要進行方式的「扮家家遊」,要如何在啟明學校使用呢?大家可以從昭文老師的文章中一探究竟。
扮家家遊桌遊大賽,視障生也能玩桌遊
文/陳昭文(臺北市立啟明學校輔導組教師 ) 臺北市立啟明學校在103上學期舉辦了一場「扮家家遊桌遊大賽」,這套桌遊出版自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是一個針對性別平等教育、多元文化以及家庭教育的卡片類型說故事遊戲,用來說故事的人物卡角色打破性別的框架,像是肌肉阿嬤、洋娃娃小男孩、鐵漢柔情奶爸…等、還有各種國籍、包含越南、美國、菲律賓、客家人、原住民…等等,並且搭配生活卡以及各式各樣的房屋卡,像是水上人家、地下屋、樹屋、小木屋…等等,同學每說出一個故事,就可以得分,遊戲結束後再計算總分。 要讓視障生可以順利的進行紙牌桌遊,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要在每張卡片上打上點字,於是我邀請了校內的實習老師以及教育役男一起協助,將每一張人物小卡都打上了人物名稱,這個舉動讓視障者可以解決視障者看不到人物圖案的困難,但同時也限制了視障者本身的想像力,視障者因此只能侷限於人物小卡上的點字內容,因此教師在進行桌遊前,亦可先對學生說明,人物小卡上的名稱可以作為參考,同學可以用名稱為基礎,進行自由發揮,但對於初學者而言,建議老師原本打的點字即可,俟學生熟練之後再進行之後的加深加廣。
除了點字之外,稍微改變遊戲的方式也是另外一樣很重要的策略,原本扮家家遊的人物卡必須整齊地排列在桌面上,讓遊戲者翻到需要的卡片時才能拿起來,如果翻到無法配對的卡片則要蓋牌,而其他遊戲者可以用記牌的方式抽到自己需要的牌,但視覺提示對於啟明學校的同學而言,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此,在不違背遊戲的本質「說故事」的原則下,我將遊戲規則改為,所有的人物卡放在一個盒子裡,所有的生活卡也放在另外一個盒子裡,而不使用桌面排列的方式,如此,視障者也能自行進行抽卡的活動,但也因為視障者缺少了視覺提示,無法像一般人使用視覺記憶的方式抽到自己想要的卡片,所以如果在盒子裡依然使用蓋牌的方式讓學生抽取,那遊戲就會沒完沒了,永遠抽不到想要的牌進行講故事的活動,因此放在盒子裡的卡片,通通採用正面朝上的方式,讓學生能夠依據教師給予的點字提示,尋找自己想要的人物卡顏色(在此指的牌卡顏色已使用數字點字1~5代替)。 (圖:視障生實際體驗點字版的扮家家遊/陳昭文老師提供) 視障者除了點字撲克牌之外,很少進行桌遊遊戲,所以我在桌遊大賽的前一周,邀請校內的教職員工扮演不同的特色人物,讓人物說說自己的故事,然後用廣播的方式呈現,希望為同學營造一個桌遊比賽的氛圍,亦可作為說故事的示範,讓同學知道比賽時可以怎麼說故事,因此,扮家家遊經過教師的改造,同學可以像一般人一樣開始進行遊戲了,對他們來說桌遊真是一個新鮮的體驗,但遊戲流程已經簡單化,同學們也很快就上手了。
在遊戲的過程當中,一開始學生們會覺得抽到蒙古包、水上屋…等等的房子,而說自己真的好可憐喔,覺得這樣的房子是沒有錢的人住的,由此可發現,視障者對於生活的經驗侷限,教師亦可藉此機會說明,每個國家都有不一樣的特色房屋,就像台灣也有各式各樣不同的房子類型,而同學們也會因為自己的故事當中只能有一個角色或是沒有媽媽的角色﹐也覺得自己很可憐,教師亦可藉題發揮,讓學生了解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形態,像是現在常見的單親家庭或是隔代教養家庭…等等,漸漸地玩了幾次之後,同學們已經開始跳脫傳統家庭的框架,不在乎家裡是否一定要有爸爸、有媽媽…等,開始設計不同家庭的幸福故事,而我們也將精采的故事錄影下來,在每一天比賽結束前播放與大家分享。 有的同學抽到了家裡有「肌肉阿嬤」的角色,但因為是摸點字的孩子,所以同音異字的「雞肉阿嬤」就這樣產生了,這位「雞肉阿嬤」和孫子住在車屋裡,因為要賺錢養孫子,所以每天都會在車屋前面賣雞肉飯維生,附近的鄰居們,沒有時間煮飯的時候,就可以來跟阿嬤買雞肉飯回家當晚餐,這真是視障者才會出現的美麗誤會。另外,在啟明學校裡,我們也發現,一個孩子的故事內容豐富與否,就可以看出這位孩子平常的生活體驗是否很多,像是高年段的全盲小朋友,抽到了「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生活卡,在她的故事內容當中,主角人物「女醫生」除了用放大鏡來觀察昆蟲之外,還觀察了在水面上的「水蚊子」,甚至還觀察到了叢林裡的「大蟒蛇」,看來這位孩子的生活體驗實在是非常的豐富呢! 藉由這次的「扮家家遊桌遊大賽」,同學們除了體驗了人生第一次點字桌遊之外,也因為說故事的過程當中,潛移默化了打破了原本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一開始擔心抽到男生或是女生、不想抽到某些牌的問題,已經再也不重要,講一個精采的故事才是同學們的目標,另外,也因為桌遊是多人遊戲,因次在遊戲過程中,同學們也必須學習互相尊重與配合,才能完成遊戲,我要求每一組每一天都必須欣賞他人的故事,要投票選出該組一位最有人氣的故事,可以獲得金人氣獎,而每天都準時參與沒有缺席的同學就可以獲得金挑戰獎,協助老師們也會選出最講最多故事的金厲害獎以及最有創意的金頭腦獎,希望同學們在這次的桌遊大賽裡,都能留下豐富的體驗以及收穫。
(圖:學生的心得與感想/陳昭文老師提供) | ||||||||||||
從「布衛生棉」談月經 | ||||||||||||
過去在分享身體議題時,時常和大家討論「月經」的意義。因為月經不只是一種女性的生理狀態,在不同文化與性別概念的交織下,月經也會被賦予不同意涵。在某些文化中,月經可能是神聖的,象徵了生命的起源,但在不同脈絡下,月經可能被視為不潔或穢物。 過去協會曾和袋鼠文化工作室合作,以探討月經議題的紀錄片──《妳的月亮好朋友》為主題,編寫教學手冊,希望透過影片與教學引導,讓孩子瞭解自己的身體,建立正向概念。2015年初,我們邀請了幾位現場教師,以及從事布衛生棉推廣的兩位講師,針對月經議題教學經驗進行實務分享。下面是協會的夥伴─木蘭分享的活動心得,大家可以一邊回想自己對「月經」的想法、感受,一邊看看精采的分享文章。
從「布衛生棉」談月經
文/呂木蘭(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 環保生活的實踐之一,就是儘量讓生活物品,重複再利用,並且減少「用一次就拋棄」的物品,以盼降低環境污染,為地球垃圾減量。例如,出門自備餐具,不要累積一堆碗筷垃圾。購物自備環保袋,也不會有堆積如山的塑膠袋。 上週我到台北開會,聽了一場Tgeea舉辦的「月經教學」工作坊,第一次看到可重複利用的環保「布衛生棉」。「布衛生棉」是純棉的,美觀大方的設計,讓「布衛生棉」不僅成為實踐環保物品的項目之一,也可以是餽贈家人好友的貼心小禮物。
「布衛生棉」的推廣者小孟說,使用「布衛生棉」,不僅表達自己「以行動愛地球」,更藉此了解自己月經週期的「間隔」、「流量」、「色澤」等變化。依不同需求,選擇不同款式的「布衛生棉」,無形中,也拉近了自己與身體的距離,不再和自己的身體疏離。設計者儀芬則分享,家中的小女孩來月經了,是一件值得全家慶賀的事。我們要誠摯祝福小女孩,並且教導她如何與月經共處。祝賀的方式,可以是家長親自縫製一條「布衛生棉」,送給家有初長成的小女孩。大人以正面態度,肯定女孩的身體變化,以後小女孩會更愛自己的身體。 儀芬受邀各地,開設「布衛生棉」工作坊。她說,曾經有一個爸爸,非常認真地縫製「布衛生棉」,要送給他的女兒。這位爸爸縫得又快又細心,媽媽們都跑來請教他。從爸爸媽媽專注縫製「布衛生棉」的學習態度中,儀芬看到家長們對女兒的關愛。
幾位學校老師則分享,如何以「月經」為主題,融入自己的教學中。任教小學的麗淑老師,請小朋友回家訪問長輩,從以前到現在,「月經」的名稱有哪些?有家長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要讓小孩問這個問題?因為有些大人覺得,月經從來不是一個公開的話題。可是老師就是要把隱晦的月經話題,打開天窗說亮話,透過教學的專業,讓孩子正向地去認識「月經」啊~「月經」是地球人口的一半-女性身體的自然生理現象之一,難道不值得所有性別的人,共同研究與了解嗎? 在我們的社會中,「月經」的代名詞有「MC」、「大姨媽」、「月亮」、「來洗」、「內洗」、「那個」‧‧「惡露」則是女性生產或流產之後的排泄物,它和「月經」」不一樣。 有女生月經來的時候,不會感覺怎麼樣,但有的女生肚子會很痛。有人說,來月經的女生,不能去廟裡拜拜。這種說法,是「對女生不公平」、「歧視女生」。偉大的神明,例如女神媽祖,絕對不會歧視有月經的女生。大家心知肚明,發明這種「禁止月經女生去參加某種活動」習俗的,其實是臭屁的世人。
現代人習慣使用「衛生棉」來處理月經,那以前的人呢?在「衛生棉」還沒有出現的的年代,原來老一輩的人,會把丟棄不穿的棉衣褲,裁縫做成「月經墊布」,稱得上是古代的「布衛生棉」。一般人都以為經血是沒用的廢物。但在很久以前,有古老的部落,會把經血儲存起來,當成療傷的良藥。現代也有人認為女人的經血中,含有再生能力很強的細胞,或許可利用在醫療上。如果科學家願意多一點計畫研究「月經」,那麼我們就有多一點的機會,了解神祕的「月經」。 在台灣,絕大多數的女性,在月經期間,都會使用「衛生棉」。但部分歐美國家,「衛生棉條」卻比「衛生棉」更受歡迎。台灣女生會覺得要插入陰道的「衛生棉條」,「有危險」、「很可怕」。可是有美國女生卻覺得「衛生棉」濕答答的,容易導致過敏、不舒服。據說國外還有一種叫「月亮杯」的神奇物,環保又好用。可惜在台灣很難買到。 回想以前求學階段,學校好像從來沒有好好教過我們,什麼是「月經」?健康教育課本的「月經」內容,不過是「子宮」和「輸卵管」的生理結構圖。這種教材內容,離我們的生活經驗好遙遠,也無法貼近我們的生命經驗。通常老師快速講過一遍,學生考過試之後,差不多也忘光了。 感謝幾位分享的老師,用心把「月經」的教學,以生動活潑的方式,變成有趣的學習主題。「月經」不再是硬梆梆的生理結構圖。「月經」其實串連妳我生命經驗的生活故事。 當我看到麗淑老師分享班上小朋友,其認真縫製「布衛生棉」的教學精采照片,我覺得麗淑老師已經顛覆翻轉,傳統過去刻版的「月經」主題教學了。真是太棒了! 「月經」不是什麼「髒」和「噁心」的事, 「月經」可是孕育生命能力的偉大象徵呢! 趁我還沒到更年期,還保持生命泉源的當下,快來試試月經的另一個選擇─「布衛生棉」吧。
| ||||||||||||
歡迎小額捐款,資助性平教育! | ||||||||||||
2015年1、2月捐款名單 余進榮 2,000元 感謝您們對性別教育的奉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