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規師電子報第一期─青規師的塗鴉牆─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November 21,2010【關於青規師電子報】
結訓之後 我們如何回答「青規師是什麼?」
青規師結訓之後,我和許多同學仍有連絡,也常共同出席許多活動。尤其是向外縣市的朋友介紹大家的身分時,「青規師是什麼?」這個在培訓時期不成問題的問題,反而在結訓之後鮮明起來,常常被外界好奇提問。
外界的朋友關心的是青規師在社區裡的專業內容、制度運作以及社區貢獻,偏偏這些問題一時之間不容易說明清楚,不同的人詮釋起來也都各自有所偏重,往往說明的人努力解釋,聆聽的人似懂非懂。
其實也不難理解為什麼「青年社區規劃師」的社會角色不好說明?由於不侷限培養特定專長,所以青規師的背景本就臥虎藏龍,介入社區的專業和議題非常多元。同時,由於缺乏有力的政策引導,青規師不容易以團體的形象與形式參與社區營造工作,所以結訓之後單兵作戰者多,許多熱心的學員在台北縣市不同角落必須利用因緣際會的條件創造做事的空間和資源,也因此看到了青規師在不同的案例脈絡中扮演的角色多變且多重。有時是熱心的志工、有時是謙虛的學徒,也可能是學有專精的講師或專家,當然也可能是社區裡的幹部與積極的社區組織工作者……。
從兩個客觀數據來看青規師:青規師首先必須經過非常不容易的125個基本時數的培訓(其實絕大多數同學付出的心力遠超過這個時數),這在今日非常不容易!其次,台北市青年社區規劃師辦了十屆,結訓人數將近1000人,形成很可觀的社會網絡聯結,因此,社會大眾自然而然很容易對青規師產生期待。當我們思索著如何回答「青規師是什麼?」,其實是在回應這個期待,企圖建立「青規師」的社會認同。
「青規師可以是什麼!」一直是個各抒己見的開放性申論題,將來也可能不斷被提問。依我看,如果這個提問引發的互動在整個社會越趨頻繁、熱絡,代表青規師在這個社會越來越有份量。反之,如果這個提問始終以一層不變的方式出現在每次的社區寒暄之後,那麼青規師的格局與價值便無法令人樂觀以待。所以,不妨把青規師回到社區之後的集體定義視為實踐的問題,當青規師呈現越高的參與活力;當青規師的社群連結越強,當青規師有更多的社區故事可以述說,青規師的社會面貌便會更加清楚。屆時,我們和其他人才有更多共通的基礎來討論青規師可以是什麼。
從本屆結訓之後,同學們仍持續進行多項社區議題關懷:包括臥龍街學園計畫仍持續推動社區連署與拜訪;川人街讀書會延伸對於台北縣後村圳的探討;參與羅斯福路示範點綠美化設計;訪問土城彈藥庫舊址生態綠地與淡水一滴水博物館;萬華仁濟療養院與周邊綠地活化的後續發展;中科四期相思寮農地徵收爭議的參與紀錄,以及各實習小組的集會活動和其他自發性進行不及在此詳列的社區議題…..。如果有一塊園地供大家傳遞訊息、交流與討論以上的經驗與故事,相信大大有助於回到各自生活裡的青規師們持續觀照、彼此鼓勵、相互支援結訓之後的社會公共關懷與行動。對外也可以累積、呈現青規師的動能,有助於打造青規師的社會形象。
有思於此,初步我們先以這份電子報串起大家的訊息。後續的園地是否繽紛多彩,有賴大家的協力維護。
新的ㄧ年,祝福所有的青規師意氣風發。
2010年1月1日 楊志彬/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
【青規師活動觀察筆記】
十二日的早晨,下了一場大雨,路雖然濕滑,卻是最適合拜訪土城彈藥庫的時候,空氣裡充滿植物被洗刷後乾淨的芬芳,學會集合了青規師還有社區影像的成員,在今天拜訪土城彈藥庫。土城彈藥庫舊址距離看守所現址約 2.2公里,位於土城市中心的文教精華區,緊臨土城捷運站還有北二高交流道等交通要衝,早期因為彈藥庫在此,禁建50多年,意外地保留了這一塊生態綠地。在這裡有超過30種以上奇珍鳥類、17種蛙類和48 種蝶類及70幾種原生植物以及多樣動物、昆蟲棲息的豐富原始生態區。
一開始由在地青年阿賢接待我們,沿著路旁小路走,路旁的埤塘、植物、廢棄的彈藥庫、軍營,都是阿賢解說的材料,也因為阿賢從小就生長在這,解說起來特別有感情。阿賢說:「以前農業就可以負擔我們的生活,現在純粹耕種已經養不活農夫,大多數的農夫都要尋求第二經濟來源,所以我們也積極幫現在仍在耕種的農友,尋求不同的經營方式」。目前在土城彈藥庫裡已組成「看守土城愛綠聯盟」,以有機栽培及社群支持型農業的方式,輔導在地農夫持續經營下去,也為這一塊土地尋找新出路及定位。希望這樣的特色經營,能多吸引一些支持者,支持保留這在都市旁的大塊生態綠地,目前支持的連署名單已經有8000多份,要讓保留的決心逐漸被証明。
廢棄軍營的建造方式可以作為綠建築的教材,軍營下的氣窗前後對應,有助於空氣對流及室內降溫作用。
社區農園利用現有材料,打造木造露天廁所,別有生活情趣。
小路旁的菜園,農夫把農寮裝扮的非常可愛,讓經過的人也感受到種菜之樂。
當天我們拜訪了劉老師自然教室的劉麗蘭老師,才逐漸了解到「看守土城愛綠聯盟」一步一步走來的艱辛,早期為了要保衛這一片土地,社區內反對的聲浪威脅著聯盟的成員,因此生態教育成了聯盟主要推展方向,「水稻插秧體驗」由在地農民指導,教小朋友使用鐮刀,體驗傳統手工割稻;「昆蟲生態之旅」帶領學員感受彈藥庫的生態風貌;劉老師自然教室旁的荷花池也可以推展賞荷之旅,吸引不同的社群。
路旁到處都有「歡迎試吃」的字樣,旁邊一個金屬罐子,試吃後覺得好吃,想買一串,就按照標籤上的數字付錢就是了,相信人性,也不怕你吃了不給錢,有著早期農村純樸的氣息。
當天我們看到許多小時候才看得到的昆蟲,像這一隻大螳螂,放在手上可以清楚的看到他的兩隻大彎刀,拍完照就跟他們說掰掰,與大自然的生物做朋友,是現在人類應該學習的功課。
中午的時間,陽光已經露出頭了,吃完劉老師幫我們準備的有機山蔬,我們前往山坡上摘洛神花,一年一生的洛神花,現在正是採收的時間,透著手套,手拿剪刀,大夥開始體驗起洛神花農的生活。
由山坡上遠眺土城彈藥庫的景色,有著傳統農村的寧靜。
欣賞風景也要帶動地方經濟,如果也贊同他們種植的理念—以堆肥方式取代化學施肥,就要以行動來表現,也來採買一下這些有機蔬菜吧!
【青規師活動訊息】
《川人街-活用河川的社區營造》 黃世輝老師書友會
~ 共同來了解日本的河川社區營造經驗~
時間:2010年1月24日 下午2點~5點
地點:社區營造學會會議室(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38號11樓/善導寺捷運站5號出口)
第十屆青規師組成的讀書會,日前已完成【川人街--日本河川社區營造】一書的閱讀,將於1月24日下午2點~5點,邀請此書翻譯作者黃世輝老師(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副教授)共同討論,地點為社區營造學會會議室(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38號11樓/善導寺捷運站5號出口),也歡迎青規師們一起來參與。
編按: 《川人街-活用河川的社區營造》,這本書主要介紹日本對於水岸空間如何結合社區營造的觀點,並配合實際的案例介紹,讓讀者瞭解理論如何落實。
【 青規師交流訊息】
歡迎各屆青規師將目前在推動的活動跟我們分享,或是想募集青規師ㄧ起參與的消息,都可以寄到以下信箱98admin@gmail.com,我們將協助刊登,也可以讓學弟妹們知道學長姐們的近況訊息。
編按:本文作者為 第二屆結訓台北市青年社區規劃師 連振佑
傳遞瓦片˙民眾參與˙都市再生-
記「百人接力傳瓦情˙老屋舊料再利用」
2009年11月28日上午,臺北市羅斯福路49號-59號老屋前聚集了超過500名市民朋友,熱情參與近來少見的大型社區活動:「百人接力傳瓦情˙老屋舊料再利用」,綿延的人龍傳遞著極富歷史感的瓦片,老、少親子同樂的畫面帶給所有參與者深刻的回憶。
瓦片上拓印下許多標示字樣 (攝影/張立本)
拆除窳陋建築˙改闢社區綠地
羅斯福路三段49號-59號權屬於國有財產局,地上物日式老屋因應臺北好好看系列二計畫而拆除騰空將改闢為綠地。系列二主政單位「臺北市都市更新處」選擇了羅斯福路沿線五處基地,委由專業團隊以民眾參與方式進行示範點綠美化設計;捨棄專業設計師單向決策的模式,這些示範點的設計透過民眾參與系列活動,從規劃、設計、施工至經營管理認養等各階段,都將會邀請市民共同操作,逐步營造一個又一個屬於大家想要而既好看、又好用的鄰里綠地,實踐都市再生創新的機制與做法。此「百人接力傳瓦情˙老屋舊料再利用」活動即是其中一環。
民眾踴躍參與˙人龍雀躍綿延
活動當日早晨仍飄著毛毛雨,主辦單位懷著忐忑的心情布置場地、等待天晴。隨著時間逼近,雨勢慢慢停歇,臺北市各區的市民與附近的居民陸陸續續報到,熱絡踴躍的場面頓時讓工作人員放開胸懷。很快地人潮聚集讓現場宛如一場社區嘉年華:小朋友興奮的拓印著瓦片出廠時的凸版標記文字,爸爸媽媽帶著小朋友解說傳統建材、認識瓦片上的凸出文字;老人們爭相訴說此地過往的故事,眾多臺北市社區規劃師也與各社區朋友前來共襄盛舉交流社區營造經驗,第10屆青年社區規劃師也在此展出他們實習課豐富的成果。
老屋前舉辦傳瓦活動 (攝影/張立本)
活動的第一波高潮是老匠師與都市發展局丁育群局長、都市更新處林崇傑處長搭乘吊車吊籠冉冉升起,然後將瓦片細心地卸下;此時台下的朋友已經蠢蠢欲動,迫不及待想要開始傳遞這些見證歷史的瓦片。於是人龍從老屋前蔓延576公尺,由局長、里長、處長、前屋主等人擔任前幾棒,超過500名市民朋友在人行道上排成人龍穿過天橋,大家戴著手套開心的傳遞瓦片至古亭國小對面另一處示範基地。
歡樂傳瓦的人龍 (攝影/張立本)
建材回收利用˙生態永續環保
人龍當中各種年齡層都有,社區志工成群穿戴背心、小朋友在家長的協助下開心傳瓦片,社區的阿嬤、伯伯不斷地向人分享生命故事與回憶。過程中因為大家要跟傳遞中的瓦片拍照留下歷史時刻,導致傳瓦的行動幾度「塞車」!這些平常無法攀爬接近的屋瓦,突然間就在孩童的眼前手中,整個活動促使鄉土教學與環境教育初步落實並慢慢萌芽,更讓人們親身體驗「建材資源回收再利用」的精神。
傳瓦人龍中老少皆有 (攝影/張立本)
等到這處建築基地騰空完成,這些瓦片與木料未來還能再利用於綠化設施中,不僅實踐了生態環保、節能永續的理念,也成就了綿延不絕的社區集體記憶。整個傳遞瓦片的活動讓老屋的歷史與舊料皆展開傳承,許多的故事在當天被重新描述著,所有參與的朋友都見證了這塊建築基地的前世與今生,期待未來。
落實民眾參與˙拉開社區規劃又一頁
主辦活動的專業規劃設計團隊在5處示範點的設計過程中邀請了許多NGO組織(註)、社區居民一起討論,針對5處示範基地未來的設計內容、使用內容、經營維護認養管理方式,已經進行了多次密集的工作坊,透過腦力激盪與討論,確定了尊重自然生態、落實永續環保的理念,將具體地轉換成為5處兼具綠色、環保、永續的綠色基地,再利用舊建材,提供給周邊的社區居民來使用,讓臺北既好看又深具內涵。
活動終點瓦片暫放另一處基地 (攝影/青規師/謝春榮)
這次獲得市民熱烈的參與,以及週邊里長、社區規劃師、青年社區規劃師等等踴躍參加,顯見台北市民對於這樣的理念、作法與對環境的主張充滿著熱切期許。我們很高興能夠順利地舉辦這次活動,也邀請所有的市民朋友繼續共同參與往後台北市鄰里綠地的營造,讓更多的社區規劃師、鄰近社團組織、社區居民從「參與活動」進一步「參與設計」、「參與施工」、「參與經營」;以充滿手感、充滿創意、充滿市民主張的方式持續催生台北市都市再生,建構永續、好看又好用的生態綠地及生活環境。
註:包括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台灣創意生活美學促進會、樸門永續發展協會、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等共同參與示範點規劃設計,並發起舉辦此次「百人接力傳瓦情˙老屋舊料再利用」活動。
社區服務履歷表 秀出你的熱忱
從第十屆青規師開始,建置社區服務履歷,讓有需求的社區可以在網路上找到適合的青規師。 到1月15日止,第十屆青規師請將社區服務履歷表回寄到98admin@gmial.com,我們也將會以公文形式,推薦給各區公所,鄰里辦公室。
【社造學會大小事】
本學會誠徵青輔會NPO實習方案之實習生,
有意至 NPO工作者優先考慮。
99年6月青輔會NPO實習方案結束後,
表現優異者,將續聘為本學會長期之工作伙伴。
一、誠徵人數:1名
二、工作時間:自99年1月20日開始~
三、工作薪資:
(1)99年1月20日-99年5月31日 止 2,2000元(依青輔會NPO實習方案辦理)
(2)6月開始,薪資另議
四、工作時間:10:00AM-19:00PM (視需要加班)
五、工作內容:
(1)協助八八水災社區重建
1、「八八水災重建電子快訊(每週發刊)」編輯工作
2、協助學會「八八家鄉守護平台社區重建網」網站資料蒐集及更新
3、協助重建區社區報美術編輯相關工作
4、協助學會重建工作志工之聯繫與經營
5、支援學會其他重建相關工作
(2)社區營造
1、學會部落格資料更新
2、協助「學會電子報(雙週發刊)」
3、協助社造案例之採訪與整理
4、支援學會其他專案與會務工作
六、應徵條件:
1、教育部認可之國內95至97學年度各大專畢業(不含研究所)非在學之待(失)業青年(以畢業證書核發日期為準)。
2、對社區營造與協助八八水災社區重建相關工作具有熱忱者
3、關注社會議題、對非營利組織(NPO)工作具熱忱者
4、有耐心、喜歡與人互動及溝通
5、具獨立思考能力
6、熟悉編輯軟體尤佳(illustrator、coreldraw)
七、聯絡人:
劉亮佑小姐
E-Mail: cesroc@seed.net.tw
Tel:(02)2393-0629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