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青規師的塗鴉牆
報主:青年社區規劃師
創刊日期:2009-12-11
發報頻率:雙週刊
訂閱人數:98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青規師的塗鴉牆報
青規師的塗鴉牆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青規師的塗鴉牆
發報時間: 2010-11-02 16:00:00 /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本期目錄
【青年社造行動】走入好茶社區實紀
【青年社造行動2】綠點大解析
【社區文化守護專欄】社區營造與文化創意產業
【社區工具篇】進入社區營造的工具—瞭解團體動力技巧(上)
關於本報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執行主編:戴佩玲
編輯群:
楊志彬、吳碧霜、
蘇之涵陳憶潔戴佩玲、
孫淑華、陳奕豪、陳金菊、
范傑臣、鄭衍偉、謝汶珊

聯絡方式:
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38號11樓
TEL:02-23930629
傳真:02-23216487
Mail:cesroc@seed.net.tw
Web:www.peopo.org/cesroc
ycp blog:
http://www.peopo.org/
actionpower/post/41241

文章邀稿
第一屆到第十一屆的青規師夥伴,不論
是已在社區蹲點,或是剛接觸社區,都
歡迎各位將生活上心情與經驗與我們分
享!

投稿信箱
peiling1127@gmail.com

請於主旨著名投稿青規師電子報
並請註明姓名、第幾屆青規師
青規師連結
[公益聯播]中正、萬華區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徵求行政志工!!!
【青年社造行動】走入好茶社區實紀
編按/一年多前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聽到訊息後,當時第十屆青規師有許多夥伴,就即刻前往災區幫忙了。如今已經一年多了,在結訓後仍持續的關心受災的社區,即使手上資源有限仍努力的實踐,從他的紀實便可以看到主流媒體與大眾所遺忘的議題,我們被沖埋的記憶,如今何在呢?

(圖1:生活地圖之設計師解說未來的好茶村模型為台大城鄉所製作/李毓青)


【青年社造行動】走入好茶社區實紀

(文/李毓青/第十屆青規師)
 筆者為台大城鄉所碩士班二年級的學生,也是第十屆青規師成員,從去年九月起和一群同學進入屏東莫拉克風災的受災原住民部落-好茶村。別人的不幸,成為學習的機會,在一開始的時候,對自己進入災區的正當性是十分質疑的。
詳細全文
【青年社造行動2】綠點大解析
編按/羅斯福路綠點與一般台北好好看系列二有何不同,此篇將有很好的解析。


圖1:台北好好看系列二,一般的發展過程

【青年社造行動2】綠點大解析

圖2:羅斯福路綠點上期望與社區之間所發展的過程

【青年社造行動2】綠點大解析



(圖.文/連振佑/青規師輔導員)
在台北好好看系列二裡,大部分不分公、私有所有權人所有土地與建築,經過拆除以後很快地未經民眾參與,以便利的過程,僅闢建為非常簡易的一片綠草地,或是點綴幾塊石板、幾棵矮灌木,提供給市民一個視覺景觀上的綠意,除了「好好看」,並不能滿足市民朋友就近社區性使用與停歇的期待。

詳細全文


【社區文化守護專欄】社區營造與文化創意產業
編按/情感與記憶根植在各個社區,也是一種無形的資產。但開發與保存是相衝突的,那麼如何讓社區的文化是永續?如何持續發揚「它」,並且實踐?

(圖1:給下一代的,是美好的成長環境,還是重大的經濟建設?/橋仔頭文史工作室)


此次將會不斷在社區營造與文化間對話,透過這樣問與答來辯證生活發生事件的真實性。首部曲將談社造與文創的問題意識,下期的二部曲將以橋仔頭糖廠為例證。

(文/蔣耀賢/橋仔頭文史工作室)
狩獵民族的文化,傳統農村和漁村亦如是觀之,今日我們要發展的文化產業是將其傳統文化遺產「樣板觀光化」亦或是「再生活化」才符合社區營造的生活文化價值想必是不言可喻的。
詳細全文
【社區工具篇】進入社區營造的工具—瞭解團體動力技巧(上)
編按/進入社區後,總會面臨許多群體的討論。如何在第一次接觸社區時營造適當的互動、帶領好的討論,總是一大難題,可是社區也是經由討論的激盪生產出不少美好的火花。本報將會開出一系列社造工具專欄,來建立我們工具的支料庫。
 
 圖1.社區討論的形式之一「正式會議場所」,但討輪方式很庶民。
(桌上的紅麵龜是村長帶來請大家嚮用的,也可是創意發想的主題)

【社區工具篇】進入社區營造的工具—瞭解團體動力技巧(上)

此篇將淺談團體動力技巧,從團體分類、團體發展的歷程到團體成員的角色與應備條件,藉由三種層次的分析,來理解進入社區的我們該如何定位與觀察。

(文/范傑臣/第十一屆青規師)
 年輕時候,選修社會心理學系為輔系,期間為養成專業心理諮商師,故需修習「團體動力學」與「團體動力操作技巧」,瞭解非正式組織與團體演進的過程,,早期,總是課本歸課本,生活歸生活。進入社會,接觸到社區總體營造,在和社區伙伴一同努力凝聚社區共識與社區目標的過程中,驚覺原來所謂的「社造即造人」,就是團體動力學當中的「團體目標達成」的過程。



推薦訂閱
年齡數字的魔咒@【內湖人】
身在毒中不知毒?揪出居家環境毒害!@【智邦生活館不動產電子報】
青規師的塗鴉牆
轉寄『青規師電子報第六期』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