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青規師的塗鴉牆
報主:青年社區規劃師
創刊日期:2009-12-11
發報頻率:雙週刊
訂閱人數:98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青規師的塗鴉牆報
青規師的塗鴉牆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青規師的塗鴉牆
發報時間: 2010-03-02 05:00:00 /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本期目錄
迎向新的一年 社區營造學會向您拜年~~
【活動訊息】
【青規師小叮嚀】
【 青規師交流平台】
【青規師活動觀察筆記】
關於本報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執行主編:戴佩玲
編輯群:
楊志彬、吳碧霜、
蘇之涵陳憶潔戴佩玲、
孫淑華、陳奕豪、陳金菊、
范傑臣、鄭衍偉、謝汶珊

聯絡方式:
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38號11樓
TEL:02-23930629
傳真:02-23216487
Mail:cesroc@seed.net.tw
Web:www.peopo.org/cesroc
ycp blog:
http://www.peopo.org/
actionpower/post/41241

文章邀稿
第一屆到第十一屆的青規師夥伴,不論
是已在社區蹲點,或是剛接觸社區,都
歡迎各位將生活上心情與經驗與我們分
享!

投稿信箱
peiling1127@gmail.com

請於主旨著名投稿青規師電子報
並請註明姓名、第幾屆青規師
青規師連結
[公益聯播]102年最新活動大事曆
青規師的塗鴉牆
青規師前往一滴水紀念館,與來自日本友人,一起感受先民建造古厝的智慧。
迎向新的一年 社區營造學會向您拜年~~

感謝大家一起參與豐富的一年,過去的一年,我們一起學習許多事,去過許多地方,去認識許多熱情的人,也拓展了視野,新的一年也要有你的參與,台灣的社區營造才會增添更多精采,有夢想就會有希望,有行動就會有開始,要祝大家虎年動起來,社區生希望~~虎你旺啦!!!!!!!!!!

【活動訊息】
 【活動訊息】

3/14(六)青規師讀書會    

編按:延續之前《川人街--活用河川的社區營造》一書,我們這一次選讀了在台北市的基隆河的改造計畫,可以將日本的經驗還有台灣的經驗做一個對比,歡迎青規師一起來參加~~

時間:2010年3月14日  下午2點~5點
地點:社區營造學會會議室(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38號11樓/善導寺捷運站5號出口)

閱讀書目:《改造:基隆河截彎取直紀實》
作者:黃大洲
出版社:正中書局 



古都基金會所推動的常民生活場域文藝復興運動

編按:台南市有許多台灣荷治時期、漢人渡台來開發的遺蹟,台南人都以此為榮,對於保存文化資產也有許多前瞻的視野、方法,台南古都基金會試圖透過社區營造、教育推廣及參訪,去尋找適合台南市的保存步調及氛圍,對於在台北市的我們(青規師),也許社區中也有老房子,可以學習一下這種串聯的方法。
春節期間也可以去玩玩歐~~


2010老屋欣力賞系列活動

 【活動訊息】

活動一:網路春遊老屋  票選人氣最愛 !!
投票網站:
http://www.fhccr.org.tw/action/   自即日起至4月12日止。 網站連結:http://www.fhccr.org.tw/action/visit-1.html   自即日起至4月30日止。 
人氣賞網路票選活動,增加民眾與老屋的互動性及參與感,
體驗平凡老屋的深度與廣度,發現日常生活環境中的欣活力。

活動二:街巷串門走透透  老屋集章樂無窮 !!
從地圖尋訪的概念出發,鼓勵民眾親自走訪特色老屋,
感受舊空間與新時代元素碰撞激起的火花,
和用心的老屋經業者交流,聽聞房子與人的故事。

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
網址:
http://www.fhccr.org.tw/



【活動訊息】
【青規師小叮嚀】

台北市
外牆清理補助申請自99年2月1日起至99年6月30日止

 一、申請資格:須為以整建或維護方式辦理都市更新事業之實施者,且實施者應、符合下列規定之一:
(一)依都市更新條例第3條第4款及第14條規定之機關、機構或團體。
(二)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規定成立之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
(三)依相關法規規定設立之團體或專業機構。
二、申請期限:自99年2月1日(星期一)起至99年4月30日(星期五)止受理申請,申請人應於公告受理期間檢具申請補助計畫書及相關附件等送達臺北市都市更新處,逾期不予受理。
三、申請補助項目:
(一)規劃設計類:整建或維護都市更新事業計畫之規劃設計經費。
(二)更新工程類:整建或維護更新工程之實施經費。

全文請參考以下聯結
http://www.uro.taipei.gov.tw/ct.asp?xItem=1103962&ctNode=12856&mp=118011

【 青規師交流平台】

歡迎各屆青規師將目前在推動的活動跟我們分享,或是想募集青規師ㄧ起參與的消息,都可以寄到以下信箱98admin@gmail.com,我們將協助刊登,也可以讓學弟妹們知道學長姐們的近況訊息。

編按:本文作者為  第十屆結訓台北市青年社區規劃師   戴佩玲
2010年2月7日瑠公圳開圳270年紀念活動,第十屆青規師數人一起前往參與後有感及紀實。

瑠公圳‧開圳270年紀念活動─
走尋瑠公圳有感






走在新店市區的街道,迎面而來是豐富的商業訊息與美麗的街道景觀,但當你更深入走入巷道中,會發現藏身於後巷的一條臭水溝 ─「他」有著令人掩鼻的氣味;「他」也是存著他人垃圾的容器;「他」更流著家家戶戶每天所製造的廢水,可卻有著連在那生活的人都不知道的故事,而這個「他」就是「瑠公圳」。




在以農業為最主要產業時,瑠公圳的水曾灌養大台北高達1,200甲農地面積,但隨著產業變遷,工商業都市的到來,農田也漸漸消失,灌溉圳渠變成排水水道,建地、道路更使得瑠公圳走入地下化,逐漸著…逐漸著…..我們遺忘了「他」,嫌惡他的氣味,想把他埋入地下,而地上還可做別的用途,使得建地容積增高,收取更大的利潤。但推翻過去,也會喪失著有形、無形的資產。





在北縣政府整治瑠公圳第一期工程,將原來的圳溝水泥面一一拆除,試圖塑造恢復兩百七十年來大台北歷史中的生活傳承,實在很難想像不久前還是人人厭惡的臭水溝,不但更親近水,也創造出在擁擠的城市中可休憩、喘息的公共空間。跨出第一步,帶來希望,可是後面的維管呢?又該如何讓轉化後的瑠公圳扮演著適當的角色?

一、 歷史記憶的空間
每一個人都有權利與責任去重視了解瑠公圳,在這塊土地的過往,日常生活與圳渠親近的關係,當涵蓋這些時,這不僅是開放空間,更是隱含著在這社區居民的生活、歷史、文化的關係。瑠公圳的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傳承,該是從了解開始。

1. 在地鄉土教材-透過教育方式傳承
2. 社區居民的了解-重視與認識社區資產特色,產生社區的核心價值
3. 文史館的推廣-讓在地居民導覽詮釋計畫,促進知識並尊重遺產,發展觀光
唯有社區居民對其社區深入的了解,進行並對其產生認同感,才可能產生直接關注與愛護。

二、 在地的核心價值
產生認同感,並使資產與社區關係親密,創造出新的社區思考,並以此榮譽之心,或轉化為實質的經濟。
1.  當地的自明性
2.  利用其資產促進觀光,生產實質收入

三、 社區風貌的營造
目前瑠公圳身在建築物的背面,原是斷聯的關係,在縣府整理出新的公共空間,整條圳渠景觀軸,也可能生產新的社區平台,讓家的正面轉向.商店轉向。
1. 居民參與
2. 社區情誼
3. 在地獨特的文化資產



瑠公圳源頭

瑠公圳在轉化後所要扮演的角色,還需要許多的努力去營造,營造環境、生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當然如何整合當地現有資源、交通動線、商圈等,也會成為當前的課題。畢竟現在的老街、碧潭沿岸景觀步道、瑠公圳,彼此是沒有連結的,沒有形成一個生活圈,還是在各自規劃。目前的水源也非從碧潭引水進來,是否有可能整合規劃,而非各自發展,分散資源,似乎有著進步的空間。但有了起頭,也是希望的開始。讓這圳渠的故事,隨著社區的成長,不斷的繼續下去吧!

 


低碳生活永續營造—兼顧經濟與生態環保並不難


生機飲食綠生活-居家生活農工藝動手做

今年三月即將要在萬華社大開設節能減碳課程,將探討有機飲食綠生活,介紹與討論如何在生活週遭,以有機/廚餘堆肥的耕種方式,種植有機蔬果。從根本層次的飲食方式改變,來解決環境毒害威脅,諸如許多環境賀爾蒙、化肥、重金屬等污染問題。 此外也要帶大家想想「科技與經濟」這回事,在現代社會中,科技常常勾起種種令人崇敬的印象:巨大、嶄新、深奧、高資本高獲利等等...,英國經濟學家修馬克(E. F. Schumacher)在其1973年的著作《小即是美》中批判當今盛行的庸俗科技決定論,呼籲以把人的需要放在首位、適合地方社會文化與生態脈絡的「中級適當科技」取代對大、新科技的盲目追求。課程透過適當科技的動手體驗,分別以市場主義和批判的觀點,來了解科技對社會的影響。 數大就是美? 還是「小即是美」? 快樂GDP指數與最適當科技? 在這個全球化經濟時代,希望創造一個機會,讓大家開始從自己的日常生活去觀察人類消費背後的可能真相,以及種種蛛絲馬跡!
以下是上課內容介紹:

  1. 提供學員省能低碳永續生活知能,介紹綠色能源運用現況與未來趨勢,低碳生活營造與綠能源實作經驗,如太陽能熱水器、太陽光能發電系統;有機循環綠生活系統:雨水回收再利用、生態廁所、屋頂綠農園、人工濕地與生態池等措施。
  2. 透過主題影片:The Story of Stuff, The Story of Cap and Trade,  Home (盧貝松之搶救地球), 世界經濟之戰等放映和互動討論,啟發學員對消費課題在環境、經濟、社會及公共政策中的角色影響,幫助學員連結自身消費與環境消耗、萬物健康、社會公義的關係,嘗試帶領學員對消費結構的反思及公民行動力量。
  3. 透過適當科技動手做體驗,探討科技產品對社會的影響,引導學員瞭解科技發展對人類文化、社會、環境及經濟所帶來的影響力和衝擊,啟發學員永續生活與經濟更多元化、多層面的思考。
  4. 探討生機飲食綠生活,介紹學員如何在生活週遭以有機/廚餘堆肥方式種植花木或有機蔬果;及從根本層面改變生活用品和飲食素材來源,解決環境毒害威脅,如環境賀爾蒙、化肥、重金屬等污染問題。
    詳細課程內容請參
    www.whcc.org.tw/Course/CourseDetail.asphttp://
    www.whcc.org.tw/Course/CourseDetail.asp?smtr=0991&cc=A121A
   

 

【青規師活動觀察筆記】


12/25台北縣淡水一滴水紀念館落成導覽 
──古宅移築  展現日本建築傳統




【青規師活動觀察筆記】

2009年12月25日,當大家都還在上班,還有期待晚上聖誕節如何渡過時,我們幾個幸運兒(亦豪、六芳、美珍、光宏、慧榕、秀玉、鼎均、碧霜)可以來到淡水參加一滴水紀念館的落成導覽活動。
【青規師活動觀察筆記】

座落在滬尾炮台附近的一滴水紀念館,是由日本居民轉贈臺灣一棟日本歷史古宅,來自福井縣大飯町的百年木造古宅,以傳統木造榫栓工法的建築智慧與技術完整重建,現在淡水鎮公所也籌劃將古宅周圍用地延伸成為「淡水和平公園一滴水紀念館」,見證淡水曾經是海上強權時代互相爭奪之地。
【青規師活動觀察筆記】

日本古宅移築的思維,是來自921地震受損嚴重的南投東光村中的四棟歷史130年的百年木造老厝,卻沒有因為地震而損壞,證明前人智慧的價值。後來由邱明民先生整修老厝,透過居民參與方式,將老厝打造成社區活動空間。當時來自日本社區居民在參觀這棟稱為「木磯瀾」的木造百年老厝建築時,一致認為說:「神戶的災後重建,只見到新的建築一棟棟的被蓋起來,卻沒有留下什麼值得回顧的東西。如果我們社區也能把這樣有歷史記憶的建築留下來該多好。」因此,日本社區居民回到日本後,啟動了古宅移築的想法。

到達一滴水紀念館,由主要促成古民家遷建淡水鎮的穿針引線人邱明民先生(長期從事社造)進行導覽。一滴水紀念館是因為邱明民博士與田中保三先生熟識,當他得知福井縣大飯町有棟90年的木構建築要拆除,而且它是成立一滴文庫(圖書館)作家水上勉的故居(是由他父親水上覺治所蓋),邱明民就建議田中先生遷建來台灣,一方面可以將這樣的古木構建築日式建築得以保存,也為台日社造友誼再添佳話,田中保三非常贊同,因呼應水上勉的名言「一滴水脈有無限可能」,將它命名為「一滴水紀念館」。
【青規師活動觀察筆記】

當天還有18位來自大飯町的日本居民,一起來見証一滴水紀念館的落成儀式。

2010年2/06新年訪大稻埕古街風情 之 串門子之旅

在過年前的最後一個星期六,我們相約要去年貨大街逛逛,在人多到前進不得的狀況下,我們換個方向,拐進巷子,欣賞大稻埕的建築古蹟,李臨秋故居、拜訪台北最早的洋樓街--貴德街,李春生長老教會、陳天來故居,但是因為我們的好奇心,讓我們以串門子的精神,請求管理員讓我們爬上了陳天來故居旁貴德街最高的樓層,俯瞰淡水河美景,原來我們的淡水河也不輸英國的泰晤士河。
【青規師活動觀察筆記】

拜訪在迪化街做生意的"周先生",參觀他已被指定成歷史建築的古厝。
【青規師活動觀察筆記】

早期從淡水河上岸的貨品,直接透過小船運到每一個商行的後門,清點整理之後,在運到前面的店面販賣,所以迪化街的古厝都是細長條型(前面是店面,後面是倉庫,中間有天井採光,廚房與廁所多建造與此),一整套的販賣流程,都在古厝中上演。逛了周先生的房子後,我們在倉庫中交流對歷史古蹟的保存心情。

【青規師活動觀察筆記】

在迪化街後段,有事務所承租古厝作為辦公室,長期出入迪化街,也讓員工們多了一份對古厝的細微觀察,巧遇號稱迪化街歷史建物整修博士的羅先生,為我們解說皁期古厝建造特別之處。

【青規師活動觀察筆記】

還深入他們在迪化街租用的古厝辦公室

【青規師活動觀察筆記】
樓上竟然還有木工精緻的眠床

 

推薦訂閱
《地球日電子報NO.13》補貼不公核電三點全漏 相約2014地球日在相見@【地球日電子報】
認識及防治不速之蛙-斑腿樹蛙@【舊鐵橋濕地教育園區電子報】
青規師的塗鴉牆
轉寄『青規師電子報第二期』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