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屏東電子報:被世界遺忘的八瑤部落(990002)─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網路通訊─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ugust 12,2015被世界遺忘的八瑤部落
(吳儷嬅 蔡蕙婷 李孟霖 / 滿洲鄉 報導)
位於滿州鄉與牡丹鄉交界的分水嶺(八瑤),是滿州鄉惟一的原住民部落,但因滿洲鄉並非原住民鄉鎮,因此長久以來,這裡的居民並未享有許多原住民鄉鎮應有的福利,居民久居弱勢,也漸漸習慣被邊緣化。
八瑤部落一直以來都潛藏著走山的問題,以八瑤長老教會所在地為例,在八八風災之前,教會的戶外廁所早已滑落將近一層樓的高度,每到禮拜時間上厠所成了老人最大的挑戰,穿高跟鞋的婦女必須脫下鞋子來上厠所。
在歷經幾次的颱風與地震後,教會的地基掏空嚴重,搖搖欲墬。八八風災後,滿州鄉公所終於意識到事情的嚴重,立刻興建了擋土牆,雖暫時解決教會的危機,但走山的問題仍然存在,八瑤部落的民房,依然暴露在危機之中。 而八八風災後,八瑤部落未被劃入災區,如同以往的經驗一樣,八瑤部落又再這次的災後重建過程中,被忽略了。 <更多閱讀>
走訪高樹大埔:在大埔農產品生產合作社的雜記
文/蔡嘉信
轉載自: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走訪高樹大埔:在大埔農產品生產合作社的雜記
「夢美人」在台灣應該已經逐漸被人淡忘了,猶記得三、四年前,這個號稱優質品種的日本米曾在台灣引起一股小風潮。首先,是由後壁聯發碾米工廠於2006年一期試種了52公頃,收成約240噸,其中約160噸將外銷日本,在媒體與政府的大肆宣揚下極為風光;隔一年,彰化埤頭鄉和屏東高樹鄉相繼跟進,埤頭鄉由聯米公司(中興米)出面契作70公頃,高樹鄉則由產銷班試種了3公頃。
在這個之後,似乎就再也沒有夢美人的新聞了,市面上也看不到夢美人米了,只有台南縣的加油站還會看到幫聯發碾米廠代售夢美人的旗子,不曉得那些旗子現在還在不在,當初那些優質好米賣完了沒。當初試著帶動風氣的米商已悄悄退場,而今早已過水無痕,或許大家也不那麼在意過去了,過去就過去,總是要往前看才對!直到這次跟著志彬跑「重建區見學之旅」的先前預勘,來到屏東,第一天晚上搭秋香姊的車回她家的路上,她講到「夢美人」,我驚了一下,才把過去對夢美人記憶又喚了回來。原來,當時印象中在屏東試種夢美人的就是秋香姊去爭取來種的。
也許對聯發和聯米兩大廠來說,在損失擴大之前儘早收手,從營利的角度是比較划算的,至於政府和媒體的期待…就算了吧!但在秋香姊看來,這些都不是合作社要的,他們不是要靠夢美人賺錢,也不是要靠夢美人得名聲,只是要靠夢美人,在高樹地區種出一點希望、一個開始,如此而已。畢竟是一個小地方,有多少能力就種多大面積,2006年底的新聞預先報導高樹會有10公頃的夢美人契作,實際上2007年一期只作了3公頃,相較聯發的52公頃和聯米的70公頃,面積小到毫不足道,但這是地方合作社可達到的最極致吧!
現在回頭看,大埔合作社竟然是以一個合作社的產銷班,就搞起一件當時政府和媒體眼中的「偉大事業」。和兩大米廠相比,合作社的力量,論財力、論設備、論市場佈線等等皆不如,有如小蝦米遇大鯊魚。小蝦米當初決定要站出來,身陷兩大鯊魚的夾縫間,小蝦米也許知道當時處境的艱困,但知道了又如何,又不是要和鯊魚互咬對峙,只是面對同一個大環境的波動,要各憑本事尋求出路罷了,沒什麼好退縮的。論勢力,大埔合作社也跟著大廠走上前線,顯得就是初生之犢不畏虎。
秋香姊說,試種了夢美人以後,他們合作社開始走小包裝的路線,在此之前,1斗米(約7公斤)才賣250元,而今1公斤可賣到100元。也許這樣的價格對聯發米廠1公斤180元還是少得多,但對地方性的小合作社而言,已是往前跨很大一步了。今年嘉南平原一期稻作將休耕,稻米供給將出現短缺,秋香姊認為米價會因此而漲。但這對消費者來說並不是好現象,秋香姊可能也不樂見於此,因為她最在意的還是農民收益的問題。我們都知道,米價有兩種,會漲的往往是市面價,而農民的收割價永遠不會漲。秋香姊說之前當地農民的收割價是1斤7元,現在1斤已來到10元(印象中不知還有沒有再多1到2元),她說今年一期作的農民收割價一定會再提高,而合作社方面也會做好品質的管控,讓出面收購的糧商真的能夠出高價,買下產銷班農民辛苦生產的稻米。
不只是對稻米的收割價提高有信心,秋香姊對農村的未來也很有信心,言談中她不斷向離鄉的遊子召喚,說:撐不下去回來沒關係,不要覺得回來就沒面子,農村還是需要大量人力,無論生產工作或環境維護工作都是,一個月兩萬多沒問題,別以為少,在農村已經足夠維持生活還有餘裕……今年秋香姊就申請了農村就業的相關計畫,希望一些在地的工作機會,一個一個把人拉回來。
除了申請就業計畫,秋香姊也不斷創造其他在地工作機會,除了農產契作以外,做釀造和醃製也是大埔合作社很主要的生產工作。秋香姊說,釀造和醃製都是很傳統的「老功夫」,幾乎每個老一輩的都會,現在他們做這些不僅不會無聊,而且還有錢賺,於是大家就拼命做,做給合作社賣。因為合作社對產銷班成員所做的釀造醃製品一律全部收購,等於做得越多就要賣得越多,這樣一來,合作社壓力也很大,怕賣不出去而囤貨。
如果跟超市或量販店合作,利用他們的市場通路,銷售情況會不會好一點?秋香姊很直接說:不會!她是怕到了,之前有一批幾百公斤的醋賣不完,後來青松超市來說要這些貨,原本高興的秋香姊,答應後才知道:怎麼要有幾箱是免費試喝的、怎麼週年慶打折折扣是算合作社的、怎麼印產品DM上去也是合作社要出錢…後來通算下來,其實沒什麼賺,甚至還虧。一朝被蛇咬,秋香姊以後對這些大通路商都敬謝不敏了。她寧願自己跑,上台北賣,或找特定的消費群,這樣比較辛苦,但不用這種方式在地產業永遠無法獲利。
秋香姊最近寫完一本書,書名是《農村再生留鳥》,紀錄的是大埔近幾年從夢美人試種開始之後的成長與改變,之所以把「留鳥」標記為書名,是刻意和「漂鳥」做區隔的,這是一種期待,一種當下努力的目標。呼應上述所做的一切,其實就是希望農村子弟不再做「漂鳥」,而農村也正要努力成為一個可以「留鳥」的地方。
大埔合作社走到現在算是穩定,秋香姊對目前的情況也滿意,現在合作社除了秋香姊為專案經理,另有四位正職的工作人員,在大埔這樣一個小村落已經算是規模最大、組織最健全的了。秋香姊也相當珍惜有今天的發展,她說一開始缺乏資金卻又想做事情,正好有社區營造的補助適時幫助了他們。有了起頭,想法化為行動,也才能走到今天。不少人批評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是一種政府對社區的收編政策,認為政府給資源就違背社造「由下而上」的精神,這有點言過其實,從大埔的案例來看,我們不僅沒看到大埔合作社成為政策傀儡,他們所作所為也不是政府可「由上而下」直接控制的。秋香姊說,因為政府給了補助,自己更知道爭氣,一路持續至今,現在合作社主要是靠賣產品所得維持營運。
一路看下來,我們發現大埔合作社所做的不只是一般產銷,他們還是有一個合作社的組織,有理事長,有一些基本的成員,他們分在各行各業,卻常聚在一起,協助合作社推動各項事務。他們都有共同的理想,想為地方多製造就業機會、希望發揚地方產業、對農村前景充滿希望…這些不就是在做社區營造嗎?秋香姊不否認他們就是透過合作社在推動社區營造,因為高樹鄉的派系搞得很嚴重,根本沒辦法透過社區發展協會或村辦公室去做事,只能避開傳統的社區組織,在派系之外另闢蹊徑。說起來這也是秋香姊百般不願見到的情況吧,當然我們都樂見合作社能以社區營造為職,誰知那是帶著無奈之因呢!
一個「村」,其實是作為一個「社區」的最適單位,也是做社區營造的基層單位。大埔村雖隸屬於高樹鄉,但以「村」為單位把事情做好,反而更是一條可行的道路。我和志彬剛到屏東的第一站,儷嬅帶著幾位社區幹部去縣府找農業處長的場合,也聊到這個問題。處長很感嘆的說:「高樹的派系真的是太嚴重,誰能代表高樹?怎麼整合高樹?我以前在農改場時常愛去高樹,現在就……」當時秋香姊也在場,針對這個問題,大家很鼓勵她儘管以「大埔」為招牌,無需硬扛「高樹」,你推不動,它也進不了。
離開大埔合作社繼續前往下個行程之前,志彬在想,這裡要是能好好營造,哪天也許就是一個生態村,以後消費者是為了來大埔而消費──真正的「在地消費」──來到這裡除了可以買農產品、醃製品、釀造品,也能體驗生活或者其他(現在暫時想不到的新鮮事)。讓「地方」成為品牌,附加價值會更大……在想的同時,志彬手上除了原本帶來的兩包行李,手上又多提了兩袋,裝有兩瓶醋、兩罐醃製鳳梨、一罐醃製菜頭,一包秋香姊僅剩要當裝飾品志彬卻硬求要買的米;而我手上也有兩袋,裝有合作社自產的番茄,這是秋香姊「分享」給我們的,一袋有指定給儷嬅。
在此可先預告,下一趟或者以後可成為常態的「屏東重建區見學之旅」,大埔農產品生產合作社是必訪的一站,而秋香姊也非常歡迎大家。
林仔邊月刊復刊 │ 八八水災後的林邊
文 / 陳錦超(林仔邊自然文史工作室 理事長)
八八水災至今正好滿四個月,忙於各自救災重建的林邊人也已慢慢回歸原有的生活步調,選舉期間所撩撥起來的水災及重建議題也慢慢平息下來,畢竟日子還是要過下去,生活不是靠口水而是靠雙手的努力。
工作室由於所有資料都存放在一樓,淹水讓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資料,隨著電腦泡水,也湮滅了。就像林邊的老照片,在一次一次的淹水,難以收集和保存,就像一棟棟的古厝消失在時間流裡一般。(金良記古厝已完全拆除了。)
但是,在低迷的情緒中是否有些東西不會消失的。
剛剛聽一位學者講話,『在大學院校若邀請學者蒞校演講,在講堂中不見得會高朋滿座,但如果請歌星到學校表演,可能會擠爆操場。』這位學者在批評目前台灣的大學院校普遍缺乏理想性,只流於通俗文化當中。大學生應該堅持理想,有所為有所不為。
台灣目前也普遍流於『坐而言』的口水論戰當中,淹水時上自總統、行政院長,下至市井小民,各媒體談的都是重建,但是政府倉促的編列預算,民意代表的胡亂加碼,民眾的慷慨捐輸,候選人的競選承諾,是否我們可以從中看得到一步一步的『重建』步驟,我真的很懷疑。
八千萬立方公尺的土方如何清理?堤防的高度是否足夠?多少公釐的雨量林邊溪會有溢堤的可能?台鐵舊鐵橋是否會再次阻擋行水?台十七號公路上的林邊大橋會不會是另一個台鐵舊鐵橋?原本存在鄉內的低地是下雨時的滯水區,如今都填得比馬路、住家高,下雨時只靠A幹道B幹道,抽水站是否足夠?產業復甦的計畫為何?落實的可能性為何?......,還有更多鄉親茶餘飯後談論的疑慮,是否彙整給重建委員會?這些都是有理想性的鄉親應該共同關心的。
工作室該扮演一個理想性的角色,除了以談論的方式集思廣益,為避免林邊的再度淹水,監督各級政府,要求政府說明林邊溪整治方法,並隨時公佈整治進度。另外,要配合政府對林邊的重建與新建。譬如,台十七號公路從新光大樓至南二高匝道口的路面品質,一直停留在災區狀況凹凸不平的路面,不僅開車不舒服,騎機車更危險。少數鄉內道路品質也還有改善空間,還有鄉內綠化已不錯,美化尚不足,能否像都市內有公園管理處一般,有固定的人培養照顧花盆,沿中山路擺放,並定時澆灌,每月更換花盆種類,讓林邊隨時都美美的。(永樂村蔡村長原本已培養兩百盆山芙蓉,遇上八八水災,有些樹苗受損。)除山芙蓉、九重葛、桂花、非洲鳳仙、變葉木……。都可以增添林邊的色彩,這些經費可以由縣政府提供,公所或社區來主導,培養就業勞工專程來照顧。
林邊溪沒有著名的觀光景點,但處處有小而美的可看之處,縣府這幾年來大力推動單車道,若公所能提出計畫,經費應該沒問題,加上台鐵高架後、沿海沿溪,進入竹林永樂蓮霧園區觀光,是個不錯的路線,公所曾課長有此構想過。諸如此類對林邊有加分的構想應該可以在林邊論談中提出,並討論出確實可行的方案。
災區,不論在縣府或公所,除了既有的行政經費外,應該還有較多經費可以運用,林邊的蛻變要把握,鄉民也要有個觀念,造橋鋪路,維護生命財產安全是公家單位基本的工作。但真正可以增進生活品質的是那美的事物、休閒、綠美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出外旅遊,不論是國內國外,我們希望除了生活之外,還有美的東西進入我們的心靈,美的東西為什麼就不能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呢?
走過傷心 走在重建路上!災區農業需要您的支持
『莫拉克』風災,切斷了我們的水源,高樹鄉產業文化與農產品行銷有一大部分是依賴鄰近的觀光景點,也在這次的風災摧毀了,政府已開始展開重建工作,而高樹鄉努力已久農業與產業發展不能中斷。
又到農產品盛產的旺季,高樹鄉有多樣的農特產品如:鳳梨、蜜棗、珍珠芭樂;還有社區產業傳統的釀造文化食品:瓶子菜、鳳梨豆醬、各式的水果醋、迷跌香、子蘇等香草醋。大埔合作社對產業經營已讓先人的智慧得以延續、讓釀造技術與文化繼續傳承並發揚光大。以此信念不斷的努力經營、行銷、拓展市場,農業與產業得以永續經營,成為農業經營轉型的最佳典範、期待高樹鄉成為屏北釀造之鄉。
邀請各位朋友一起以實際的行動來支持災區
相關聯結
大埔~青春不老隊(部落格)
訂購單下載
瓶子菜〜幸福的等待過年時吃的鹹菜叫「長年菜」又稱「福菜」。農村社區中老齡化的聚落裡,每冬季每戶人家忙著製作,就是為等待長期在外的孩子們年節歸家團圓,圓她們一整年守候的喜悅! | |
水果醋〜濃、純、香〝青春釀〞系列水果醋為100% 手工天然釀造,以優質水果純釀,酸濃合宜、天然酵素含量高而優,感覺清香而淡雅。每當飯後來上一杯,有助消化,維持消化道機能。我們秉持傳統的手工文化釀造,讓消費者食用到真正手工純釀養生醋。 | |
香草醋〜心靈的舒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