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輔療是情緒安定劑─因愛維繫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December 02,2024音樂輔療是情緒安定劑
音樂是直通靈魂的頻道,也是人性共通的語言,相同的音符能勾起共同的情緒。調性的共鳴是全人類普遍性的,旋律的編織則帶有文化的慣性。古人認為宮、商、角、徵、羽這五音分別與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相應,能引發喜、怒、哀、平靜、低沉等不同情緒。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音樂系講師李明蒨也建議「貝多芬第五號『皇帝』鋼琴協奏曲慢板樂章,….聽著這樣的音樂容易引發情緒潰堤。」需要排出累積的負面情緒時,這首古典音樂有相當的作用。早在西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就提出了音樂治療原理「逆療法」,他認為人需要療癒是因為本身的頻率和節奏亂掉了,需要藉助和諧的、規律的音樂重新調整。簡言之,傷心時,聽愉快的音樂,以愉快的聲音來撫平低落的心情,選擇與當下情緒相反的音樂,此法稱為「逆療法」。
愛維養護中心在兩年前一個偶然機會聯繫到了陳建宏老師,他透過吉他彈唱的帶領,逐步教導愛維多重障礙的寶貝們,透過鈴鼓來強化節拍的概念,也以住民熟悉的老歌形塑記憶連結之外,歌詞內容也是老師給予情緒機會教育的題材。寶貝們對於陳老師的音樂輔療課越來越期待,互動性也越增強。敲鈴鼓的聲音更密集了,笑臉也更燦爛,跟唱的音量也越發熱情。
這樣中型團體(30人左右)的音樂互動課程其實能發揮的「治療功能」是有限的,但是當老師慢慢叫得出每個人的名字,了解他們個別的習性之後,在每次上課時,就能適時的給予需要的安慰與陪伴,音樂就有效的發揮了輔療的功能。而中型團體能形塑的效果就是團體的歡樂氛圍,加上教保老師的助教功能以及菲律賓籍的照服員即興舞蹈的助興,每周五的下午就成了一樓住民期待的歡樂時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