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自主農業聚會──基礎生物學─人‧耕‧食 共同體─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February 22,2017另眼相看:成績不代表學習狀況
(本文轉載自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4305)
洪致翔
從事教學工作時,總不免要和家長聊到對成績或作業的看法,每逢學校段考前夕或孩子成績下降時,啟動這類話題的機率尤高。往往,在經過幾番溝通後,部分家長雖然能夠理解「成績並非最重要、最值得注意的問題」、「家庭作業或評量對學習未必有幫助」等概念,但卻也常連帶提出另一項問題:「可是,孩子考出這種成績,豈不是連最基本的內容都不懂?難道這樣也沒關係嗎?」
的確,儘管必須仔細審視注重成績與寫評量作業等慣行教育手段對學習態度與學習效果的危害,但這並非代表不希望、不引導學生吸收並能運用該有的基本知識與相關能力。例如,為了實際生活中的需求,必須能夠正確讀寫字詞、必須能夠掌握基本運算方法。然而,若深入細究學生們的大小考試題目乃至於各式作業評量之內容,卻總是會發現有許多題目雖與基礎知識有關,但其設計卻讓解題得分的關鍵跳脫了該項基礎知識的範疇;更有許多題目甚至教科書內容,其實已值得吾人討論其是否仍屬於「現代人絕對必學的基礎知識」。
因此,倘若將「考試成績/作業表現」視為「基礎知識理解程度」的正相關指標,反而會使學習態度與學習內容更加遠離真正的必備基礎知識、淪為無時不受考試擺佈的處境。
要跳脫這樣的處境、徹底解除「成績代表學習狀況」的憂慮,除了解構成績的重要性、重新審視試題/作業與學習狀況之間的聯繫程度之外,更重要的,是重建新的學習目標取而代之。例如:將自己所掌握之知識內容活用於日常生活之中、活用於追求人生的目標與理想、進而活用於改變社會改變世界。為此,就必須先鼓勵、引導、培力同學不斷思考如何將在校所學之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如何與對所生存世界的理解感知聯繫起來,以及如何活用;同時也必須根據此諸項目標內容檢驗學習成果、將活用知識的能力與實況視為真正更重要的「成績」。如此不但能提高同學們的學習動力,激發思考力,且有助於對既有的「學校成績」逐漸啟動自主性反思。但若不能建立足以取代「成績」的新學習目標,「成績不重要」對家長而言,恐怕只會是一句能聽、能說但絕對不能做的空話。
(文教工作者)
高麗菜政治學
(本文為熱心讀者來稿照登,不代表本刊正式立場)
焦鈞
國內高麗菜末端售價從年節後的元宵迄今,持續低迷未見起色,批發市場交易價格破底平均單價不到5元。農民血本無歸,消費者也未必得利,這樣的情況一再重演,原因何在?問題何解?
從生產面來看,每年春季高山高麗菜與平地高麗菜產期重疊,如果沒有異常天候因素干擾,市場產能勢必供貨於求,是其一;其二,今年受去年高麗菜價格飆漲影響,農民搶種;第三,春節過後市場買氣急速萎縮,受大環境影響因素有之。
問題原因顯而易見,為何不見農政單位出面「干預」?實情是,負責生產調節的農委會農糧署,每逢農作物生產過剩,最簡單也最容易的解決方案就是「田間耕鋤」,以每分地為計算單位賠償農民損失。而不成文的規定是,只要農民播種栽種,政府出面耕鋤,就是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因此這幾年,政府不太敢出面執行此項政策,以免「助紂為孽」。
那地方政府與農會的角色呢?很可惜在選舉、派系的日益分化下,這項田間調查工作早已拋諸腦後,加上農民自體營運的合作社場興起,公權力介入調查的精準度已大不如前。
因此,高麗菜價格崩盤的根本原因:生產過剩,已經無法透過公權力或農民組織進行預防,這是問題的癥結點,也是結構因素使然。有無解決方案?試探討如下:
第一、 針對大宗菜強制劃定生產專區:所謂的大宗菜,指的是高麗菜、蘿蔔、馬鈴薯、洋蔥、大白菜這一類市場使用量大、生長期相對較長的蔬菜。
第二、 強化出口,由政府出面協助出口商辦理國外促銷活動,採契約耕作模式,嚴格控管生產專區之面積。
第三、 相較於大宗菜,短期葉菜類蔬菜大約只需20~40天便可採收,出現生產過剩的解決模式也不相同;因生產成本較低、市場需求量不高、對整體價格牽動度小,直接於田間耕鋤或辦理促銷即可。
最糟糕的解決方式,就是「低價促銷高麗菜」。理由是,所謂低於市場行情的促銷,只是排擠了原本正常通路的銷售需求量,讓小攤商生意變差,大通路商得利的扭曲市場價格法則的不當作法。
但高麗菜政治學的政治正確是,討好民粹,不顧公平正義;但實情是,農民依舊血本無歸、消費者買到的促銷便宜貨品質不佳、小攤商市況更差,結果就是消費者觀望心理加重,導致整體市場買氣的崩盤。
原刊登網址:
http://cultivator.pixnet.net/blog/post/142089757
如果您對我們的刊物有任何的指教,歡迎您將意見寄到 fpccgoaway@gmail.com,我們會將您的寶貴意見刊登於我們的部落格,臉書與電子報。讀者的來稿我們原則上全文刊登。相關參考事項請點閱:http://cultivator.pixnet.net/blog/post/66670864
要點新聞與訊息轉載
Oriental Voice
談到多元文化的時候,弱勢文化總是容易被看不起,尤其是以政治力量做高下的評價,我曾經跟網友談原住民權益問題時,對方以物競天擇的思維,認為原民文化沒什麼保留的價值。這時候我會談談 原民永續智慧的文化,告訴對方:「我們現在的文化看似強盛主流,但這種跟地球你死我活的生活方式,到哪天會完蛋也不知道,到時候搞不好要靠原民智慧活下去。」
繼續閱讀請上:
http://blog.sina.com.tw/miyuki/article.php?pbgid=26056&entryid=630333
查維斯這個人 —— 感性篇
「你一心想幫助窮人,所以想辦國營超市。但你又知道大財團一定設法阻止。最後,你想到兩存其美的方法。在國營超市只售賣必須品,而且每種貨品只有一款,全超市加上來都不到一百種貨品;不過,貧窮人可以在這裡用平市面兩三成的價錢,買到所有糧食的必須品,生活即時得到大幅改善。」
繼續閱讀請上:
http://thehousenews.com/politics/查維斯這個人-感性篇/#.UUpZQgdgLY5.facebook
核廢料何處去 ~追蹤‧使用過的核燃料~ (影片)
【福島核災二周年前夕,NHK製播的專題探討。揭開福島核災的最大危機。探討核廢料的去處,並採訪英國、瑞士,及全世界核廢料處理現況。(影片中提到的『使用過核燃料』、『使用過核燃料棒』、及『核廢料』都是高階核廢料。不同於現在存放在蘭嶼的低階核廢料)】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qRXRD4FWfo&feature=youtu.be&t=7m48s
部落自主農業聚會──基礎生物學
施朝祥
部落廚房-深耕德瑪汶協會和好食機農食整合共同創設「部落自主農業工作坊」,讓友善環境農法的小農們有個學習討論的對話平台。
(圖片選自好食機農食整合)
今日主要的課程學習內容為種植作物友善農法的基礎生物學,對於友善農法的人為的干涉應要到什麼程度?與為何要人為干涉的學理基礎。
一、植物為什麼需要其他元素?
綠色植物和其它生物最大的不同就是,只要有水、有陽光就可以長大,植物的光合作用化學反應式:
6CO2 + 12H2O →C6H12O6 +6H2O + 6O2
二氧化碳+ 水 → 葡萄糖 + 水 +氧氣
從反應式中可知,其實植物只要有水、二氧化碳和光(能量)就可以長大,二氧化碳從空氣中來,那麼作為一個農民,只要注意日照量和水就可以讓作物長大了。但是不是這樣呢?只要把水、光、二氧化碳放在一起就會產生葡萄糖了呢?
當然不是,最重要是要有世界上最美妙的光合作用反應爐──葉綠體,現今科學昌明,但還是無法完美的複制出一樣的機器。
(葉綠體的光合作用反應過程:本圖取自網路)
有了健康的葉綠體,加上水等就可以得到美好的食物。為了建構最好的光合作用工廠,必需要有適度的少量元素鎂(Mg)、氮(N)……等十餘種元素。
(葉綠體的化學構造式:本圖取自網路)
肥料中以氮(N)最為重要,但是日照不足與過量氮肥會造成植物體內的硝酸鹽過高,而含硝酸鹽食物,在腸胃中即容易產生亞硝胺(Nitrosamines)致癌物質,而讓消費者大為重視。
二、友善環境農法的抉擇
植物本身對少量元素就存在需求,但要如何提供作物少量元素?而產生了是否施用肥料?及如何施用肥料?等友善農法上的抉擇。
從慣行農法到完全放任式(觀察型)農法間,有施用有機肥料、 深耕派 、不翻土的自然農法等等、 各有所宗。在協助小農進行友善農法,有三個方面的考量,第一農地的生產量,第二農資材的成本,第三永續經營的可能性。
就農地生產量而言,現在不能是完全不考量生產量的放任式的農法,那只能過著漁獵採集的生活,但也是不能是純經濟的價格考量,這是最大產出為主,但這能不長久。理性的考量,應是要平衡自然循環為考量。在這樣的生產與產出的狀況,再回過頭來訂定食物的價格,才是合理的。
在農資材的成本部分應要低廉,這樣才能讓農民的收入不會被資材商分享了大半。前目是使用廚餘、農、林、漁、牧的廢料來當作材料,到原始林地去採集土壤中菌種來培養,當作是肥料的來源。在使用各種廢料化肥,還要科學化的管理,先要驗土,瞭解土壤中缺乏什麼樣的少量元素,在瞭解土壤狀況後,再補上需要的肥料即可。
在永續經營方面而言,整個土地的利用和產出,最後應要達到土壤中的微生物和自然行衡循環。
(用廢料來培養真菌,農民快樂的說:「他們不要的(雞內臟),卻是我們的寶貝。」:圖片選自好食機農食整合)
三、氮循環
(氮循環:本圖取自網路)
空氣中含有大約78%的氮氣,佔有絕大部分的氮元素。氮是許多生物過程的基本元素;它存在於所有組成蛋白質的胺基酸中,是構成諸如DNA等的核酸的四種基本元素之一。在植物中,大量的氮素被用於製造可進行光合作用供植物生長的葉綠素分子。雖然空氣中含有大量氮氣,卻不能直接被植物所用,要成為硝酸鹽才能被植物所利用,土壤所含的硝酸鹽,從樹根進入植物,硝酸鹽所含的氮是製造蛋白質的主要元素,常見於種籽內,例如豆類。植物為動物所食用,氮便轉移到動物體內。陸地上的動物,有些用於新陳代謝,其它則被排泄,其糞便中的氮亦回到土壤中。死去的動植物中的氮,也被細菌分解為硝酸鹽。氮元素從土壤經動植物重返土壤的循環,稱為氮循環(nitrogen cycle)。
只要是土壤中微生物相豐富,那麼氮肥就會得到平衡。現代工業發達,作物所需的氮,可用哈伯法直接把空氣中的氮合成尿素,施用這樣的化學肥料時,很易容濃度過高,反而將土壞微生物殺死,這是很可惜的是,因為土壤中的微生物相就被破壞了。
在聽完演講後,農民們開始討論現實耕作中所面臨實務問題。
原刊登網址:
http://cultivator.pixnet.net/blog/post/142089757
如果您支持我們的理念,我們感謝也歡迎您定期小額捐款
戶名:台灣新社會協進會
郵政劃撥帳號:2246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