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業的困境與友善養殖法─人‧耕‧食 共同體─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February 22,2017{畜牧} 飼養業的困境與友善養殖法
位於台中市石岡區悠靜優清別墅牧場──何家牧場,早年也是施用慣行工法養殖法,牧場養了五萬隻雞,整個養殖場滿滿是雞,雞都沒有任何活動空間,每隻雞都是等吃東西、等長大,連人要走進雞場,每走一步,都要用腳把雞撥開,才能再前進一步。
在追求最大利潤,讓有限的場地、時間效率上達到最高的效能,只能讓雞吃含有抗生素、生長激素……等方法,讓每隻雞可以在五星期(三十五天)賣出,超過五星期的雞,在成長速率上就算是浪費飼料,不符合成本效益。
飼養業的困境
何先生表示,飼養的設備業者,也就一般所稱的養雞場,在向種雞業者買小雞時,種雞業者都會先問:『你的雞要賣誰?』」如果答不出來,種雞業者就不敢把雞賣給你?種雞業者不是好心,而是怕會收不到貨款,所以不把雞賣給設備業者。
養雞場因為通路大多掌握在飼料商的手上,雖然說是養雞場負責人,實際上只能算是出租設備,出賣勞動力的人,所以一般在業界被稱為『設備業者』算是非常中肯。依目前白肉雞產銷型態,毛雞是由飼料供應商買回,有所謂「正規契養」、「奇技保價」或是「淫巧代工」等方式買回。
台灣每天白雞的需求量約五十萬隻(資料來源:中華民國養雞協會),但是目前設備業者太多,所以在契養時,飼料供應商業者會要求,每坪不要養六十隻,透過計劃生產不讓雞隻過多,以控制白肉雞的行情。
對一個備設業者而言,飼料供應商業者通常是以重量來計算價格,如果每坪不能養到最多雞隻,視同收入會減少;而且備設業者養殖成率太低時,飼料供應商業還會明示、暗示是否不適合這個工作。
消費者需求決定的市場
目前種雞市場就以顏色而分,白雞的基因庫掌握在是美國人的手上,而有色雞種則掌握在法國人的手上,至於台灣不論是蛋雞或白肉雞的種雞均需要仰賴進口,繁殖出來的第2代才供應給養雞戶。所以根本沒有所謂原種的「台灣雞」!而且只要自己繁殖三代之後,雞的體型就走跑掉了!
雞肉市場差異性非常大,常常不知要養什麼雞才好?客家人喜好大大肥肥的雞,最為有名的就是竹北雞,雞體碩大;而閩南人則好小隻的雞,雞胸不能是突出來的,而是要圓的。就一個飼養業者,其實很難決定那一種雞。
至於烏骨雞,雖然單價很高,但也正反應了市場很小。一般飼養業者要去那裏找市場呢?何況市場小的雞種,小雞沒有大量繁殖,小雞的單價也很高,而且還不一定能養得大,所以風險很高。
有時候會有客人來買雞時,常會提出各式各樣的特殊要求,何先生總會回答:「我養雞五十年,第一次聽到這樣的雞!」
做一份安心的工作
黃女士表示:「企業化的養雞,總是把雞關在籠子裡,飼養環境骯髒又擁擠,那時自己養的雞都不敢吃,總在家中的另一個角落,養自家要吃的雞。早年雖然感到有點不安,但是自家人還是可以吃到好的雞肉與蛋。等孩子大了,到外地就學工作,才發現孩子們只能吃到那些慣行養殖法的雞。那時起,才幡然醒悟,別以為都是別人的孩子在吃那樣的雞肉,有天自己的孩子也沒有選擇的空間,於是放棄了慣行養法,不在以追求最大效率為考量,開始自然友善養雞。」
養殖密度及防疫?
友善的養殖法,第一個會面臨到的就是養殖密度,換個說法,一個養殖場可以養幾隻雞呢?應以土地可以承受的範圍當作是考慮重點,雞的排泄物不會造成環境循環的障礙為主。目前每坪約養六隻左右,而國家的放牧標準是每坪十隻。
而一般養殖戶最在意的是,雞會不會生病死亡的問題?企業化的餵養的雞很容易生病,但放養之後,雞有了活動空間,身體較為健康,的抵抗力增強,就比較少生病。
何家牧場除了讓雞有活動空間外,更進一步的,用中藥來身體的調理雞的身體,早年先和中醫師和作,保護雞的免疫系統,強化雞的氣管、肺等器官。但中醫師將中藥草磨成粉末,何家牧場主人認為這樣很不安心,不知道中藥粉的成份為何?讓這事破局。
為了讓雞有健康的身體,何家牧場主人自行研究藥草,用魚腥草、南板藍根、…….等中藥,自行研發給雞調理身體的配方,在找中醫師依人體和雞的比重調配出適合雞的新方子。依方子抓藥,每周熬煮湯藥給雞吃,雖然熬煮湯藥非常幸苦,但總算是一個令人放心的辦法。
來自中國的中藥草,也都會拿去化驗,是否有農藥殘留或是重金屬污染,一切都要是好的。目前院子中也種一些給雞調理身體用的草藥。
女主人黃女士表示:「以前養五萬隻雞,每三十五天出貨一次,現在養七百隻雞,至少一百二十天才賣。其實雞肉賣的不多,主要還是堅持給消費者最健康的雞蛋。蛋雞要養二年,等雞的生理成熟後才會開始生蛋,和企業化的養雞的產量來比,真是天壤之別!市場通路不也不好打,但是心卻很踏實。
蛋雞場中沒有公雞,所有的蛋都是未受精的,防止吃蛋奶素的人誤傷生靈。
住在這裡雞群夥伴們比外面企業化的雞場快樂的不得了,自由自在的在草地上玩耍奔跑.....跟狗狗玩追趕跑跳碰。雞要吃樹上的桑甚,會先有一、二隻雞飛到桑樹上,把樹枝壓低,然後整群的雞跑過來啄食桑甚。看了真是很有趣,雞真是聰明的。」
關始以自然法養雞後,有次飼料商拿了一張有五個顏色的色票過來,問:『你希望雞蛋是什麼顏色,就吃幾號飼料。』那天起才知道,蛋黃的顏色稍紅的黃色,這種顏色為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是從飼料轉移過來的,還說這是比較營養的蛋,真是令人訝異!」
一起作朋友
其實生產出沒有用化學藥劑的雞蛋,其實不會賺大錢,但會賺到一堆朋友,很多客戶都變成了好朋友,每次來賣東西時,都還會帶拌手禮。
也會感念雞為我們提供蛋來,有次和朋友看到母雞正在努力的下蛋,母雞使盡了全身的力量,只看到蛋慢慢露出臉來,站在旁邊看到母雞這麼認真的生蛋,非常感動,又不能太大聲怕嚇到他,只能在心中默默的為他加油,頃刻後蛋終於生下來了,大家都為那一刻歡呼!
原刊登網址:
http://cultivator.pixnet.net/blog/post/144274000
如果您支持我們的理念,我們感謝也歡迎您定期小額捐款
戶名:台灣新社會協進會
郵政劃撥帳號:22464246
(兩岸) 從黑心食品到病死豬,台灣可為中國大陸之借鏡
木喬
(本文為熱心讀者供稿,不代表本刊正式立場)
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或許是當今國際社會中,最為複雜但也卻是最為緊密的一個環節。先撇開所謂的「複雜政治議題」不論,兩岸間的民生問題相互影響與搓揉,卻是任何人都阻擋不了!
幾個最明顯的例子,早在香港政府限制陸客購買民生物品的數量之前,團客、自由行來台的陸客,早已將台灣醬油、奶粉、米,一箱一箱的往中國大陸帶;原因無他,中國大陸層出不窮的黑心食品,不勝枚舉。當然,台灣農業技術確實令人欽佩,連帶農產相關加工品的產出,自然也獲利。
這是正向的一面,代表兩岸民眾根本最關心的還是民生議題;雖然在檯面上法令有太多的限制,譬如說糧食的出口配額管制,就無法讓台灣的優質米進入中國大陸市場那麼得順利;而相對的一些老字號有品牌的特色農產品,也未必能夠大量生產滿足中國大陸那麼廣大的市場。這些,都還是有待克服的一面。
但今天兩岸從農業交流走向民生交流,最近華東地區發生的二件事情,兩岸媒體與相關專業人士,似乎彼此給對方築了一道高牆----上海水源區出現的上千頭死豬放河川流、以及最近出現的禽流感H7N9疫情----雙邊在這樣的非政治且又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兩邊相關政府部門的反應,不是毫無動作就是慢了好幾拍。
先從最熱的禽流感談起!如果大家還有印象,去年台灣一位自由影像記錄者李惠仁才因為長期的田野調查,披露了台灣中部曾經爆發高病原禽流感,導致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長許天來的下台。這個案例說明的動物防疫的死角,如果沒有民間力量的參與,政府部門是無法填補的;可惜的是,這樣的一個經驗,並沒有辦法放在兩岸農業交流的大框架下,而中國大陸的新型H7N9禽流感疫情,在官方數據已不可信、民間又缺乏參與監督的情況下,恐怕一時間很難止息。
這樣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為兩岸的交流以經常態化,人員往來互動如此頻繁,關口檢疫措施只可以更強化而不是倒退。而上海水源區上游出現的病死豬放河流的事件,更是兩岸農業交流當中,一個被長期忽視的死角。
筆者多年前曾經常往返福建地區探訪當地畜牧業概況,當時省廳的農業負責人就已經清楚的知道「畜牧業的成敗在於生態環境永續經營」,因此對於台灣的「斃/病死豬處理作業流程」(也就是所謂的「化製場」)十分感興趣。確實在兩岸民間的互動交流中,中國大陸的基層農政部門也注意到了台灣在這一方面的技術領先,但不幸的是台灣的農委會卻對於這樣的技術抱持著「不准外流」的心態,雖然表面上不明說,但私底下卻是不贊成也不鼓勵化製場業者前往中國大陸投資,更遑論技術交流與觀摩了。
試想,如果台灣這套死豬回收系統順利的進入中國大陸,相信華東地區的上千頭豬隻死亡的後續處理,將不會是問題,更不會導致飲用水的汙染。事實上,台灣早期的畜牧業同樣也是無法與環境並存,不要說臭氣沖天,單單一個雞鴨豬牛的排泄物處理,就已經搞得河川重度汙染,更不用說飲用水的安全問題。台灣過去的摸索經驗與歷程,在很多方面恰恰是中國大陸當下的一個反映寫照。
但台灣幾十年的發展經驗,確實今天可以供中國大陸參考,降低他們畜牧產業對環境衝擊的壓力;另一方面,在進入所謂的「生態畜養/零污染畜養」的高階技術上,其實兩岸彼此之間互有所長,就是可以相互交流的一個重要課題。而死豬如何處理,又是屬於零汙染畜養的一個重要環節。
台灣雖是標準的小農經濟,但在畜牧產業上,走向大規模的一條龍式的業者也愈來愈多;這樣的經驗,除了丹麥、美國等畜牧大國的經驗可供參考之外,就屬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參考對照價值最高。因為,中國大陸的市場磁吸效應,對於產業一條龍扮演的成敗關鍵角色;兩岸政府應該要摒棄「技術外流」,尤其是台灣的農政單位不要再持過去的保守心態,或是以學術圈的象牙塔思維模式來看待產業之間的技術交流。
要知道,交流的目的是要達到產業的升級而不是到退,台灣的農政單位主事者,應該要對台灣農業有信心,以開放的態度,釋出善意向中國大陸提供相關的防疫、檢疫、汙染防治等相關寶貴經驗,讓兩岸農業的交流昇華到另一個境界,而不是繼續守著「管制」心態而最終作繭自縛。
原刊登網址:
http://cultivator.pixnet.net/blog/post/144429554
[選改] 台灣躍進:公費選舉是藥方嗎?(下)
本文原刊載於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1249
相關文章請見:台灣躍進:公費選舉是藥方嗎?(上)
首先,「公費選制」仍然停留在「經費競賽」的既有軌道。「公費選制」要與「自費選制」同時並存,因此「公費候選人」仍然要與「自費候選人」相互競爭。試想,對於那些有財有勢的大黨、或是有靠山的候選人,砸錢宣傳造勢根本毫不手軟,他們會為微薄的政府補助,接受競選支出及政治獻金收受的上限規範嗎?他們會願意放棄那些只要花錢就看得到效果的宣傳方式嗎?而公費候選人縱使拿了政府的補助,但這筆錢能有多少?光靠這點微薄的補貼能夠拉平巨大的財力懸殊嗎?而且還要接受更多的規範,相較之下勝算究竟在哪裡?也就是說,這樣的選制仍舊還是財力資源人脈動員的總戰爭,絲毫沒有脫離「經費競賽」的既有軌道。
其次,若要讓公費候選人贏得選舉,勢必得讓政府的補助得以改變選情,讓「公費候選人」的財力得以跟「自費候選人」抗衡,但若再進一步深思,這在現實上究竟如何可行?「公費」根本就不可能與「自費」真正抗衡,現在光是一個地方議員的選舉,都是動輒上千萬的開銷,試想,光是那些旗子就要花多少錢了?我們的國庫可以負擔多少補助?就算補助再多,還是不可能追上那些上千萬、甚至上億元的競選支出,而公費候選人拿了這些補助,真能改變多少選情?而且這樣的選制無疑只會加重國庫負擔,更讓選舉變成國家的鉅額開銷,終將拖垮財政。
此外,政府限制私人競選行為的部分在現階段也不可行?自費候選人想要辦造勢、包廣告,政府有什麼理由禁止?候選人自掏腰包為自己宣傳,只要不涉及毀謗侮辱者,政府該如何禁止?若硬是要實施管制,恐怕所有的媒體、廣告業者通通也要跳出來反對了。
而競選經費的公開揭露、全民監督也不可行,因為檯面上的政治獻金除了以外,還有更多是檯面下的交易,例如當面的現金點交、或是官夫人最愛的珠寶,這些都是帳面上絕對看不到的交易,除此之外,就算登記為公費候選人後必須成立專款專用的公開帳戶,候選人難道就不能夠用別人的名字另開帳戶或是另立基金會,以做為個人募款嗎?而且用別人的名義去買廣告、去辦活動,那這些支出也不能算在候選人自己的花費,因為可以解釋那都是支持群眾自發性的行為,政府難道可以禁止嗎?到時候恐怕還會有一大堆候選人,假公費卻真自費,拿了政府的補助,卻仍舊大玩金錢競選,真有辦法的人自有其各式各樣的玩法,這一切究竟如何監督、從何管制?
因此,公費選舉絕非藥方。
關於選制公辦化改革研究會
選舉制度,既然維續了現有資產階級專政、藍綠壟斷、地方派系及一切令人們批評、厭惡但無力改革的現狀──多為長期沈痾弊害,所以,選舉制度就是台灣一切問題的根源。台灣所有矛盾,無不與選舉制度相互鞏固、相互支持、相互依賴、相互滲透。
選制改革,是台灣一切改革的總開關,開啟,一切改革也隨之大步前進。「選制公辦化改革研究會」之成立,即是為選制改革運動的發韌,為台灣改革力量開闢一條康莊大道。
\教育/ 高等教育大眾化篇 有層神祕紗隔開我們 —有「學貸」與無「學貸」之間
大學密度高居世界之冠的台灣,讓高等教育普羅化了。
這會有問題嗎?
有層神祕紗隔開我們
—有「學貸」與無「學貸」之間
邱珮寧、王雅緻
聯合採訪
學貸者的心聲—
(本文轉載自東海成報2013春季號)
訪問:實踐 應外系同學A
東海 中文系同學B
壓力就是動力?
A君:是阿!我覺得對我來說學貸是一個滿沉重的壓力,而且由於這個經濟壓力,日常生活便會事事考慮到錢,這讓我感覺好像和別的同學間有一層看不見的隔閡。
B君:壓力,我把它當成是一種動力,這可以督促我自己,讓我變得更好更進步,我時常用這個”壓力”來鼓勵自己,因為我在起跑點上已經小輸給了其他人,所以我要更加倍努力來追回。
求知心 功利心 債之愁
A君:我怕我主修的中國文學,日後就業之路會很窄,而且2年內要還清實在是太強人所難了,所以發覺我所剩的時間十分緊迫,已經沒有太多的時間讓我去摸索,去思考我適合怎樣的工作,我只能希望我一畢業後就能找到收入不錯的工作,先把負債還清!
B君:只要一有空檔我就會去打工,即便我只是拿95塊的時薪,但是積少成多,加上我自己會節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消費,我相信只要我更加倍努力,償還學貸應該不是問題!(註:也就是從現在就開始利用打工償還貸款)
A君:在這4年裡,我將會用學貸來時時提醒自己,我所學專長必需要轉變成可以讓我償清債務的能力。
私校,「開源節流品格」養成班?
記者提問:覺得自己和未辦學貸的同學有何不同?(行為或是心理方面)
A君:我常常覺得自己和朋友之間有很大的不同,像是課閒之餘,我的朋友們常常會找我一起去餐廳吃飯,或是去喝下午茶,但是這些交際活動,都會讓我先考慮自己的經濟能力,不像他們隨時都有來自家裡支援可以運用。
而且,我都會努力的達到許多獎助學金的門檻;我無法隨意花用我的零用錢,每一筆開銷我都要先計畫好。說真的,有的時候我還真是滿羨慕他們的,但這也許可以幫助我提早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念吧!
B君:我覺得我和我的朋友們並沒有很大的不同耶,雖然我預借了學費。而且,我每一個月都會記錄下當月的花費,看看自己花了哪些不該花的錢,或是存到了多少錢,我的朋友看到我這樣做也覺得是個非常好的作法,都會互相學習,彼此還會互相約制不要過分的揮霍金錢,而現在他們都有了一筆小小的存款,都很感謝我呢!
而學校的獎學金也是我時常關注的焦點,我努力的盡量達到獎學金的門檻,我把獎學金這件事,當成我用功讀書的動力。
B君:進了大學我才發現,自己的眼界變的好寬廣,也發現了很多和我一樣的人,其實,我一點也不特別,更不特別可憐。
記者提問:會去打工嗎? 若有,是否能分享心情!
A君:我想自己這個階段能夠打的工也十分有限,時薪通常都是95、100那種的,那麼我想不如現階段先好好努力充實自己,把書唸好吧! 所以,我很關注學校的獎助學金機制,不放過每一個我可以申請的獎學金,當然,要拿到獎學金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對自己的課業成績十分要求,有時還會因此而心情低落…
B君:我打工的時間通常都是像寒暑假那種較長且不會與學校上課相衝的時段,我利用這時候去打工除了能多賺些金錢外,我還能多學習到許多學校學不到的事,像是和上級的應對,還有結識了許多工作好伙伴,雖然薪水只是每小時95元,但我認為實質的收穫遠過於此!
揭除紗帳:給他們一個希望
這次和有學貸的同學們聊過之後,才發現我們身邊有許多看似與我們無異,但其實,在那青澀的臉龐下,早多了份成熟懂事的心思;懂得珍惜、懂得把握,抓緊每一個機會,付出雙倍甚至多倍的努力。
助學貸款,應該是一種政府對於貧困孩子的人力投資,因此該追求長效型投資報酬率,所以請校方積極向上反映:放寬貸款償還年限與降低利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