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的故鄉新希望 『武界部落蒂那有機農場』─人‧耕‧食 共同體─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February 22,2017紅茶新潮農──黃巖淇
◎作者:施朝祥
身軀壯碩膚色被陽光曬得黝黑的黃巖淇,看起來像是個黑道討債的大哥,站著自有一份威儀,笑起來卻是另一番的腆腼。在社工系畢業,回鄉見兩老因經營茶園忙累,便決心著手經營茶園。
(選自網路:攝影林子婷)
黃巖淇看到從前農藥使用過度,使得雙親身體漸漸不堪負荷,於是鼓勵父親轉做有機茶園。
多年來施用慣行農法的父親,剛開始很難接受,在化學肥料和農藥的加持下,茶葉的收成都不一定好,完全不使用真的可行嗎?
經過黃巖淇一番的努力說服下,父親終於同意試看看。黃巖淇也正試加入有機新潮農的一員。
不斷流轉的農園
西元1936年日治期間,成立「魚池紅茶試驗所」,日本人自各地引進紅茶品引進行研究,最著名的不外是印度阿薩姆茶種。
那時起黃家也開始種植紅茶,之後來全部砍除改種杉木,不久杉木再換成橘子園,之後橘子園之後是檳榔樹。
這是普遍台灣農民的寫照,為了更好生活不斷地更換各種經驗作物,如今環繞鹿蒿社區的山頭大多是檳榔樹,看起來很可惜,但不幸的是這些檳榔樹才是最賺錢的作物!
回鄉務農後的黃巖淇,決定種植家中以前所種植的橘子樹和檳榔樹砍除,種植最適台灣的紅玉紅茶樹種,並在紅茶樹間種上牛樟。
紅玉:台茶18號
台茶十八號俗稱「紅玉」,為農委會茶葉改良場以緬甸阿薩姆紅茶母樹與台灣野生山茶父樹,經過長達五十幾年的試驗研究後,挑選出最具特色的優良品種,為緬甸大葉種紅茶母樹和台灣野生山茶父樹的美妙結晶,於1999年6月經前省政府農林廳審查通過,正式命名為「台茶十八號」。
紅玉因具有台灣山茶的基因,具有奇特的香氣,沖泡後帶有天然肉桂的淡香,入口則留有一股清涼如薄荷的芳香感,相當獨特,是兼具香氣和甘美口感的紅茶,非常適合純飲。
紅玉獨特風貌葉片略圓,葉面呈小波浪,葉緣鋸齒小,新芽較肥大,呈現淡金黃色。紅玉紅茶以手工採摘、不切碎、茶葉呈條索狀、茶湯較琥珀色,第一口品嘗,有淡薄之薄荷及肉桂香。
在紅玉茶園中,黃巖淇信手摘下一心二葉的紅玉葉(見圖),並給大家立即食用。
因為是不用化學肥料和農藥的紅茶園中,大家也就放心地放入口中。在囓咬咀嚼時,口中紅茶特有的苦澀味,喝下白開水後,會有紅茶的回甘味。
黃巖淇表示,生吃時,越苦澀的葉子,所製成的紅茶,風味越好。
同樣身為農民的Andy很好奇,紅茶何時澆水,及如何澆水等農事問題,就問了黃嚴淇這個問題。
黃巖淇:「原則上,紅茶是不澆水的,而且土壤越是乾旱,則茶葉品質就越好,這和烏龍茶剛好相反。不過幾個月前,因為久旱不雨,怕紅玉茶死亡,才勉強補一點水給這些茶樹。」
大地回復生機
經過幾年的努力,前些日子,黃巖淇在整地時發現有蚯蚓,土壤也開始使變得鬆軟了!
長期以來,土壤被化學肥料和農藥荼毒,累積在土壤中的毒素,已慢慢地減少了!土壤正在回覆生機,朝向更為友善的方向發展。
沒想到除了土地恢復生機外,頂馨紅茶的18號紅茶茶品優異,榮獲魚池鄉金質獎及優等獎,足見品質優異不在話下,可說是天道酬勤。
包裝與行銷
在黃巖潢家中的櫃子上,陳放有相當吸睛的精美包裝。黃巖潢拿下來給大家觀看,原來是去年得獎作品的紅茶,經過農會的包裝後相當吸睛。
榮獲魚池鄉金質獎及優等獎,亦經農會認可收購,但是農會的包裝方式,和素有環保理念的黃巖淇有一點點難過。精美的包裝當然會吸睛,包裝看起來落落大方,但內容物只有四兩(150公克),難免令人有過度包裝之虞。
黃巖潢希望顧客只要最少的包裝就好,當然為了配合送禮,還是會有各類的配套包裝。
如何喝紅茶
一般人認為紅茶是西方茶品,茶葉型態多為切斷的碎型紅茶(BOP),少有全葉型。鑑於國人獨鍾全葉茶的飲茶習慣,茶改場特別研發能凸顯台灣紅茶獨有特色的中式泡法,結果發現各種台灣紅茶中,以台茶十八號「紅玉」最適合中式沖泡法。
紅玉是被日本知名茶葉專家讚譽具有「台灣香」的紅茶。紅玉怎麼泡最好喝?以熱水溫熱茶壺與茶杯,再將茶葉置入茶壺內,以煮沸的熱水沖泡。第一泡約卅至四十秒就應倒入茶盅,以維持茶湯濃淡均勻,之後每次浸泡時間約順延廿秒左右,即可倒出飲用。
沖泡紅玉紅茶前,應先以熱水溫熱茶壺與茶杯,再將茶葉置入茶壺內,茶葉量約為茶壺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左右。熱水溫度約攝氏九十至九十五度。第一泡約卅至四十秒就應倒入茶盅(茶海),以維持茶湯濃淡均勻,之後每次浸泡時間約順延廿秒左右,即可倒出飲用,每份茶葉約可沖泡三、四回。
黃巖淇表示,除了種茶、園藝外,最喜歡帶人到茶園、有蟲看蟲、沒蟲看茶,來場家庭與自然的對話。黃巖淇說:「不噴農藥,民眾放心、我們自己也放心。」
台灣農業的今日與未來-夏日訪調營
限於版面限制無法在本刊呈現完整的訪調營海報,參閱原圖煩請點此
有興趣報名的朋友也歡迎點此進入報名網頁
雲的故鄉新希望『武界部落蒂那有機農場』
◎施朝祥
『武界部落』一個部遺忘在雲間的世外桃園,位於濁水溪的上流,環山圍繞自成一個聚落,到那邊沒有任何的公共載具,只能沿著往武界部落的路走,向同樣是往武界的車子招手,看是否可以搭個順風車,若可,則需付一百元的車馬費。交通不便讓坐落在卓社大山和干卓萬山之間的武界部落,保有原始山林風光以及布農族最純真的部落生活,可稱謂「最近的深山部落」。
武界部落屬布農族卓社群的原住民部落,也是台灣布農族分布最北的一支。依布農族卓社群母語系的講法MABOQIV是指地下會冒水的地方,現今每年颱風季來臨時,因地理環境處於環山積壓的關係,低窪區冒出泉水而得名。日本人初到部落,訊其耆老「這裡如何稱呼?」耆老答於:BOQIV,日人日語答是「武界嗎?」耆老聞言發音類似即點頭說「是」,以後日人稱呼MABOQIV為武界部落,民國38年(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仍以日稱文名「武界」來定名。武界人則自稱為雲的故鄉,一年四季在那邊看的雲都很漂亮。
武界部落面積7.80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公頃,武界社區位於仁愛鄉的最南邊,東邊有卓社山及干卓萬山,西邊有大尖山與埔里鎮相連,係屬於小型農村社區,並有濁水溪與栗栖溪穿流而過,形成山高谷深的峽谷地形,動植物生態非常豐富完整,且清晨時常有山嵐及雲海湧現。
台電越域引水也引災難
武界部落其實是一個水資源相當豐富的地方,在部落長大的馬賴先生說:「小時候水很深有好幾丈,可以抓魚摸蝦。」可是現在看起來那像是一條快枯死的河流!向馬賴請教後,才知背後有個水資源被借走的辛酸事──日月潭的越域引水!
馬賴先生解說道:日月潭其實以前沒什麼水,但經過日本工程師勘察後發現那邊的高低落差很大,很適合發電使用,於是展開了越域引水的工程,但日本人和現在政府做事方法的不同,日本人當初也有想到水庫使用年限的問題,而曾經在這附近勘查適合的替代引水道,那時候經過多次的勘查和評估,選擇了可以幫助日月潭發電,又盡量能保留原來生態的工程;而台電新的引水道,則選了一條當初日本人覺得最不好的路線,從上游幾乎把水都抽給日月潭,於是下游的水幾乎都沒了。許多族人表示:以前河床因為有大量溪水,有很多岩石,還有裡面的魚蝦,是武界村民的共同記憶,而現在只剩下淤積的泥沙。
九二一震地重創
每逢颱風季節,當地常有落石、山崩,尤其921集集大地震,武界全村民在無水、無電、交通中斷的情況下,所有的飲食補給,只能靠個勇敢的族人徒步到埔里鎮上,花了一整天翻山越嶺來回補給全村的飲食跟飲水,那時餘震不斷,上面時常有落石崩落,下方則需徒步涉水過溪的險境,聽起來仍是令人驚心動魄。
埔里經武界是通往澳萬大的替代道路,921之後舊路不堪使用,近幾年新路通車後相當好走。
武界有大片的田地沿著濁水溪上游,俗稱清水溪的河流方便灌溉,因日月潭越域引水的關係,使流經部落的溪流原有數公尺深,現今幾乎都是泥沙河床,僅剩村民賴以維生的小溪流,整個部落人數約有一千多,但有約五分之二的人雖設籍於此,但不長住於部落內。
常年以來,武界部落的農產品,運輸成本較高,市場並無競爭力,僅僅在每年的風災期,可以補充市場的缺口,而得以彌補家用。
雖然是被遺忘的部落,但農藥卻沒有忘了污染它,部落的農民也是常年使用貫行農法,而出現了很多的後遺症,加帝纳有機農場的襟媽(布農語女長者的意思)就說:「她丈夫,因為以前種植噴農藥的作物,老了之後身體出現很多狀況,使得行動不太方便,被這種情形嚇到而開始思考有機種植,以有機農業目前在台灣的市場來看,雖然這樣做可能賺不到什麼錢,但是賺到健康。」在這黑心食品到處流竄的年代,聽到這話格外感同身受!
(▲自由雞的早餐~木瓜+有機癈菜葉! 圖:馬賴)
為守護土地 族人共組協會
為了守護土地,保護台灣重要的水源,馬賴和十幾個族人成立「帝納有機生活文化促進會」,推廣部落天然有機的作物,以種植高麗菜、白玉米、四季豆、青椒為主;而社區媽媽共同成立的「帝娜廚房」特色美食餐廳。
「帝納」在布農語中是「母親」及女性長輩的意思。「帝納有機農場」經由台灣世界展望會於2010年培力輔導,取得有機轉型期認証。有機農場的農民們,堅持採用健康有機的栽種方式,如同「帝納」般母親疼惜孩子的心情,親手呵護農作物安全成長,這是保護土地的用心、也是生活的手心溫度,更是部落生命記憶的全部。
使用有機農法,相信農作務的力量反而看到不一樣的生機,馬賴表示:「使用農藥、化學肥料的農作物,只要遇到下雨天,就擔心菜會爛掉,晴天後馬上去濆灑農藥,但常常還是無效,勞心費力卻無結果;如今使用自然農法,下雨天也不用想太多,天放晴後去察看,高麗菜除表皮有腐爛外,剝開外皮內心仍是亮麗好看,吃起來更為爽口。」
為了推廣有應用當地特產有機野菜,研發原鄉風味餐,「帝娜廚房」的員工每週仍到埔里去上課,學習應用當地野菜,包括錢幣草、金蓮花、魚腥草、車前草、昭和草、紫蘇、油點草等,有涼拌、熱炒、油炸、湯品等做法。讓前來部落的遊客體驗新鮮美味的部落美食。
http://cultivator.pixnet.net/blog/post/150041672
到武界部落可找『馬賴』(malai88.m0410@msa.hinet.net),或是網路報名http://www.ntu.org.tw/webs/index.php?account=admin&dt=pub&pubid=387
環境組織與移民議題的矛盾
施泰翔
美國環保組織賽拉俱樂部(Sierra Club)過去對移民權爭議的立場,好一點的時候是維持中立不介入,差一點的時候是差點被拉進反移民陣營。
賽拉俱樂部內部過去曾因移民問題發生嚴重對立,有一派勢力認為人口過多會增加環境負擔,因此他們希望透過決議以及引進反移民過氣政客進入決策機制的方式,促使組織採取"對內減少人口自然增長,對外抑制移民"的官方立場。但當時由於不少成員擔心這會讓組織蒙上種族歧視的污名,並且賽拉俱樂部的基層支持者政治理念親自由派,因此過去組織向反移民立場轉移的動作,都遭大量基層成員透過民主程序否決。
現今,賽拉俱樂部轉向公開採取支持移民法修法的立場,主導修法的共和黨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對此叫好,並表示,"這是我印象中第一次跟環保團體採取同調立場。"包括已表態支持的部份保守派政治人物、企業界、勞工、與宗教團體;賽拉俱樂部的加入也證明移民法修法的跨黨派,跨社會團體的支持聯盟越來越龐大。
轉而支持修法的賽拉俱樂部人士指出,許多污染開發案位址都選在貧困無證移民居住的地方,然而他們因為沒有合法移民地位,不敢為自己的權益而奮鬥。修移民法讓1100萬無證移民權取得合法地位,將迎來大量新進的綠色公民。另一方面,民調也顯示,全體美國選民相信氣候變遷是現在進行式的比例只有52%,拉丁裔選民持此立場者則高達77%,顯示以拉丁裔為主的移民環境保護意識相對高漲。
一方面,賽拉俱樂部視修法後取得合法居留權利的移民為"綠色公民",能在污染最前線加入運動的新血,顯示他們以帶有增加公民參與的觀點來看待移民修法,突顯該組織在此議題的看法,比其他單從權益主義觀點看待移民權的組織,更具進步性;然而,不論是轉向前的反移民環境觀,跟轉向後的立場,都還是忽視了造成大批移民的根源問題。
支持居住污染戰場的移民之法律與公民參與權益,培力他們處理抗爭;跟反對人口集中的開發現象,應該並不相悖離。如果我們相信過多的人口集中會造成環境負擔,那麼即使要放寬限制,讓人民能自由選擇居所;也不應該放任美國的發展榮景與周遭國家的居住環境差異持續。
如不少移民是因為家鄉農業遭美國大農企業摧毀,不得不冒生命維險跨過各種天然與人為的危險,來美國當廉價農場工,而這也是農場主支持移民法修法的原因;首先環境團體就應起而奮鬥,要求停止政府挪用稅金,對大農企業進行不公平補貼,支持農業在地自給自足的理念,讓移民母國的人士有機會重新復蘇自國的農業才是。
而既然仍有許多保守派人士如果認為移民的存在會增加社會福利負擔,有必要築高牆,發展高科技監控機制,雇大量人員看守;環保團體何不從中挑選對象說服,把這些經費拿來投資這些移民母國的在地綠色經濟,讓移民不必冒風險闖進美國也能有活路?
對環境運動人士而言,如果認為新增的移民可能會增加環境負擔,讓有限的資源調度更為緊張;不如把資源挪進改善中南美州移民大國的環境,並做政治游說要求政府減緩對這些國家的經貿壓榨,當做減緩未來環境成本的投資,會有益點。賽拉俱樂部不論是之前部份派系單純的呼籲於政策上緊縮移民,或現今的"將移民培養成綠色"公民,看來都沒有正視根本的問題。
http://cultivator.pixnet.net/blog/post/150072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