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和食物的親密關係──藥食同源─人‧耕‧食 共同體─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February 22,2017農場夢33 身體和食物的親密關係──藥食同源
文/施朝祥
看著種苗店門前,擺出一盤又一盤的菜苗,正宣告著種苗市場有大量的需求,冬天的來臨,葉菜類天敵減少,氣溫適宜,正逢二期稻收割後的短暫休耕期,多數的農民都會把握這段空檔,種些短期作物。
看著大量的菜苗,正也表示在可預期的未來,菜的供需將會失衡,市場價格將會大跌,那還要再種菜嗎?阿凱則帶回來另一則相關訊息:南部己有農民放棄收成了!
正巧惠雯姐有空檔到夢農場一遊,互相分享農事心得與未來規劃方向。
無疑地,惠雯姐的分享,打開了一道窗,一道在生活中實存,卻沒被我正視過的飲食文化,台灣民間飲食文化的瑰寶──食物特性與身體之間的關係。
「冬瓜性涼微寒味甘利小便,烹煮時要加點薑絲調和」自很小時,即常聽大人們說起,當時並不能理解此話之意,只當是口頭禪,沒有多加以理會。近年來,身體大不如前,代謝機能遠不如年少時,相對而言,對於食物的敏感度變得很敏鋭,往年一次可以喫好顆水梨,如今只要吃二大顆,腸胃就會不適,再多吃,很快就會拉出稀稀水水的東西。
「藥食同源」一直鑲在民間的生活中,從中藥系統、青草系統、食物特性的調理、冬令進補、作月子……等,但卻很少被真正重視,被有系統、有條理、有理論性的被詮釋與研究。
食物和身體之間的互動關係是很密切的,自後神農氏「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有系統地記載著各種食物特性,書中並不區分食物與藥物,其中把無毒對人類身體有益的列為上品,毒性較少或無毒且可當成藥的即為中品,有毒但可用於治病的則屬於下品。明朝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收集了二千一百多種食物與藥草,每一種均詳列其性質,效用及適應症的禁忌等。
民間雖然也傳承這些文化,並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如我爸在中暑時,就會要求鄰居到野地去採「雞屎藤」來熬煮退火。不僅僅是人類,許多動物如豬、狗等也有這項天賦,在生病時,會在野地中找尋各類治療的作物。「自然中,長養著可治療一切病的作物,只是我們不知道要如何使用了!」惠雯姐如是說。
當然在民間也有很多對食物的毫無根據的恐怖傳聞,列舉一則,有個七十歲的老太太說:「晚上不可以喫紅菜,因為血會被紅菜吸走!」
惠雯姐離開前留下了一方種植建議書:「以不用太多人力照顧,又可以具有養身效果的作物來考量,建議種植:苟杞全株可用、巴蔘又種人蔘菜、樹豆、紅刺蔥、香樁、(羽葉)福祿桐。」
身體和食物的互動具有非常高的個別差異性,在中國周朝的醫療人員包括四種,即食醫、疾醫(內科)、瘍醫(外科)、獸醫。其中食醫必需具備豐富的傳統營養保健知識,以及專業的醫學治病知識,才能勝任,御膳房的食譜,必需配合皇帝的體質,食慾,生理胃腸情況,搭配食物的種類與性味等,調製出精緻且富含均衡營養的餐飲。
這情境,只有在韓劇大長今才看得到。有沒有可能,每個人都作自己的食醫呢?
後記
開啟了一扇窗,也引來更多的迷惑,人為什麼要吃?要吃什麼?要如何吃才是最合宜的?在生活中身體和食物的對話,好像有又好像沒有……
若您有興趣收到人耕食共同體最新訊息,歡迎上人耕食臉書專頁。
如果您支持我們的刊物,我們感謝也歡迎您定期小額捐款
戶名:台灣新社會協進會
郵政劃撥帳號:22464246 (或者您可選擇郵局帳戶定期自動小額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