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農業探照燈(一) 資訊環境的不透明─人‧耕‧食 共同體─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February 22,2017設施農業探照燈(一) 資訊環境的不透明
設施農業探照燈(一)
資訊環境的不透明
公民記者 杜憶如
災後不說風涼話,卻要面對現實
蘇迪勒颱風重創了全台灣許多的農業設施(溫、網室),我們無視於已經興建完成的設施,而在災後無關痛癢地說蓋溫室本來就會賠錢之類那些風涼話,但是,為了展望未來,我們對於設施農業還是必須有所反省的。
生產者賺得開心?
上網搜尋設施農業,我們可以在主計處的網站看到以下的定義:「設施栽培農業」是指利用隧道棚、水平棚架、網室、溫室及菇舍等設施,提供遮蔭、防止雨水沖刷及昆蟲的侵入危害,改善作物之生長條件(如日照、溫度、水分、空氣、土壤介質等)及生產管理方式,以較佳之生長環境,達經濟生產目的之栽培方式。
以上這段,說得白話一點就是:農民可以種得更省力、農民可以賺更多錢。
在這樣粗糙的推廣語言裡面,設施興建前、設施興建後,推廣者和業者有很多話沒說出來。
設施推廣者和設施業者沒說出來的那些話
首先,溫室興建前,一般農民首先要有承受長期背負巨額貸款的壓力準備。因為隨隨便便一個溫室就要耗資百萬、甚至幾百萬,設施的推廣者與業者努力宣傳,加上地方政府些微的補助款,讓農民誤以為這是「值得」的投資,可是過往的經驗證明,要回收這些所謂的投資,不知道要花上幾年的時間?甚至,也許永遠也回不了本?!
其次,溫室興建後,農民仍然受到風災水災的威脅,幾次颱風也證明了,老舊的設施逃不掉風災摧殘的命運,新建的設施也無法全身而退!
最後,溫室農民即使夠幸運能躲過風災、蟲害,還是與非設施農民一樣,必須面對嚴峻的銷售挑戰。我們常說「東西夠好,就不怕沒人買」,這其實是荒唐的論調,許多農民用心經營,做了最好的田間管理,把自己的農產品照顧得又大、又美、又香甜,可是最後的下場卻是賤賣給販仔,或者是根本賣不掉,由於無法再負擔採收工錢而直接進行田間耕鋤的也大有人在。不是東西好就一定有人知道、有人買,缺乏銷售管道,使得擔負債務的設施農民比誰壓力都大!
每次風災過後所造成的溫室災損,讓農民哀歌越奏越響,政府不能在每次災後只會統計災損面積,更應該將溫室所會面臨的各種問題及資訊進行嚴謹地認真研究,並且如實揭露,使農民在未來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有更多的自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