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人權之路-綠島青年體驗營─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1,2014《推廣》2011[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大學暨社會組:于孟涵/子夜列車猶未停
2011第二屆-得獎作品大專暨社會組[入選作品]
子夜列車猶未停--《行走的樹-向傷痕告別》閱讀心得
作者: 于孟涵
在星光搖曳的深夜,一列看不到盡頭的列車快速地在夜幕下行駛,列車轟隆轟隆開過,鐵道兩旁的香蕉樹,寬大的葉隨之搖曳,列車所經之處,每個人都睡了,睡得太熟以致於不知列車經過,唯一醒著的人,是個瘋子。
國家不記得的事
《行走的樹》是記憶與遺忘之書,也是背叛與原諒之書。季季19歲與年長她17歲的名記者楊蔚結婚,結婚時她們相識不到半年;婚後季季逐漸發現她自以為認識的丈夫,其實是一場場連主角楊蔚本人都混淆的演出:在人前,楊蔚是當過政治犯的老左派,文筆一流的作家、眼光獨到的記者,受人敬重;在人後,楊蔚每晚都嘶吼著在夢靨中驚醒,青年時是共產黨的間諜,中年成為告密者,他是賭徒、惡棍,在楊蔚與季季的婚姻末期,他為了要錢賭博而恫嚇家暴,形容猬瑣。楊蔚的夢靨遂從夜晚擴散至白晝,將季季也網羅進去,網進這重重謊言的夢靨裡。
《活動記錄》2013年人權之路.嘉義青年體驗營-心得(選)
...(未完)
《更多學員心得》
《活動記錄》2013-06-06《跨越時空的青年對話》-少年書呆子牢獄之歌
感謝所有參與的朋友,讓活動圓滿順利的完成。
更感謝蔡焜霖前輩分享一生的經驗,讓年輕受益良多。
時間:2013年6月6日(星期四) 19:00
地點:蔡瑞月文化基金會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48巷10號
(國賓飯店對面,台新銀行巷子內)
主講: 蔡焜霖先生
1950的青年,2013的青年,超越時空的接觸。
回憶白色恐怖時期的經歷,說不盡的感傷與悲憤,一九五○年,他剛從台中一中畢業,不到二十歲竟以「參加叛亂組織,並曾為叛徒散發傳單」的罪名被判刑十年。
少年時代因為喜歡看書,加入老師推薦的讀書會,卻因此遭到拘禁的蔡焜霖,翻閱枉死的獄友資料,至今仍覺得不能接受。「他們臨死前都面帶笑容,好像解脫一樣,他們都和我一樣只是熱血青年。」
前往報名網址>>
報名E-Mail:house@dance.org.tw
報名確認專線:02-2523-7547
主辦單位:蔡瑞月基金會
合辦單位:陳文成基金會
《活動通知》2013綠島人權之路青年體驗營開始報名
***更多資訊 >>***
***前往報名 >>***
《活動推廣》2013「人權影片」巡迴放映申請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長期推動普及人權文化教育之工作。
2008年12月7日,陳文成基金會在台大文學院演講廳舉辦「我以青春為你護航」--《火線任務》與《我的人權之旅》首映活動,其後陸續安排近40場的放映。很多朋友告訴我們「應該讓更多人看到這些影片,尤其是較少有機會接觸,了解這些事情的人!」
為讓活動更多元,更具吸引力,2012年起新增放映影片,除《火線任務》和《我的人權之旅》外,還有《白色見證》、《青春祭》、《長夜將盡》、《好國好民》共六部佳片。
影片放映後可安排相關人員講談。
申請單位(或申請人)只要安排好時間和場地,由基金會(免費)提供影片放映。
歡迎大家來申請,把人權的種子,散播在台灣的每個角落。
線上申請網址: >> 線上申請
歡迎捐款支持/可使用信用卡捐款
捐款方式
1. 信用卡( 信用卡捐款單下載)
2. ATM匯款
3. 郵政劃撥:14267676,戶名: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4. 匯款銀行:彰化銀行大安分行,帳號: 5130-51-216401-00,戶名: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我們將善用捐款,做最大的發揮。
電話:02-23633703
傳真:02-23661468
Email: cwcmf1950@gmail.com
《推廣》2011[閱讀台灣探索自己]中學組: 尤尊毅/麻醉止痛與復健
尤尊毅/麻醉止痛與復健(入選作品) 《海神家族》閱讀心得
2011第二屆-得獎作品中學組[入選作品]
麻醉止痛與復健--《殺戮的艱難》閱讀心得
作者: 尤尊毅,建國中學同學。
無數聲槍響──一發發廉價,據說不超過五元的子彈彈跳,彈殼落地──就這樣,一個人,就默然地死去。可是,在默然死去之前,可能,是無數的哭聲,在眾多夜裡,一直徘徊在人的夢中久久不散。我們或許在心中的某處排斥著死刑,因為它不該隨意葬送人的一生,卻又同情每個家破人亡的家庭,總覺得殺人犯死死去好了,很矛盾,很矛盾……漸漸地,意見開始分成兩派,你說:「求其生而不得」;他說:「沒有人可以決定人的生死」,於是沸沸揚揚的,不禁令人思考起,這世界,除了一死還有沒有方法去制裁「罪該致死者」?
一、死刑是一種誘惑?
死刑是一種誘惑。
有正義感的人,多少都曾經把死刑當作是一種實現正義的方法……
【張娟芬—殺戮的艱難】
最早最早的巴比倫,有著最早的律法──漢摩拉比法典,其中就記錄了所謂「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觀念。
多少年以來,我們依舊這麼認為著。不是嗎?我們或許是害怕人生遭受再次的威脅,或者是他的罪讓我們不覺得他是人了?更或者,我們只是要報復,報復他給人帶來的傷痛?
《完整閱讀》
《索取第2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得獎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