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木馬生活藝文報
報主:木馬文化
創刊日期:2005-04-25
發報頻率:每週三出刊
訂閱人數:2,920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木馬生活藝文報報
木馬生活藝文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木馬生活藝文報
發報時間: 2009-07-02 05:00:00 / 報主:木馬文化
[公益聯播]官網首頁
本期目錄
主筆文章:每ㄧ滴眼淚都是對某個人的思念
木馬新書:互換的人生
活動訊息:串聯宿主貼紙
主筆文章:每ㄧ滴眼淚都是對某個人的思念

每ㄧ滴眼淚都是對某個人的思念                                            陳希林

 

    這個星期,《互換的人生》這本書剛印出來,於是我拿了一本帶去給我媽媽看。「這本書是講什麼呀?」她問。「就是個可憐的故事囉,」我說。

    三個小時後,她左手捧著《互換的人生》,右手邊一堆衛生紙揉成一團,整個鼻子都哭紅了。她告訴我:「你實在不會看書。這本書根本不可憐:它好感人,好感人。」

    《互換的人生》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兩個家庭的孩子在同一場車禍中一死一傷,但後來竟然身份弄錯了。我母親應該是從這本書裡面,聯想起自己的人生經驗,才會哭得淅瀝嘩啦。

我母親十五歲那年,她的姊姊突然去世。「全家亂成一團,」她回憶:「我們那時不像書裡面的人那樣,有一個完整的支持系統,像教會之類的,在背後撐住。」

    她記得當時自己經歷過的迷惑、哀痛、憤怒和孤單。她恨她的父親不在家,她恨她的父母早先沒有更體諒這個姊姊,她恨自己不能做點什麼事來挽回、改變這個命運。簡單講,當時幼年的她,覺得無依無靠。

    和書中人物不一樣的是,她當時只能怨,只有恨。但書中的人物有信仰,他們就像《聖經》裡面記載的好人約伯一樣,遭遇到難以忍受的患難。在這一切痛苦中,書中的人物守住了自己的信心,他們堅信上帝是美善的神,祂不作弄人,這一切事情都有祂的旨意和保守。

    我母親後來又遇到我外婆患了淋巴腺癌住院。整個過程中,也有點像《互換的人生》裡面寫的,進、出醫院的不便,以及四處奔波的辛勞。我媽媽又把她當時的感覺拿出來和書中相比:「人哪,真的要經歷過一些事情,才學會體貼別人。你看裡面寫的,那麼多陌生人主動跑來幫忙,就算只是送一頓飯、送一點水,都能減輕家屬的負擔。」

    那天晚上,換我拿起《互換的人生》,好好從頭到尾仔細看一遍。除了我媽媽看到的「哭點」之外,特別讓我注意到的,是書中「父親」的這個角色。

    書中的兩位父親在處理突如其來的打擊時,經常是一面流著眼淚,一面強打起精神。這兩位父親的真情流露,會給讀者非常真切的感受。這也就是這本書真實、感人的地方吧,我想。他們身為父親,遭逢女兒去世或受傷住院的情形,同樣感到軟弱與痛苦。但同時他們又背負著無形的社會責任,必須要把這個家撐起來,安慰、指引、扶助其他的家人。他們不能垮下去,不能哭倒在女兒床前,不能乾嚎到無聲。否則,他們其他的家人又該怎麼辦呢?

    書中其他的男性,也用同樣的真情在關懷這兩位當事的父親。書中有一段提到,有個男牧師跑去替其中一位父親禱告,禱告的內容不是我們想像的「上帝愛他」之類這種話,而是求上帝讓這個父親在此時扮演好一個父親支柱的角色。我想,這是男性之間才能理解的處境吧。這種的禱告,無疑是給一個男性最好的鼓勵。

    有個故事說,我們每個人活在世上流下的眼淚,都被上帝用一個小瓶子裝起來,因為祂顧念人的處境和遭遇。《互換的人生》講述的雖然是一段用眼淚構成的人生過程,讀完之後,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感覺到,我們的生命是有人在看顧的,每顆晶瑩剔透的眼淚,都是有人在紀念的。

   

 

木馬新書:互換的人生

 

 

兩個家庭,一位倖存者,唯一不動搖的希望。一場重大車禍意外讓兩個家庭經歷女兒的生死交錯,在經歷逝者的哀痛和倖存的喜悅,卻發現了更大的誤會,兩個女孩的身分被誤認,兩個家庭又該如何面對這命運的安排……

 互換的人生Mistaken Identity
范.萊恩等(Don Van Ryn et al.)著  林麗冠

木馬文化 出版 定價:280  2009.7.1出版


得獎
/推薦 

李家同教授

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黑幼龍 

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區牧長周巽光牧師


作者簡介
本書由這個真實故事中的兩家人共同撰寫。由於情節實在太過於離奇,去年在美國出版後,立刻躍升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媒體也競相報導。這本書的情節曲折迴盪,故事流暢感人,並且納入了當事人家庭的第一手觀點、心情與回憶,極具臨場感。

但真正令人感動的是,這兩個家庭所展現出來的勇氣與毅力,以及身邊親朋好友,甚至是陌生人所提供的溫暖、支持與協助,讓讀者看見,一場「悲劇」轉化為關懷的力量。在這個有點懸疑,令人無法置信的故事中,更深刻闡述了「面對親人死亡」的課題。兩家人依舊維持著聯繫,彼此都因為這樣的傷痛而更堅強,更珍惜眼前的人生。


 
內容簡介

我真的想要她回來!

我想要她馬上回到我們身邊,那樣算自私嗎?

我想每個失去孩子的父母都會有同感。

 

2006年一個深夜,一輛載著學生與學校職員的廂型車在高速公路上遭到大卡車迎面撞擊,在緊急救護的慌亂中,兩位年輕女孩的身份弄錯了,而到院時一位宣告死亡,一位重傷昏迷。

死亡的那位,三天後即被安葬入土,哀傷的家屬以為被埋葬的就是自己最鐘愛的小女兒惠特妮。重傷的那位,在加護病房陷入重度昏迷,一旁照料的家人以為那就是自己最呵護的小女兒蘿拉。

沒想到五週後,被認為是蘿拉的女孩漸漸恢復神智,竟然用顫抖的手寫下自己的名字:「惠—特—妮」!還告訴醫護人員說,來探望她的家人是「錯誤的爸媽」,家屬感覺狀況有異,經牙齒比對後才發現屍體被認錯了。

兩個家庭本來以為哀傷已經過去,正想要重新整理情緒,面對未來更艱困的適應與新人生,沒想到再度遭逢這樣令人錯愕的二度打擊。蘿拉的家人要如何承受原來真正的蘿拉已經死了的事實呢?而原本哀痛欲絕的惠特妮家人,又要怎樣面對惠特妮其實幸運生還的喜悅呢?

這是一個最奇特的人生故事,兩個家庭,只有一個生還者,卻在這個錯認身份的過程中,同時展現出罕見的勇氣、包容、諒解,使得後來的重生故事,更顯得寶貴。


推薦序
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區牧長
/周巽光 牧師

 

生命中總有許多我們想要跳過的時刻,特別是那些對我們來說痛苦、殘酷、不想承認的壞事臨到時。本書中所提到的兩個家庭—席瑞克家與范.萊恩家,無疑的,都經歷了兩次的創痛。當席瑞克家好不容易接受惠特妮死亡的消息,全家人一同扶持走出陰霾後,卻接到意外通知—「惠特妮才是此次車禍中真正的生還者」。而范.萊恩家在蘿拉從昏迷到復健的五個星期中,更是經歷許多高低起伏的心境。當一切漸漸好轉時,卻開始發現耗盡心力照顧、陪伴的可能不是家中的小女兒。換言之,真正的蘿拉可能早已喪生…… 透過書中的描述,不難感受到神豐富無比的愛,藉由這個不幸的事件觸及所有關注此事的人。范.萊恩家所成立的部落格原本只是想紀錄蘿拉康復的情形,讓親朋好友可以為此代禱,卻沒想到在部落格成立的前兩週,登入的訪客遍及美加各地以及中國、菲律賓、哥倫比亞、德國、澳洲、日本和非洲,一天就有一千五百名網友登入。世界各地的人們透過實際的行動表達對這家庭的支持與關切。 當車禍發生後,席瑞克與范.萊恩兩家紛紛被來自各地的愛與幫助感動。就像席瑞克家在書中所說「他們也很難接受這種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覺得像是在兩極之間被拉來拉去,一端是對所有人的關愛感到感激,另一端則是對惠特妮的死感到悲痛。」在極艱難的時刻,上帝的手透過人們傾倒愛與安慰。也將眾人認為的噩耗在短時間內就轉為觸動人們生命的祝福。席瑞克與范.萊恩兩家也因著對上帝堅定的信仰,倚靠神的大能走出悲傷。也由於兩家一前一後相同的遭遇,使得他們更知道如何陪伴彼此,一同度過傷痛難捱的時刻。  這是真實發生的事件,相信透過這本書的紀錄會深深安慰許多憂傷的心,也讓我們看見實質關懷的力量。「耶和華的膀臂並非縮短,不能拯救,耳朵並非發沉,不能聽見。」(賽591)在痛苦艱難中,上帝的手不曾離開。

 

活動訊息:串聯宿主貼紙
前100名串聯宿主貼紙  就送暮光之城書籤+宿主筆記本
活動網址
http://suwen0601.pixnet.net/blog/post/28249494#comments
推薦訂閱
[台灣農業] 康芮颱風引發超大豪雨,高雄場籲請農友進行災後作物復育工作@【台灣農業電子報】
【女書電子報264期】女紅坊正式開課,實踐女性綠生活與自我照顧的身體經驗!9∕21前報名享有早鳥推廣價~@【女書電子報】
轉寄『每ㄧ滴眼淚都是對某個人的思念』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