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該掀開環境影響評估的遮羞布─自從六輕來了─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November 08,2024早該掀開環境影響評估的遮羞布
早該掀開環境影響評估的遮羞布
(林佳龍對媒體自爆,台積電的砍樹擴廠案之所以能通過環評,是他積極介入的『成果』。圖片來源:台灣護樹團體聯盟)
暨台中市林佳龍市長在媒體前自爆他如何穿針引線,致使台積電一案得以通過環境影響評估的臨門一腳後(相關新聞);南投縣長林明溱今再度於媒體前自爆,當年位於集水區的集集攔河堰,如何在他「協助」之下,突破集水區重重環評限制(供水六輕投縣議員要求爭取回饋金)。
且不論台積電一案是否真會造成台中市空污加劇,致使台中市人乃至中台灣,壽損增加。集集攔河堰截奪水資源,早已造成濁水溪沿岸,至少超過三個縣市,地層下陷、高鐵岌岌可危,地下水嚴重匱乏,致使台灣環境與全民荷包付出慘痛代價,已是不爭的事實。可見,當初的環評設計與堅持,當然有其必要性。
兩位分屬藍綠陣營的縣市首長為何勇於,也敢於在媒體面前,揭露自己「不環保」的「黑歷史」?其原因推測如下:
一、自認民眾不在意環保,不影響選票,甚至有利選情?
二、自認環境影響評估「可操作」一事,係屬「天下縣市首長都會犯的錯」,也是一個眾所皆知的公開秘密?
若是前者,顯見台灣公民社會監督力量仍有待諸君共同努力。否則這種秀政治下線的事,恐怕會接連不斷的發生。
若是後者,更是全民應該關注的,一個好好的<環評法>,不管從理性與感性層面,都應該做好為台灣環境把關的工作。為何審到最後,本該如皇后貞操的環評會,竟猶如慰安婦一般,人人可欺?
除了應該深入檢討<環評法>中是否有太多不合理的設計,導致可有人在此穿針引線,更重要的是,現有<環評法>對當地居民的健康風險評估乃至於資訊透明公開、居民監督等部分,都付之闕如。
世界銀行(WB)東亞與太平洋地區中國局業務主任保羅‧普羅西曾就美國經驗,談及如何真正做好環境治理:「我曾經從美國上世紀70年代推出的《清潔空氣法案》中學到重要一課,那就是治理污染關鍵的措施之一是開放透明,要讓公眾可以充分舉報環境問題。公眾是政府在治理污染過程中的最大同盟,我們需要讓公眾更多的參與到環境政策的制定以及執行過程中,充分調動社會力量。」
可見,盡早揭開環境影響評估的遮羞布,引進公開、透明、民眾監督的力量,才能避免類似事件再度發生。
環境資訊轉載
環境資訊轉載
G7: End of fossil fuel era?(BBC)
七大工業國(G7) 決定禁燒石化燃料:所有部門(電業工業交通業)。救地球護空氣,19世紀開大量使用的煤、20世紀開始大量使用的油氣都將在21世紀結束前不再使用。(譯註:詹長權老師)
G7警告俄勿侵烏誓對抗氣候變遷(中央社)
鑑於聯合國氣候高峰會將於年底在巴黎舉行,與會領袖也強調,必須「大幅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並且「在本世紀結束時達成全球經濟去碳化」。
法國總統歐蘭德(Francois Hollande)即將在年底主持聯合國氣候高峰會, 他正尋求七大工業國集團做出具企圖心承諾,在2050年前結束七大工業國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環保署長魏國彥今年4月28日公開聲稱「PM2.5是中性名詞」;馬政府官員沒有知識也要有常識!WHO認定PM2.5是第一級致癌物,醫學證據非常明確;環保署長理應以捍衞環境正義為己任,站在第一缐為民喉舌,甚至為了環保和經濟部吵架都在所不惜;在美國,環保署官員為了保護環境,和其他政府單位爭論,甚至吿上法院是正常的事,政府各部門本就應各司其職並勇於任事;現在台灣環保署長以洗腦民眾為己任,置民眾死生於度外;有這種「經濟部環境污染署」署長,民眾還能期待什麼環境保護和空污防治!
憂溫室效應李遠哲:常抱地球儀擔心(中央社)
李遠哲說,碳排放污染對環境的傷害,往往要數十年才能復原,如今人類排放的速度遠超過地球復原的極限好幾倍。
他指出,大陸經濟崛起,減碳成效不如預期,成為全球一大污染源,恐怕會加速攝氏2度的失守;大陸空氣污染嚴重,台灣也好不到那裡去,難怪台灣肺癌患者愈來愈多。
606反空汙全台大遊行全記錄(公庫)
雲林議會通過《禁燒生煤與石油焦自治條例》李進勇:鐵定實施無畏打壓(中時)
敵人張嘉郡伸援手 同志蘇治芬下重手(新新聞)
反PM2.5!雲林海線立委「空氣戰」蘇治芬ⅤS.張嘉郡(今日代誌)
生煤許可到期台塑:補件申請(聯合)
雲林堅持禁燃生媒台塑化:續協商(中央社)
反空汙大遊行促六輕停燒生煤(聯合)
全台串連反空污成效待觀察(苦勞網)
以實際行動支持空污防治,彰化縣長魏明谷魏與鄉親站在一起(大成報)
環署:下半年各地將訂總量管制(聯合)
醫師:PM2.5恐成肺癌元兇(星島日報)
9工廠週遭土壤或地下水遭污染含氯致癌溶劑毒害4.5公頃(自由)
錄音述評:寶坻區如何煉成空氣質量「雙第一」(天津人民廣播電台)
神華實現煤炭發電超低排放中國邁進煤電超低排放時代(光明日報)
報告指中國減排取得進展(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