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作伙使用,所以一起整修─自從六輕來了─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November 08,2024因為作伙使用,所以一起整修
#龍潭村
因為作伙使用,所以一起整修
圖/文 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隨著龍潭村工作室後院的識字班和運動課程越來越熱鬧,不久前,這個空間也因為村民們的協力整修而開始有了新的樣貌。
早在今年五月疫情升溫之前,我們就開始打掃工作室後院閒置的廢棄禽舍來作為龍潭村長者識字班的新場地,因而吸引了一部份村民開始走近工作室、針對後院空間的整理運用提供建議,我們也因此開始和村民們展開了空間修繕的長期討論。而在討論到「海線農村冬天風超大,長輩們來這裡活動可能會太冷」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時,信義路的黃琮仁大哥特別將自己剛汰舊換新、曬花生時用來覆蓋防雨的塑膠布送給我們當布簾,還主動表示「看哪一天要來安裝,提前跟我講,我來跟你們一起弄」。
後來,雖然因為疫情進入三級警戒期而讓工作室後院的課程活動暫停了幾個月,不過在這段期間,仍然有許多村民或因好奇、或受邀請而走進工作室後院,並且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整修建議。當疫情開始趨緩,大家開始恢復聚集活動時,「如何整理修繕這個作伙活動的空間」再次成為大家共同討論的話題,隨著大家的意見交流,初步的修繕方案逐漸成形明朗——先用塑膠布將後院周圍圍起來以降低冬季強風的影響,再將屋頂的破洞補好以減少雨天漏水和枯枝落葉掉落。幾位村民也和我們約好了在10月29日這天一起動手施作。
10月29日的運動課程結束後,黃琮仁大哥帶著工具來到工作室後院,蔡商志大哥則從後院牆角邊取出他事先從自家後院砍下的幾支竹竿,最愛參加後院課程活動的三叔公黃烏藤也從機車上取出自己準備好的鉗子鋸子等工具,和我們一起開始動工。
「後院周邊圍上塑膠布擋風」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做起來卻有不少「眉角」,例如怎樣快速準確地丈量出適當的尺寸、如何將塑膠布綁在竹竿再固定到柱子上、如何讓塑膠布簾在需要通風時能方便地收起、……等等。幸好,對農村出身的商志大哥、琮仁大哥和三叔公來說,由於有「曬花生、蓋花生」的豐富經驗,所以「駕馭」這尺寸龐大的塑膠布對他們來說一點都不難。
於是,在大家合力施工下,很快就將塑膠布簾架設完成,同時,後院周邊的枯枝落葉、過去蓋在落葉下容易讓人絆倒的石頭樹根也一一被我們協力移除。隨後,琮仁大哥又帶頭爬上屋頂,用塑膠浪板將屋頂上的破洞補好,整個後院空間頓時展現出全新的樣貌。
看見眼前的空間變化,三叔公顯得特別開心,除了因為平常和大家聚會活動的空間變得更舒適外,更是因為高齡88歲的他仍然能和青壯年人一起完成工作而帶給他難得的成就感。
完工後,三叔公帶著滿意的微笑四處巡視這個空間的各個角落,這時,他突然提議「我想起我的田邊有一支水泥柱,我現在已經用不到了,不如送給你們,以後如果有柱子需要維修或汰換,就可以拿來當材料」,於是,琮仁大哥回家換了另一輛裝了拖車的摩托車,協助我們將三叔公「捐贈」的水泥柱搬到後院作為修繕備用材料。
由於龍潭村民因來到工作室後院空間參與活動而變得更親近、緊密,也連帶讓原本不曾來參加活動的村民願意關注、提供建議、出力共同修繕,甚至讓原本無處可去的「廢棄物」找到了繼續被使用的舞台。這正是因為人與人關係開始逐漸凝聚而展現出來的變革。
值得借鑑的是,過去許多社區推動社區營造的經驗中,雖同樣以整修營造公共空間為目標,但卻由於社區居民參與不足——社區居民尚無共同使用該公共空間之經驗習慣、並未共同發想如何整修營造、經聚集民主討論形成共識,絕大多數居民皆未實質參與空間修繕營造之決策和施作,以致於造出無數蚊子館或乏人使用的設施。顯然,公共空間整修營造的規劃與執行,仍然應該回歸人與人關係的變革,以「由居民凝聚而整修營造、因整修營造而凝聚居民」作為首要目的以及檢視成果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