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農業交工(放伴),是突破台灣三農危機之關鍵跨步(一)─自從六輕來了─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November 08,2024重建農業交工(放伴),是突破台灣三農危機之關鍵跨步(一)
#農業交工
#放伴文化
重建農業交工(放伴),是突破台灣三農危機之關鍵跨步(一)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前言
烏俄戰爭不只帶給我們對國際正義觀的震撼,也由於烏克蘭是全球第四大玉米出口國,烏俄兩國的小麥出口總量更超過全球四分之一,所以更為我們這些烽火之外的國家帶來最重要的警示:糧食安全絕對是國家安全的重中之重!正當我們苦於物價飆漲的此刻,要知道根源正在於我們過度仰賴進口農產品,所以應該把注意力擺在「如何提升糧食自給率?」,然而,想提升糧食自給率,就不得不面對眼前農村凋敝、農業衰微、農民貧苦之現實,也唯有變革農民目前原子化生產、原子化銷售的狀態,方能振興農業並發展農村,因此,本電子報此次所書撰的系列文,即是想提出如何可能透過「交工」(或言「放伴」),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原子化小農的產銷困境,交工固然不是萬靈丹,但也不失為過渡到農業生產合作社之前的階段性解方。
以交工代替僱工/移工
最近正值本土蒜頭的採收期,作為消費者,你可能比較在意今年的蒜頭零售價會不會像前兩年那麼高不可攀,而作為一個生產者,他們當然也非常在意盤商的採購價格,畢竟那是辛勤忙碌了六、七個月之後的第一筆收入,但這偌大的蒜田能否順利採收完成,「缺工」才是他們眼下最大的困境,在資本主義的邏輯裡面,勞動力是完全商品化的,也就是說,只要你肯花錢,想買到採收工的勞動力就不成問題,那麼「缺工」問題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原子化小農由於各自耕作經營,因此在決定作物、選擇農法、安排田間勞動內容與作息等各方面,必然處於各自為政之狀態,也勢必將自身的勞動時間優先投入於自己耕作的農地,也因此,隨著農村人口外流與高齡化,當越來越多小農雖仍維持務農,但身體卻逐漸無法負荷田間勞動,勢必產生需要依靠僱工,以代為從事田間農務的龐大勞動需求,亦即購買他人之勞動力以滿足自身之需求,像現在需要依靠大量人力採收蒜頭的時期,也就必然面臨「在地勞動力短缺而雇不到人」之矛盾,所以「引進農業移工來解決缺工問題」,實則已是農村常態。
然則,不管是在地僱工或是引進農業移工,由今年蒜頭採收缺工的困窘觀之,顯見「出錢也未必辦得了事」。過往,總是會有類似農工工頭的角色進入農村,他們平日會從其他農村地區調派人力,週末則從移工聚集的工廠之縣市,把休假的移工一車一車載過來,恰巧去年花生生產期失利,轉種蒜頭的農民大增,這才於採收期暴露了缺工的事態嚴重。
即使農業缺工狀況沒這麼嚴重,我們還是完全可以設想,光是要依靠農工工頭這樣載外地人來回採收或協助其他農務,如此輾轉周折所需耗費的時間、金錢與溝通成本之驚人,因此,與其向外仰求,不如組織在地農民建立穩定相互交工之團隊,除可確保農民在面臨人力需求時,能夠立即找到穩定的人力來源,初步打破「各自安排勞動時間與內容→有錢也僱不到工」之困境,同時也能按照不同的田間勞動項目逐一民主討論,共同決定交工規則以避免糾紛,亦能據此安排時間與人力,初步變革原子化小農各自耕種、各自設法的困境。除了上述優勢,鄰里間彼此的信任基礎、田間勞動默契的培養、熟練勞動力所能產生的極高效率、共同勞動時的不覺孤苦,亦皆是我們提倡以交工替代僱工、移工的立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