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臨床研究:益生菌有效輔助COVID-19治療─快樂好元氣 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anuary 08,2025義大利臨床研究:益生菌有效輔助COVID-19治療
義大利臨床研究:益生菌有效輔助COVID-19治療
文/呂秉原營養師
因其提升免疫之效,自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益生菌常被提及。義大利一所大學醫院新近發表的臨床研究論文終於證實,接受常規醫療的COVID-19病人若額外補充益生菌,七天內就能緩解症狀,後續也能降低併發重症而必須送進加護病房的機率。
這個臨床研究的個案,是今年三月九日至四月四日間,羅馬Sapienza大學收治的70名COVID-19病人,其中42人接受醫師以 hydroxychloroquine、抗生素、以及tocilizumab等藥物予以常規治療,另外28人則在相同的常規治療之外,每天補充一家瑞士公司提供的粉末狀益生菌營養品SivoMixx;它的益生菌含量是每包8000億單位 (CFU),病人每天吃3包。
研究結果顯示,補充益生菌的28名COVID-19病人中,約九成其實在治療期的第三天就已經病況好轉;到了第七天的時候,「益生菌」組病人症狀緩解的比例已達到100%,而對照組的比例還低於50%。
統計分析則發現,「益生菌」組病人發生呼吸衰竭的比例,比對照組低了八倍。而正因如此,轉入加護病房的比例和死亡率,都是對照組比「益生菌」組高出許多。
根據營養業界的專業媒體報導,參與上述臨床研究的感染科醫師 Giancarlo Ceccarelli說,就他們的初步結果來看,補充益生菌確實降低了COVID-19病人轉入加護病房的比例,提高了存活率。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義大利的臨床研究使用了非常大量的益生菌──每天補充2兆4000億單位 (CFU)。通常用於一般保健時,益生菌用量很少高過每天1500億單位 (CFU);一個2017年發表的臨床研究甚至證明,在152位感染了鼻病毒 (rhinovirus) 的受試者中,連續28天補充益生菌20億單位 (CFU)的人,身體就能呈現出比較好的免疫反應,鼻黏膜中病毒量也比較少。
權威科學期刋《Science》2017年刊出一篇動物實驗論文,則證明實驗鼠在腸內保有好菌的情況下,可以把腸道裡的「植物類黃酮」(plant flavonoids) 轉化成一種叫做DAT的物質,然後DAT被身體吸收,就可以活化免疫系統的「抗病毒」反應,降低流感的發病率。
雖然這篇《Science》的研究報告只是動物實驗的結果,但研究人員認為還是足以推論「增加腸道好菌,而且多攝取富含植物類黃酮的食物」,應該是值得採行的「免疫提升計畫」。
富含植物類黃酮的食物包括:
蔬菜、莓果(例如:藍莓、草莓)、茶、巧克力
如何增加腸道好菌?
多吃起司、優格、日本味噌、韓國泡菜、德國酸白菜 (sauerkraut),以及補充益生菌營養品
其他醫學研究其實已顯示,腸道裡的新陳代謝產生物,不僅在腸道產生免疫保護力,同時也透過淋巴循環或血液循環,把這些免疫保護物質分享給其他器官;上述義大利研究人員就在論文中提到,膳食纖維經腸道好菌的發酵作用之後,會產出「短鏈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然後「短鏈脂肪酸」會在肺臟降低發炎和過敏反應。這讓上述「益生菌加蔬菜」的「免疫提升計畫」更增可信度,因為蔬菜正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
所以呢,大家不妨為自己準備一份「生菜加莓果」的蔬果沙拉,而「優格」就是做為沙拉沾醬的最佳搭配囉!
(如果對上述論文的原文內容有興趣,可以在呂秉原營養師的英文部落格中找到論文的網頁連結:http://pingyuanlu.blogspot.com/2020/07/nutrition-clinical-study-probiotics.html )
有肺癌家族病史者宜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有肺癌家族病史者宜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為提高肺癌存活率,醫界專家呼籲,有肺癌家族病史的人最好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表示,肺癌若在1公分以內,用手術切除的治癒率為95%。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可偵測到小於0.3公分的肺部病灶,是臨床證實最有效的早期肺癌檢查工具。
台大前校長楊泮池醫師則指出,肺癌最大的問題在早期幾乎無症狀,故預防跟早期診斷是對應肺癌的最好方法。台灣近年來不吸菸的肺癌患者已經比吸菸者多,雖廚房油煙等慢性暴露都可能增加罹癌風險,但一項重要的危險因子是遺傳,有家族病史的民眾應積極檢查。
上述兩位專家,是在台灣癌症基金會響應國際間「2025年肺癌存活率倍增」願景的一項活動中,做出上述呼籲。該活動邀請前副總統陳建仁、中研院院士吳成文和彭汪嘉康、台大前校長楊泮池、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高尚志等醫界與公衛界專家,共同成立「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台」,凝聚三大共識如下:
一、避免致癌因子接觸及落實生活與飲食的預防
二、建立早期篩檢早期發現的黃金準則
三、結合精準治療提升創新藥物之可近性,接軌國際肺癌治療指引。
針對肺癌存活率,賴基銘醫師解釋,肺癌現行五年存活率近三成,跟十年前相比已是加倍,若在2025年能再倍增,就可望提高到60%,跟台灣現在各類癌症整體五年存活率接近60%來說是一樣的。
身為國際知名的流行病學家,前副總統陳建仁表示,統計顯示台灣吸菸人口已下降,但肺癌發生率持續上升,可見吸菸之外,空氣汙染對健康的危害已浮上檯面,這恐怕是台灣社會轉型與經濟發展所付出的代價,確實應成立跨部會的國家級肺癌防治工作小組。
台灣的研究數據的確顯示,罹患肺腺癌者,女性有90%沒有吸菸行為,男性亦有40%不吸菸,可見除了吸菸和肺癌家族病史之外,環境因子如二手菸、廚房油煙、交通廢氣、致癌工作環境(重金屬、輻射、石綿接觸等),可能是現代生活中的無聲殺手。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肺癌已連續12年蟬聯癌症死亡率首位,去年有9701人因肺癌病逝,預估今年可能超過萬人。肺癌也是全球罹患人數最多的癌症,2018年世界各地總計新增逾200萬名肺癌患者,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22.5人;台灣最新公布的2016年癌症登記報告則顯示,台灣肺癌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6.0人 ,其中超過一半是在晚期才發現。
台灣癌症基金會是在8月1日世界肺癌日前夕舉辦上述活動。鑑於女性肺癌人口上升,該會從2014年開始,與公益伙伴一同推廣「愛妳不肺力」-肺癌防治專案,推出清寒/高危險婦女肺癌篩檢補助,鼓勵有經濟困難之40歲以上高危險族群女性申請「肺部低劑量斷層掃描篩檢」(LDCT)補助,積極照顧自己的肺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