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農電子報121】鳳梨戴上遮陽帽!? 沒錯!鳳梨季節開跑囉!─屏東環保聯盟&綠農的家─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ne 19,2018【農友剪影】順天適地 吳堅銘種出口碑好鳳梨
【訂購蔬果,按此進入訂購頁面】◎綠農的家 李育琴 2014/03/05
三月,屏東的鳳梨產季正要進入大量採收的時刻,走進位於瑪家鄉的銘泉農場,工人們忙著彎腰低頭為鳳梨戴上遮陽帽,這片田裡的鳳梨歷經一年多的成長期,即將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採收上市。農場主人吳堅銘帶著我們繞了一圈他的家族在此地種植超過50年的鳳梨田。
這片農場佔地廣闊,有20公頃,跟著吳堅銘大哥的腳步,一塊一塊鳳梨田都有故事可說,有豐富的知識可學,這一趟農場之行,不正是最好的食農教育嗎?也許可以說是上了一堂「鳳梨的一生」實地教學。
休耕輪作 尊重自然就會給予回饋
就在工人忙著為鳳梨戴帽子的田地旁,隔著一條小徑,看似荒廢雜草重生的地也是農場的一部分,「這是去年採收完放著讓它休息的,」吳大哥說。就算再肥沃的土地也需要休息,農場裡的好幾塊田都是這樣輪流休耕,讓大地休養生息一年後再出發。
在另一塊休耕地上,我們看到兩個隆起的土堆。吳大哥馬上拿出手機拍照記錄下來,原來是收成時農夫最苦惱的老鼠地洞。這時,他說起了與地鼠尊重並存的想法。
「以前看到老鼠吃鳳梨很氣,就會拿藥來毒牠們,後來心態轉變,就讓牠們吃一點也沒關係,但是不再用老鼠藥之後,老鼠吃的反而少了。」農人和地鼠似乎找到了雙方和平共存的模式,另一方面他也一再強調,好像老天知道一樣,尊重自然就會給予回饋。
追求品質 從外銷到打入國內市場
根據屏東縣政府農業處的資料,屏東縣的鳳梨是全台種植面積最大的,約有4000公頃。沿著縣道185沿山公路北段從瑪家一直到高樹,綿延不絕的鳳梨田,是這條公路最獨特的景觀。
五、六十年前,吳堅銘的阿公從東港來到瑪家購地耕種,從此落地生根,代代相傳。過去這裡種鳳梨的農人總是有同樣的艱苦故事,地很貧瘠,石頭很多,「我爸爸說,石頭越大,種出來的鳳梨越好吃,」開墾土地的辛苦,從吳爸爸口中說出有種感嘆與自嘲的意謂。
吳堅銘口中的爸爸吳木泉,是過去屏東種植鳳梨外銷日本20幾年的好手,曾經得過神農獎。因為不使用生長激素,並且通過吉園圃標章無農藥殘留,對於鳳梨品質上的掌控分外要求。但是鳳梨外銷看似商機無限,對吳堅銘來說,卻未必是農民最好的出路。
屏科大農園生產系研究所畢業的他,看著父親為了趕外銷訂單,既要講究品質又得付出大量的時間和心力。2008年,他決定轉換方式為好品質的鳳梨另外找出路,隨著國內農產品宅配市場的提升,吳堅銘也跟上這股趨勢,透過網路行銷、口碑宣傳,讓銘泉農場的鳳梨直接打進台灣消費者市場,讓台灣民眾也能吃到外銷等級的台灣鳳梨。(...了解更多)
【農友剪影】結緣好鳳梨!吳東星的有機鳳梨
【訂購蔬果,按此進入訂購頁面】文:綠農的家 劉哲瑋
美味鳳梨雖多,有機栽種的卻很少
在高雄,開車沿著高屏溪往旗山方向,只要看到一塊一塊的鳳梨田,就知道大樹到了!
只是大樹鳳梨栽種面積與耕作技術全國頂尖,但多年來尋找投入友善環境耕作的鳳梨農友,卻遍尋不著,我們只能想像...這或許跟農友可愛的敬業態度有關:腳踏實地耕作,向大地彎腰,態度低調不搶鋒頭...只是埋頭苦幹,好東西卻不為人知,甚是可惜!
【鳳梨田型男】知道鳳梨怎麼採收嗎? 粗壯的白色斜背包是一定要的!
搶救高屏舊鐵橋,結緣大樹有機鳳梨
沒想到遍尋不著的好味道,卻在屏東環盟投入《搶救高屏舊鐵橋。拒絕屏東火葬場不當設址》的行動之下,由自救會的好朋友們引介,有幸認識了在大樹栽種有機鳳梨的農友 吳東星。
有著黝黑膚色的吳大哥,從20歲出頭便跟著在田裡工作,迄今已有20多年栽種經驗,早已分辨不出是皮膚是曬黑還是天生就是黑肉底(大嫂倒是笑說,年輕時認識就跟現在長的一樣了!)
曾經農藥中毒,轉型無毒有機農法
為何大樹有機耕作的鳳梨不多? 主要原因是老一輩的農友已經習慣使用藥物控管了。吳大哥說,老人家看到田裡雜草叢生,往往是不能忍受的,拿起除草劑就要撒;或者鳳梨賣相不佳,成長速度慢,病蟲害難抑制,產量銳減等因素,都讓多數農民卻步!
【線蟲病害】右邊的小顆鳳梨,已經被線蟲吃了,乾掉也長不大了!
使用農藥的田,就不會就這樣的狀況,有蟲!? 藥一撒,就殺掉了!
「下定決心轉型無毒有機的關鍵,是自己會農藥中毒!」吳大哥指著身上留下的痕跡娓娓道來,大嫂則是不捨地說,以前經常都會因為中毒跑醫院,但老公一輩子的工作經驗都在田裡,不務農,怎麼會有收入呢?
為了自己的健康與土地著想,心裡萌生轉型的念頭,但是貿然轉型,卻得不到老一輩的首肯!經過好幾年的溝通,終於在7年前(2006),開始減少農藥與化肥的使用,逐步改善土壤,恢復地力,更申請有機認證。
18個月自然熟成,全年收入看天吃飯
鳳梨生長需要18個月,正常產季在每年3月至6月之間。而走進鳳梨園就會知道,帶刺的鳳梨可不好惹,加上需要充足日照,田中央一望無際,可沒有一棵樹可以乘涼的!
如此在烈日下揮汗的工作,我笑說一般人可做不來,但對於吳大哥而言卻已經成為20多年來的習慣。只不過辛苦的工作,卻不見得有相對應的收入回饋!
應觀眾要求,吳大哥示範採收鳳梨(疑...沒戴手套? 叔叔有練過,
小朋友不要學喔!其實是因為被攝影師要求,臨時找不到手套就上場了...)
驅車離開鳳梨田,看到省道上滿載鳳梨的小發財車寫著:「包甜!三顆90元」「自產自銷!二顆50元」看來好便宜,應該會吸引過路客買幾顆一飽口福,但心頭卻高興不起來...價格有反映出實際的耕作成本嗎? 這麼便宜,吃起來安心嗎?
走一趟產地,深刻地認識農友,你會發現...或許我們的消費行為與觀念都該做些改變,多付出一點錢,不只吃得安心,更重要地是能支持第一線生產的農友,持續走向友善環境的正確道路,同時穩定家裡經濟收入,讓家人過好生活。
邀請您,透過綠色消費,引發良善的循環,讓社會一起共好!而不會有任何一方有所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