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新北市社區營造電子報
報主:臺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
創刊日期:2011-04-14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8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新北市社區營造電子報報
新北市社區營造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新北市社區營造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1-06-28 16:00:00 / 報主:吳盈慧
[公益聯播]『愛分享實物銀行』─ 弱勢家庭物資轉贈計畫
城市裡的軟性力量 ─生活美學改變都會地區群我關係之可能性
 /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公民文化權於都會區的新思維

藝術與美學是人類文明進化的象徵,一個偉大的城市足以傲人的意像絕不在宏偉的建築或盛大的節慶而已,更深刻、更恆久的反而是城市中俯拾可得,市民常態生活中藝術人文所型塑出的風格與典範。因此美學的營造將是一個社會從富裕走向文明的關鍵。

2010年臺北縣升格走向新北市,作為全國最大院轄市,新北市的文化意像是什麼?過往的新北市在發展歷程中多是依附於臺北市的發展,因此缺乏一種在地的主體意識,而囿於行政體系與資源不足,新北市的城市規劃又往往趕不及城市的擴張,終究衍生了今天新北市容景觀複雜、不佳的現況。面對新北市的成立,以政府之力要能大幅度修正這種既成之亂象,在資源分配與實際操作面可能性都不大,因此只能寄望於藉由「推力」的概念,努力讓市民大眾可以在生活中看見美、體驗美。進而對生活週遭的不美有所感覺,終而可以凝聚力量自力改善環境,這就是美學公民權的意涵。長期以來新北市因緣際會在很多城鎮區域聚居眾多藝術家,一方面因為新北市接近藝術資源豐沛的台北市,另一方面也是在地的好山好水吸引對美敏感的藝術家願意入住。因此這些藝術家自然是推動公民美學藝術進社區的尖兵了。

目前,新北市公廈型社區居民就佔了全市人口數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在人口密度高的都會區中以傳統政府施政之方式,不但無法滿足公廈都會型市民的需求,甚至讓居民與政府的關係更加疏離,因此跳脫公共建設之硬體面向的思維,轉而以藝術文化這種軟性並可以給予社區對文化生活發展有所期待之方式,協助促使公廈內部人際網絡的形成,作為養成其自主解決問題之能力、共識的基礎,便間接有助於未來政府施政的效能;又別於傳統公廈活動品質的匱乏,藉由公部門首次的媒合,讓社區與藝術家建立資訊平台,藉由展出與活動讓彼此學習相互對待,最終期待雙方建立更久遠的合作關係,從公廈為核心,開出以藝術美學改變週遭環境景觀花朵的可能。

延續上述理念並依著前期梳理及調查新北市潛在的藝術文化資源,99年新北市政府文化局遂透過「99年臺北縣藝術家家有─社區與藝術家媒合計畫」,引介新北市水湳洞、金瓜石、九份(水金九)地區的藝術家至市內中大型社區辦理藝術活動、將藝術帶入社區,讓藝術的觸角更加廣闊,打破藝術活動只會發生在演藝廳、美術館、畫廊、學校、文教機關的場域圍籬,一方面提供新北市藝術家更多展現自我的舞台、分享他們精采的創作思維,另一方面也讓居民們不用出遠門就可以體驗到藝術創作的樂趣與魅力,讓藝術走入生活;又近年來因應著文創產業之開展與被重視,以地產地銷為概念的新北市藝術家率先嘗試以在地材料、地方元素,透過體驗創造在地美學論述,讓在地社區(特別是公廈居民)理解、接受甚至感動,期待最終透過參與、融合或收藏,形成在地特有的藝術文化產業。

然而,新北市豐沛的藝術文化資源與創意透過城鄉場域的錯置、交流,是否能讓藝術的種子在看似資源多卻因著快速生活步調而難以駐足享受生活美學的都會地區中萌芽、發酵並內化成為市民之文化底蘊,必須先行進行小規模的試辦、媒合藝術家進入社區中,以了解如何滿足市民對文化藝術進入生活環境的期待,因此,去年便選擇了五個於都會區中之社區進行藝術家與藝術活動的媒合和規劃,其中大新莊都會地區則以走過時代變遷的轉型社區「捷運雙星公寓大廈」作為操作點。

在新莊都會區灑下藝術的種子

捷運雙星公寓大廈的前身為閩南式三合院及自耕曬穀場,現與建商合建為集合式住宅,又社區內雖僅有49户,但其中約有百分之35的住戶實為同一家族成員;然而,儘管成員型態為親友型社區,但與新莊地區其他公寓大廈相同的是,因著垂直的住宅結構及外來人口的移入,社區內人口雖密集,住戶之間卻很生疏議少有互動,慮及社區共同記憶的流失與社區意識薄弱對於社區未來住戶若面對公共問題時將難以形成共識,以自力解決自己家裡的問題,因此社區管理委員會便協同社區物業管理公司於去年度向文化局申請社區營造點的補助計畫,期待從在地『人、文、地、景』調查與資源盤點等社區營造基礎工作,以找回社區裡的共同記憶,逐步讓社區與現居住民產生連結,未來也才可進一步引發社區成員對公共事務的關注與參與。值得一提的是,捷運雙星社區在推動社區營造的初步階段,健全的管理委員會則是可溝通的良好介面,而社區內物管公司的投入與總幹事的資源整合能力更將更有助社區的經營與發展。

而在藝術家家有計畫的連結上,活動前期臺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即事先與該社區管理委員會及物業管理公司進行溝通、討論,其中瞭解到該社區內多為雙薪家庭,且目前社區內尚未辦理過此類的藝文活動與課程,為此則招生對象便著力於招攬社區的小朋友,以作為引發陪同之家長們有更多互動機會的切入點;在課程內容上,則規劃出短期的DIY的互動藝術體驗課程作為初步擾動的方式,相繼於8月下旬展開2堂詹梅玉老師的貓咪捏陶及2堂許欣茹及翁偉峯老師的手繪T-shirt作為擴展社區互動的觸媒;因著課程簡易趣味且互動性高的特性,較能吸引社區住戶的參與,在時間彈性上,短期的課程亦不會造成住戶之壓力。

在第一課當中,參與學員多以親子間的互動為主,成人之間未能在短時間內有所互動,但從另一個角度觀之,雙薪家庭平日少有與孩子們共同創作的機會,因此就家庭互動而言,軟性的藝術創作可回歸到家庭成員之間,增進彼此的互動。加以藝術家梅玉老師從九份的工作室帶來過往的作品亦引起社區朋友的興趣與喜愛,於是第一堂課初始,學員大多從模仿老師的作品開始,雖較少個人創作的部分,但也讓住戶了解到「水金九」地區原來有這樣的生活藝術家,進一步開啟了居民與藝術家間的互動與對話。直到第二次陶藝課程,大多數人的創作已可跳脫老師的示範作品,天馬行空地帶進更多趣味,有與老鼠同樂的胖貓咪,有長著象腿的螞蟻,有頭頂著瓢蟲的老鼠作品透露童趣,大人玩得不亦樂乎,小朋友更是發揮了想像力,搓起湯圓、桿麵糰做起粿,現場玩起扮家家酒!

繼兩堂陶藝課之後,接下來的兩堂課則改由許欣茹老師帶大家做彩繪T恤創作,繪製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T恤。T恤彩繪的方式有拓印、繪畫等方式,從老師的示範中可讓學員體會到應用不同的生活素材和工具即可製造出不同效果,而且方法遠比我們想像的簡單,許多媽媽原本僅抱著陪小孩體驗的心態而從旁觀看,但最後來也因著藝術活動的魅力親自拿起畫筆畫出自己的夢想。

在新莊地區的課程中,短時間內所欲傳遞給居民的則是「享受」親手碰觸藝術之「圓夢」氛圍,以及透過共同的創作體驗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藝術與美學的創作過程中彼此分享則可獲得工作之外的心靈滿足,亦可從中找尋知音及日後彼此扶持的夥伴。僅管在短短的四堂課內仍難以凝聚出成員間的共同情感,因此透過計畫執行單位與社區總幹事、管委會討論後即決定以成果發表的形式,促發社區居民對課程有更多自發性的分享與討論。於是社區即於去年9月搭配著中秋晚會及一家一菜的活動進行成果展示與經驗交流,並讓學員穿上自己彩繪的T恤、背著自己彩繪的購物袋,以走秀的方式展現自己傲人的作品,也讓大家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達到分享與同樂的目的。

引發樂趣與期待  化被動為主動

   整體而言,過程中可觀察到「新莊捷運雙星社區」雖與其他老舊型社區之型態不盡相同,但其共同特色皆為住戶組成多以核心家庭為主,因此,在藝術家家有的計畫說明與討論會時,僅管社區管委會多表現出對計畫有所期待,但討論會後卻遲遲未有主動的聯繫與準備,這便是都會區居民生活的特性與習慣,亦是未來推動公廈藝術文化活動進入社區常會見到的現象。然而,在活動與課程現場,住戶熱烈的反應與踴躍的參與都讓人感動,新莊捷運雙星B區於成果展結束後更發想出募集住戶組織藝文志工隊以長期協助管委會主動導引藝術文化活動之願景,這也確信了公寓大廈的住戶的確對藝術文化在生活中所扮演之角色多有所期待。

以此次前瞻性質的藝術家家有活動而言,從參加活動的社區成員、管委會或水金九地區的藝術家反應等諸多面向均甚獲好評,但這尚為小規模的實驗,若要持續推廣與延伸,則須考量到參與社區或藝術家社群的自我整備程度及對社區內發展藝術活動之願景的認同;又如何讓社區了解藝術文化進入社區和免費午餐式的才藝班是不同的?簡單來說,必須建立社區在自我了解後期待藝術進入社區之理由,且在過程上從前期的社區內部討論到參觀藝術家聚落(將不只一次)選出符合社區需求的藝術類別,以及未來可能對社區改造的部份,再者才與藝術家進行課程的討論。經過這樣程序,社區將有能量承載並延續這樣的資源投入,而不會淪為只是社區才藝班的形式,但這樣的機制除了需要長時間討論與進行社區擾動外,更需要一平台協助進行資源的媒介與整合。

就藝術家聚落端而言,藝術家進入到社區最直接的效益便在於將地區藝術家轉換成為在地文化財,藉由到公廈授課的方式帶領更多人進入藝術家聚落以漸漸形塑在地光榮感,這種無形文化資本的經營,過往公部門多採取直接補助或直接協助,因此常會發生資源分配公平性的爭執,甚至造成地方文化團隊分裂。因此轉而思考營造一種吸引外來遊客的氛圍其實便可降低此一衝突,但前提在於在地藝術聚落必須形成社群網絡,簡言之,在地藝術家們必須呼朋引伴連結成平台,並且彼此分工合作,整合優勢創造團隊的自身價值。這樣的思維或操作方式都需要做中學,在公廈社區漸漸把藝術文化變成為生活中的一環時,準備好的藝術家團隊將會是最大的受益者。

總而言之,在經過兩個月匆忙而且變數橫生的計畫操作過程中,我們看到了社區的確存在著一種對美學的渴慕,亦親眼見到小小的藝術文化介入生活後產生巨大改變能量的可能性與期待,這樣的經驗在未來都會型社區中更成為一經營與發展之出路。
推薦訂閱
102年希望家園第七屆畢業典禮@【希望基金會電子報】
TWEA電子報- Mountain Next~ 第七期輔導員熱力招募中!@【TWEA電子報】
轉寄『城市裡的軟性力量-生活美學改變都會地區群我關係之可能性』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