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華電子報-麥田狂想曲(2011/03/30)─台灣光華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December 26,2024麥田狂想曲
文‧陳歆怡 圖‧林格立 如果有人為了喝牛奶而去養一頭牛,應該不是被認為很傻,就是很瘋狂吧? 然而有個麵包坊老闆,卻真的為了尋找做麵包的原料,出發尋找願意種小麥的農人,這是由喜願麵包坊、一群熱忱的農友,加上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所共同編織的麥田大夢,也是台灣雜糧復興運動最浪漫的篇章。 在素有苗栗穀倉之譽的苑裡,以往每到二期稻作收成後的冬季,放眼望去,只有黃澄澄的油菜花海與荒蕪田地交錯。過去兩年來,這裡卻有了奇異的新地景──小麥田。 北風呼呼直吹的1月中旬,苑裡十幾位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農友,喜孜孜地聚在「小麥產銷班」召集人李信武的家,接待從台南學甲北上「觀摩」的豐南農場李煌南父子。 如果一粒麥子落地 苑裡稻米產銷班第8班的班長吳文雄,跟年高七旬的李煌南年紀相仿,一見李老先生就熱絡地勾肩搭背、噓寒問暖,直向旁人誇這位掌管30甲大農場的前輩:「他開起150馬力的耕耘機可是嚇嚇叫喔!」卻也不忘叮嚀:「我們年紀大了,該放下讓年輕人去做,要保重身體!」 然而,耳朵重聽的李老先生一心只想往麥田走,他想摸摸看,風土條件、採用農機都跟老家不同的苑裡,小麥長成啥款? 在約定不施除草劑,因而雜草怒放的麥田裡,兩地農人你一言、我一語地交換心得:「今年雨水及溫度剛剛好,收成應該會比去年好!」「你要注意喔,你的麥子播種、結穗都比別人早,如果沒有好好巡田,小鳥會吃光光喔!」李老先生的觀察心得則是:「苑裡有大安溪灌溉,水源充足、土壤也肥沃,不像學甲地區屬於『水尾』,而且鄰近工業區讓缺水問題更嚴重,小麥籽必須埋得更深,才能發芽……。」 像這樣的跨區域的農友交流,不久前還曾盛大舉辦「環島之旅」,讓來自苗栗、台中、彰化、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宜蘭的農友,至彼此麥田互訪,發起者則是彰化一間小小的麵包工坊──「喜願行」。 糧價飆漲,不願逆來順受 五十多歲的施明煌,有著爽朗的招牌笑聲,經營麵包坊即將步入第12年,這個麵包坊由他獨資經營,工作夥伴皆是他口中「身心受限的弟兄」,數年來靠著宅配通路與主婦聯盟共同購買的網絡站穩腳步。 2007年爆發糧食危機,施明煌跟其他麵粉中下游業者一樣,因為麵粉價格飆漲而苦不堪言;然而,不同於其他業者的逆來順受或選擇退場,施明煌卻拋出大哉問:「難道台灣自己種不出小麥嗎?」 剛好這時有位朋友跟他提起,台中大雅鄉有農友跟金門酒廠仍維持小麥契作關係,他立刻前往探訪,接著在2007年的11月,踏出「麥田狂想」的第一步:與台中大雅鄉員林村的農友張文炎約定契作小麥1公頃。 施明煌說,第一年沒想太多,完全是「一頭栽入」,「反正最壞也只是認賠七、八萬元,就當作是『繳學費』,來自我進修的。」小麥成長的3個月期間,他平均每週2~3次從老家花壇開車到大雅,只為觀察與紀錄小麥的生長過程。更重要的是,「親自撩落去,才認識到台灣農業的根本問題!」 施明煌的學習心得有三:首先是質疑一般常見說法──「小麥為溫帶作物,台灣環境不適合生長。」他的反證是,早在日治時期台灣中南部就有小麥與稻米輪作的紀錄,當時日本學者還認為:「台灣小麥的品質良好,麩的含量較高,是製作麵包最好的原料。」另外,以他對大雅「台中選二號」小麥的產能觀察,平均單位收成量為每公頃2,200公斤,並不會比美國中西部小麥的平均每公頃2,500~2,600公斤差太多。 最根本的質疑則是:「採粗放式管理的小麥,明明不難種,政府為何完全棄守?又為何不思考利用休耕地?」 誰說價格決定一切?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初糧價攀到高點時,台中區農改場曾罕見地在大雅辦了一場「小麥生產改進試作田間觀摩會」,然而,當2008年下半年小麥價格回落後,計畫也隨之銷聲匿跡,施明煌對此頗為不滿:「難道,政府的決策是隨著『市場價格』而波動,毫無大方向可言?」 為了堅守原則,當一般人普遍認為市場價格已經「正常化」,政府也似乎因為可以擺脫責任而鬆了一口氣,施明煌卻「逆向操作」──尋找與遊說更多願意加入契作的農友。 2008年底展開的「麥田狂想2.0」(表示行動邁進第2年),契作範圍從既有的大雅,又增加了雲林莿桐,產量仍然極少。有趣的是,前兩年的試作被公共電視製作為專題《台灣麥田記事》,節目播出後,向施明煌主動詢問或表示鼓勵的農友開始增加,就此吸引苗栗苑裡團結的農友們,成為3.0的生力軍。 而到了4.0時,地域上更往南、往東拓展至高雄、屏東、台東、花蓮、宜蘭,其中,來自花、東的夥伴有幾位還是立志以友善環境農法耕耘的返鄉青年。去年底播種的契作面積總共25.9公頃,預計在今年3月會有47公噸的收成。 也許有人納悶:進口小麥超過百萬噸,施明煌的努力豈不是滄海一粟、撼動不了大局? 施明煌的回應是:「契作小麥在價格上當然比不過進口,然而,我們跟農友努力的方向不是要『取代』進口,而是提供糧食自主的觀念及另類的選擇。」 串聯各地小農 雖然契作隊伍逐漸壯大是喜事,種植上卻並非一帆風順;2010年初收成的小麥就普遍歉收,施明煌在部落格上細細分析原因,以作為來年參考: (1)苑裡產區今(2010)年種植面積最大,但由於農友均是第一次種植,都採稻草覆蓋法,在小麥撒種後巧遇幾波強大的東北季風狂襲,部分稻草遭吹揚,影響麥籽發芽率。 (2)宜蘭今年恢復往年陰霾濕冷的天氣型態,地下水位偏高,第一次嘗試且又採友善環境的自然農法,收成量明顯比中南部差。 (3)由於我們有禁止捕鳥與毒鳥的約束,苑裡地區的農友受鳥害最為嚴重,期間曾嘗試施灑辣椒與蒜頭的噴劑,效果不彰。 (4)往年冬季偶有「南風」現象,但頂多只有一個短暫上午,今年氣候詭譎,在揚花灌漿期(也就是空的麥殼開始充實)原本期待著寒流來襲帶來「春化作用」,卻在2月初連續6天吹溫濕的「南風」,造成麥穗錯判氣候訊息,提早進入熟成期,多少影響小麥的單位重量。 (5)自莫拉克颱風後,南部地區進入乾旱期,台南學甲收成較往年少,但驚喜的是,小麥蛋白質卻較往年提高了2.5%! 其實,若從經濟效益的角度來看,要迅速擴增小麥產量,最好是集中在單一產區,節省管理及運輸成本,然而施明煌卻偏要「陪伴小農保有各自的多樣、活潑性」,同時還立志紀錄各產區「不同溫層、風向、高度」等的數據變化,以建立台灣小麥生產的基本資料庫。 此外,基於友善環境,施明煌也跟農友達成共識:「不捕鳥、無除草劑、無農藥,」自去年底開始,更新增「不施化肥」的約定。為了補貼農友改採友善種植的負擔或可能的短收,施明煌主動把契作價格每公斤調高2元(原本契作價格是清潔、烘乾後每公斤28元)。 重新接合小麥產業鏈 身為帶頭者,施明煌感受的壓力始終來自產品的加工、應用及通路問題。這也是目前小規模雜糧生產者面臨的最大問題。 首先是尋找專業麵粉廠的困難。施明煌解釋,大型麵粉廠都有最低研磨量(一般是30公噸),因此前兩年的解決方案是他自己添購了一部小研磨機及12噸容量的冷藏設備,慢工細活地磨出一包包沒有經過調筋的全麥麵粉。 直到「麥田狂想3.0」,由於產量提高至27公噸,經由主婦聯盟引介,終於有幸請到台中「洽發麵粉廠」代為磨粉,成品的鮮度及品質都有所提昇。施明煌還請廠方邀請農友們至廠內實際了解麵粉特性及磨製原理,以幫助農友在收成、烘乾麥子時,就能考慮到後端處理的需要,完成必要的篩落與清潔工作。 「老農友們參觀時都聚精會神、認真發問,麵粉廠陳澄漳副總也是有問必答,真是好學生遇到好老師!」施明煌感動地回憶。 有了專業麵粉廠協助,接著還要評估加工方式與產品定位。加工方式主要區分為「白麵粉」及「全麥麵粉」兩種,前者是台灣一般麵粉廠及消費者的主流,但前提是小麥品質需穩定一致,且工序上包含清潔、去雜、配麥(必要時混入不同品種)、潤麥(讓麥殼與麥胚乳分離)、磨粉、配粉、調筋(調成不同筋度)等,相當繁瑣精細。相形之下,保留麥子完整營養成份的「全麥麵粉」,只需直接潤麥、輾壓磨成,後者正是喜願所選擇的加工形式。 最堅定的戰友──主婦聯盟 過去一直是喜願麵包最大團體客戶的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此回不但是落實狂想的重要戰友,也最能貼近消費者對產品的感受與回饋。 合作社理事主席陳秀枝說,第一年合作社在評估社內購買力後,共「認領」了1.3公噸的小麥,換算成「全麥麵粉」是1,000包(1公斤裝),產品應用的過程則是「且戰且走」。 第一年的經驗最為寶貴。首先,合作社產品部門推出小包裝「全麥麵粉」,由於全麥麵粉的油脂含量較白麵粉高,容易隨時間油耗變味,然而產品上架後進入高溫夏季,「主婦們的烘培意願低落」,眼看3個月的保存期就要到了,工作人員趕緊跟合作的幾家食品加工廠商聯繫,以「指定原料比例」的方式請他們添加進包子、饅頭、餅乾等產品裡,一部分原料轉用於沖泡式「綜合膨發穀物」,另供應少部分「麥籽」直接混入米飯以鼓勵粗食。 也因為第一年的經驗教訓,第二年就改變策略──一部分原料先製成「全麥麵條」,保存、使用都更便利。 然而,台灣小麥產品,究竟吃起來如何? 合作社刊物主編張雅雲說,從加工廠及社員回饋可知,本土小麥製成的全麥麵粉,比較不會膨發,口感比較紮實。例如,委託南部知名食品廠「福義軒」製作的蘇打餅乾,指定添加30%本土全麥麵粉,「廠商也需要時間適應產品特性,還怕調配不當、打壞招牌,」所以這款餅乾光是打樣就做了4款、琢磨半年才推出,怕社員吃不慣,還特別減量包裝。 吃出在地風味 張雅雲說:「結果是有人稱讚新款比較香,也有人偏好原來的味道跟蓬鬆酥脆的口感。」 陳秀枝則是笑說,比起施明煌背負的壓力,合作社認購的量其實都能順利「推銷」,「社裡總有一些理想性高的『基本教義派』會力挺到底。」 「更重要的是,本土食材即使不夠好吃、順口,它卻具有支持小農、友善環境與反思糧食自主的多重意義。也唯有更多人鼓勵這些小農繼續種下去,本土小麥才有機會從事品種改良,以及在後端加工上不斷精進。」陳秀枝肯定地說。 今年4月1日愚人節,喜願麵包坊成立將滿12週年,繼去年在彰化麵包坊旁的迷你麥田舉辦收成慶祝儀式後,今年仍會邀集農友、加工者與消費者齊聚,歡慶收成也聊聊新年願景。 對施明煌來說,即將實現的興奮計畫是:用「麥田狂想4.0」的小麥研磨出優質中筋麵粉,再與全麥麵粉合製成100%的本土麵條,「保證香純又營養!」。其他願景還包括:越來越多的「有機小麥」、經過品種改良而「帶有桂花香氣」的小麥、開發更多樣的小麥產品…… 也許哪一天,你會剛巧走入一畝閃閃發光的麥田,或是與施明煌印有「實踐,就是最好的批判」標語的小貨車擦身而過。你可以祝福這群狂想的傻瓜,也可以加入他們,一起為雜糧復興運動圓夢。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1年03月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