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電子報
報主: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創刊日期:2013-11-21
發報頻率:不定期
訂閱人數:121
官網:
http://www.community-taipei.tw/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電子報報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7-12-11 11:00:00 / 報主: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本期目錄
【青少年參與式規劃】小孩有能力改變世界?
【社造沙龍紀實】多元的日常經濟
【社造點觀察日誌】城市遇故知-步行城市自我實踐計劃
[公益聯播]北智協的舊衣回收箱設置地點列表
【青少年參與式規劃】小孩有能力改變世界?

【青少年參與式規劃】小孩有能力改變世界?

【編按】10月社造中心舉辦了兩場「青少年生活行動方案工作坊」,針對在大同區生活的青少年辦理參與式規劃的活動,希望青少年的需求、聲音能被聽見,並轉化為具體的行動。過程中有兩位東吳大學社工系的實習生一路參與我們工作坊的籌備與進行,並寫下此心得。讓我們來看看,到底青少年是如何看青少年的公民參與呢?

--------------------------------------------------------------------------------------------------

【小孩有能力改變世界?-青少年方案工作坊的看見與反思】

文/林甄德(東吳大學社工系學生)

「小孩有耳無嘴」這是我從小聽到大的道理,或許是大人想要能夠安心地聊天吧,或許大人不認為小孩說的意見是意見吧,小時候因為這樣一直聽著,久而久之想說的話,要萌生的想法,就漸漸地藏進了沉默裡,藏進了心底。

求學之後,舉手回答是老師最喜歡的一種上課方式,目的是要班級熱烈回應,反應的卻是大家害怕答錯而被取笑所產生的而一片寧靜,想太多、說太多,得到的不是白眼,就是訕笑,久而久之,我們都是填鴨式教學下的孩子,我們都忘了怎麼自己思考成長。

我說的是自己的經驗,我以為這樣的我也是這樣的大家,我以為很愛發表意見的那些人,只是很少數很少數的人,我以為,大家都跟我一樣,不敢作夢,忘了想法,只敢埋頭在書本、電視間,小聲的抗議卻不敢說。

 青少年參與工作坊給我了不一樣的想法,以實習生的身分參與了這個活動,剛開始是抱著來看笑話的心情,怎麼可能這些小孩是有想法的人?怎麼可能認為小孩有能力改變這世界..........

閱讀全文請點

【社造沙龍紀實】多元的日常經濟

【編按】10月25日社造中心舉辦了今年度第二場沙龍「多元的日常經濟」,探討社區中經濟與人的關係,以及各式各樣經濟的模式。我們也首度與「新作坊/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計畫」的夥伴合作,共同完成了沙龍活動的完整報導,並收錄於新作坊及社造中心的網站平台。

一篇是由新作坊詳盡地整理、撰寫的活動全紀錄,一篇則是由社造中心3位東吳大學實習生撰寫之各桌討論紀實,看著看著彷彿親臨當天晚上的熱烈討論......

---------------------------------------------------------------------------------------------------------

【在生活中探尋多元的日常經濟】

【社造沙龍紀實】多元的日常經濟

 作者 / 郭怡棻

微涼的週三傍晚,臺北街頭有一小群人不是走在回家的方向,而是往大稻埕「永樂」、「太平」兩所老校旁的十字路口行來。匆匆越過街路,走進一棟有著美麗洗石子立面與泥塑古典山牆的老房子。房子外邊,灰色的牆面上高掛著「仁安醫院」四個大字,這是1927年興建,陪伴許許多多大稻埕人治癒病痛、重獲健康的西式診所,也是臺灣第一棟全館捐贈的醫生館,更是全臺第一個具有實體空間的社造中心。

 九十歲的老屋總也不老,屋內展示的醫療器具與柯氏家族資料,還記憶著往日風華;來自不同社區的孩子、青年、長者與專業的社區規劃師,在這裡走動來去,共同認識及參與臺北市社區的經營與創造,也更增添老房子的生氣和活力。而今晚走進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以下簡稱社造中心)的朋友,正是要來參加一場沙龍聚會,共同在老屋明亮迷人的空間裡,一起探尋「多元的日常經濟」。

談到經濟,每個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想像,有人會想到薪水開銷花費,也有人會想到生產流通交換,還有人會聯想到社會課本曾經出現的「經世濟民」之類的詞彙,或許更多人的耳邊是出現響徹雲霄的「拚經濟!」口號。經濟未必要拚才會贏,不過經濟往往和個人的生活與生計密不可分;而在社區裡頭,人們的需求、服務,資源的交換、分享等節點所串接起來的「經濟」,也經常是連結人與人關係的動力,甚至是「community/共同體」永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閱讀全文請點  

【社造點觀察日誌】城市遇故知-步行城市自我實踐計劃

【編按】「城市遇故知團隊」今年希望透過步行的方式,觀察大同區哈密街一帶,發現需要改善的街區問題,透過四次的工作坊,讓參與者透過手繪、情境討論、共同發想等方式,激盪出對於街區的願景。參與者多為大學生,我們的實習生也參與了一次工作坊,紀錄下了他所觀察到的街道。

--------------------------------------------------------------------------------------------------------

【哈密街的路上觀察_城市遇故知】

入秋的午後,太陽落得快,用一個下午在哈密街上靜靜地觀察著。

第一次參與『城市遇故知』的活動,城市遇故知是由鄭采和建築師所籌劃的社造點計劃,首場工作坊的任務是道路觀察,以建築師事務所所在地之哈密街為範疇,觀察後在圖紙上繪出道路剖面,並以文字記下觀察後的分析.....

閱讀全文請點

【社造點觀察日誌】城市遇故知-步行城市自我實踐計劃

推薦訂閱
【女書電子報291期】《北歐經驗,台灣轉化:普及照顧與民主審議》贈書活動。2017女書開學書展。@【女書電子報】
桃園社區大學微光電子刊物創刊號@【微光電子刊物】
轉寄『青少年與青年如何參與社造?』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