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華電子報-舞鈴劇場,繩索上的奇幻精靈(2012/10/24)─台灣光華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November 21,2024舞鈴劇場,繩索上的奇幻精靈
文‧陳建瑋 圖‧舞鈴劇場提供 舞鈴劇場是國內第一個結合扯鈴、舞蹈、體操及專業劇場觀念的表演藝術團體;這群年輕的表演藝術家,以扯鈴為圓心,劇場創意為半徑,二十多年來不斷探索一個全新的表演形式,帶領觀眾進入炫麗的舞台世界。 從2000年舞鈴推出第一齣售票演出的曲目《魔法舞鈴》,到2010年在台北花博會的定目劇《奇幻旅程》,舞鈴劇場不但把鍋蓋、臉盆都「扯」進來,而且還研發了LED的炫光扯鈴,以及跟人一樣高大的巨無霸扯鈴等,不斷為原本被歸類於傳統民俗技藝的扯鈴找出新生命。 創意「鈴」動 很多人不知道,這一支以扯鈴為職業表演的藝術團隊,創辦人劉樂群竟是一位數學老師。 有趣的是,喜歡跳舞、玩樂團的劉樂群,因為不會扯鈴,反而能不受傳統民俗童玩的框架限制,讓創意靈動。當時市面上有關扯鈴的錄影帶不多,表演者千篇一律梳著包包頭、穿鳳仙裝,雜技團式的表演,非常老套。 「扯鈴只能搭配國樂嗎?為什麼不能像跳舞一樣表演?」一個簡單的鈴在一條線上遊來盪去,竟像魔術般帶給劉樂群莫名的吸引力,當下產生了要做出不一樣的扯鈴表演的想法。 看錄影帶不得其解,他就去請教專家,學生不會跳舞,就找舞蹈老師來教,完全土法煉鋼;他帶著中正國小「舞鈴少年」出去比賽表演,慢慢打出名號,開始受邀在國慶民間遊藝活動中演出,而他們跳脫傳統民俗技藝的清新風格,也讓各界眼睛一亮,國內外的演出邀約接踵而來。 脫胎換骨的十年 2002年,舞鈴接到紐約林肯中心藝術節的邀請,過去總是「校長兼撞鐘」的劉樂群,第一次和作曲家陳揚、服裝設計家林璟如等資深劇場藝術家合作,不再閉門單打獨鬥;當舞者穿上林璟如設計的服裝,氣質和肢體線條也變得更時尚。 2005年,舞鈴受邀到日本愛知博覽會演出,得以和雲門舞集、優劇場等「天團」一起演出,讓劉樂群受寵若驚,卻也備感壓力。有一天他接到雲門藝術總監林懷民的電話,林懷民拿了許多國際級表演團隊的錄影帶給劉樂群觀摩,並和他一起討論搭配的音樂,讓劉樂群學到扯鈴也可以在慢的旋律中找到表演節奏。 為了這次表演而創作的《嬉遊舞鈴》,大量使用過去舞鈴從未嘗試的音樂,有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馬水龍的《梆笛協奏曲》等;節目主軸,則以四季的時光緩緩展開如卷軸般的故事。 林懷民稱讚舞鈴,是「認真工作、安靜累積出能量的團體,」是「台灣的大河之舞!」 事實上,收到日本愛知的邀約前,劉樂群已經開始思考舞鈴的未來,因為從小跟團的資深團員,學業完成後即將面臨就業的抉擇,而舞鈴能不能提供一個有願景的工作環境,讓他們繼續織夢?2004年,劉樂群毅然辭去教職,將帶領十多年的「舞鈴少年」轉型為「舞鈴劇場」。 舞台越大夢越大 除了磨練舞台的專業,劉樂群也是位劍及履及的發明家,不斷研發新式扯鈴,還申請專利。 2005年,為了延長扯鈴在慢板樂章的旋轉時間,劉樂群改用可以降低摩擦阻力的培林軸心扯鈴,旋轉時間比定軸式增加2倍以上;2007年的《海洋之心》,又研發出加裝LED燈的炫光鈴,以及可以控制轉向的單頭鈴。 一般來說,扯鈴有5大技巧:繞、拋、甩、纏、跳,是表演者的入門基本功;透過不同技巧的交叉重組,扯鈴像是飛石入水般激起圈圈漣漪、層層疊疊,彼此牽連、環繞,千變萬化。 而團員就是主導一場成功表演的關鍵,目前舞鈴的二十多位舞者,從10歲到29歲都有,許多人還要兼顧學業。首席舞者楊心怡10歲就加入劇團,接受訓練,她苦練19年,才能將扯鈴與舞蹈、體操等多種表演動作完美結合。透過優雅的舞蹈,呈現角色個性,帶進繁複多變的扯鈴技巧,只見她在舞台上雙臂一振,眩光扯鈴即飛上3層樓高,她自己則在原地單腳旋轉兩圈後,將扯鈴穩穩接住,讓台下觀眾看得目不轉睛。 扯出一個大未來 舞鈴的舞台變大了,劉樂群的夢想也跟著變大。 2011年底,劉樂群租下台北花博公園舞蝶館3個月,推出《奇幻旅程》4D定目劇;《奇幻旅程》想像房間開了一個「入口」,一群造型怪異卻善良的奇幻生物,帶著觀眾走過白天,走到黑夜,走進一場歡樂的嘉年華會。 然而,《奇幻旅程》66場的演出下來,平均每場觀眾常不滿4成,虧損近千萬元。幸而,經過文建會與市府的幫忙協調後,降低場租,再配合媒體強力宣傳,票房才漸有起色,稍解舞鈴的財務危機。 這次經驗讓劉樂群體認到,不管作品再好、演員再優秀,若缺乏完善的行銷計畫與宣傳配套,劇團很難長久經營下去,舞鈴必須強健藝術行政的專業。 花博之後,劉樂群改變經營策略,積極尋求與各界合作,包括僑委會和外交部,規劃許多國內外演出,循文化外交模式,以最經濟的方法,擴大演出機會。 為了今年9月的中南美洲巡迴演出,劉樂群重新編排經典作品《海洋之心》,加入新的表演元素。 全劇沒有台詞,故事和角色性格全靠演員的肢體動作來表達。楊心怡扮演優雅美麗的人魚公主,帶領愛搗蛋的泡泡精靈、愛現卻常被捉弄的小丑魚,以及喜歡耍帥的鯊魚,探索大海中各個角落,勾勒出豐富絢麗的海底世界。 台灣小太陽走出去 劉樂群的3個小孩從小耳濡目染,一直跟著劇團練習,經過多年苦練,終於站上舞台,演出搞笑的小丑魚。大兒子劉乃文說:「小丑魚不用什麼很厲害的扯鈴技術,但是要裝笨,要演的很好笑,一邊扯鈴一邊演戲,難度其實也很高。」 在一幕幕光影交錯中,舞台下的走道上突然多了幾位舞者,當燈光一暗,觀眾還沒反應過來時,台上台下鈴來鈴往,黑暗中閃爍各色螢光的扯鈴如流星般飛舞,引得觀眾驚呼聲連連。 當觀眾還在回味剛才的拋鈴表演時,台上6位舞者已開始交錯拋傳接鈴,壯闊的弦樂響起,各色扯鈴在台上快速飛舞,搭配背景投射的光影,如同海豚在浪花中嬉戲一般;此時,背景忽然轉換成簡單的黑白條紋,台上只剩一位舞者,伴隨輕快的爵士樂悠揚起舞,背景在垂直水平間變換,透過視覺效果讓觀眾被帶入一個3D空間中,呈現出十足的「秀」味,堪稱小型版的「太陽劇團」。 「扯鈴就是台灣的天燈,要不斷向上、努力發光,讓全世界看見,」劉樂群說。 相傳,中國古老的扯鈴民俗技藝在18世紀傳到了歐洲;外國人看到這項有趣的玩意,形容其為「兩根棍子上的精靈」。 精靈,在繩索上翻滾了千百年,滾到了劉樂群的眼前,像施了魔法般,讓劉樂群追著鈴跑,走出一條新路;更讓原本是配角的扯鈴成了舞台的主角。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2年10月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