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華電子報-大稻埕新文藝復興(2014/01/01)─台灣光華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anuary 16,2025大稻埕新文藝復興
文.林怡廷 圖.金宏澔 如果你自東處來,越往西,台北城市就越發侷促、老舊,城市發展至今,城東得意,百年城西卻鉛華洗盡。 但是,2013年秋日大稻埕彷彿穿越了時空隧道,把昔日繁華帶回來了。由當地商家1920書店主辦的「第2屆大稻埕1920變裝遊行」熱鬧登場。永樂市場前,一群扮裝成1920年代東西方知名人物的遊行者穿梭其間,跳著當時最流行的查爾斯敦舞步,熱鬧非常,飄散濃濃的復古風情。 台灣新文化運動發源地 大稻埕1920變裝遊行是為了向反日本殖民運動革命家蔣渭水致敬。1921年,蔣渭水和台灣自治運動領袖林獻堂、知名作家賴和等人在靜修女中禮堂成立了「臺灣文化協會」,透過辦報、開書局、戲劇、演講會來提升台灣人的主體性自覺,掀起一波「新文化運動」。文協是台灣近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最重要的啟蒙團體,對社會各個層面影響深遠,也奠定了大稻埕在台灣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其實,大稻埕雖名聲響亮,古蹟處處,卻幅員不大。 它位於台北城西的大同區,緊臨淡水河,中心點為知名南北貨集散中心迪化街。會取名為「大稻埕」,是因清末時這裡原是一大片曬稻穀的廣場。 1887年台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以大稻埕為起點,修築了到基隆段的台灣第一條鐵路,基礎建設逐漸完備。日據時代北台灣商業重心從艋舺遷移至此,也成為台灣茶葉的集散重鎮。大稻埕盛景橫跨清末到日據,約莫百年,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因港口淤塞,城市發展東移才逐漸沒落。 盛極一時的繁華風貌在時空中定住,直到1998年,台北市政府提出「軸心翻轉、再造西區」的政策,希望藉由古蹟與街區活化的方式,把繁華再度帶回西區,平衡都市發展,大稻埕才又有一番新的氣象。 以「小」「民」「眾」藝埕向蔣渭水致敬 2008年,周奕成來到大稻埕,和一幫朋友自創「台客藍」陶藝品牌,並和團隊夥伴先後成立「小藝埕」、「民藝埕」、「眾藝埕」三個老屋改造的複合式空間,成為西區活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大稻埕1920變裝遊行便是由他發起。 周奕成的商業模式是老屋新用。2011年他的團隊「世代群」租下迪化街永樂市場口最大的老街屋「屈臣氏大藥房」,開設第一家文化街屋「小藝埕」,取其「大稻埕上賣小藝」之意。小藝埕是個複合型的店屋,利用迪化街老房特有的多功能結構,也採用多角經營。一樓的店鋪有文創品牌印花樂及1920主題書店,二樓是精品咖啡店,挑高的頂樓則有藝術工作者進駐,經營劇場空間。 小藝埕開張後,頗受年輕族群及外國觀光客歡迎。2012年,周奕成以同樣概念,在「小藝埕」的斜對街,霞海城隍廟旁邊一棟古色古香的三進老宅,開了「民藝埕」。 民藝埕一樓的前二進分別以「陶一進」、「陶二進」的概念,販賣自有品牌「台客藍」陶藝品,也引進日本工藝大師柳宗理的作品,推廣「民藝」精神,三進是間咖啡小酒館。二樓則有兩個部分,一進的「南街得意」茶館,重新聚集了騷人墨客,二進「墨中間」則當作藝文展示空間。 2013年8月最新開幕的「眾藝埕」則在迪化街後面較為清靜的民樂街,聚合了9個年輕設計師的自創品牌,更具熱鬧的生氣。從潮服店、創意飲料店、自行車店、居酒屋、皮革創作、二手相機、童書繪本店、雷射雕刻,「眾藝埕」裡兼具質感與創意的小品牌百花齊放。 「小」「民」「眾」藝埕善用大稻埕傳統三進格局的民宅,讓各自特色的創意小店,多元紛陳地在同一個建築共生,儼然成了大稻埕新生的風景。 杯杯雜貨舖深掘地方志,相會各路豪傑 今年6月底,遊走兩岸三地、曾任職《Newsweek》中文版、《環球企業家》、《第一財經週刊》、《陽光衛視》等媒體的台灣文史工作者譚端,和二手書店「永樂座」共同租下在延平北路和保安街交接處、台灣第一家原住民外科醫師開業的「順天外科醫院」舊址2樓,後命名為「保安捌肆」的老屋,經營專賣二手舊貨的「杯杯雜貨舖」,並以此地為基地,挖掘精采的地方人物志。 爬上陡峭的樓梯,穿過永樂座的二手書牆,「杯杯雜貨舖」獨立一隅於靠窗的小空間,中間擺上質樸的木桌椅,往來朋友、客人都能坐下和譚端喝上一杯,「杯杯雜貨舖」像個充滿寶物的小客廳。 譚端探訪地方耆老,從口述歷史以及史料的細節,像考古般修復一個又一個受大時代牽動,卻又被遺忘的小人物命運,融入他擅長的歷史寫作,在中國大陸媒體發表相關文章。他希望向大陸讀者介紹更深入庶民、在地觀點的台灣史,並且計畫拍攝紀錄片。 8月底,他邀集大陸作家許知遠和周奕成、蔣渭水的孫子蔣朝根對談,主題為「大稻埕——台灣歷史對中國大陸的啟示」;10月初又請到大陸知名公共知識分子笑蜀來談「中國公民社會的困境與出路」,為當前的兩岸關係提供對話及思考。 「旅行,時光」民宿,重現市井小民的大稻埕時光 然而,在歷史使命感,以及被遺忘的波瀾壯闊背後,也有人看上大稻埕市井小民的小情小調,在此開設具地方特色民宿。 33歲的邱翊,是大稻埕土生土長的在地人,他租下住家附近的歸綏街老公寓2樓,成立「旅行,時光」民宿。 走進老房子中,映入眼簾的磨石子地板,復古的皮沙發以及50年代的老家具。老公寓才有的毛玻璃木窗,再搭配當代風格的燈具,雜揉出一種混搭、放鬆的質地。 過去從事旅遊業的邱翊,因為工作緣故常到國外考察,他總喜歡從在地人的角度認識地方,於是成立部落格,以在地人觀點介紹從小生長的大稻埕,並逐漸發展出中英日文的導覽服務。2012年,為了帶領旅客更深入認識他熱愛的故里,才又開了服務國外背包客的民宿。 邱翊也找來一批在地的年輕人,向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申請經費,在11月23日舉辦「大稻埕青年在地行動」,透過老少咸宜的大地遊戲,引導人們深入認識這裡。 另外,他積極串連在地店家,2013年8月在永樂市場前舉辦的「時光市集」,是結合路攤、野台、開講、童玩等活動的周末跳蚤市集。 「大稻埕不該只有年貨大街,每一年來擺攤的大多是外地商家,這樣對大稻埕在地發展幫助不大。」邱翊想像未來「時光市集」的範圍能更寬廣,就像巴黎知名的跳蚤市場成為淘寶者的聖地,「遊客來這裡走走逛逛,也就連帶認識了大稻埕的可愛之處。」 熱愛大稻埕的人們也回來了。邱翊遇到小時候就搬離大稻埕的老鄰居慢慢回流,他們都欣見這裡有機的變化。 「大稻埕的特別之處是,你在這裡的土壤扎根就無法和台灣歷史脫節,我希望重新養成一個腳踏實地的世代。」周奕成期待經過10年的醞釀,未來屬於21世紀的大稻埕20年代,精采將會到來。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3年12月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