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華電子報-科學操刀──寺廟彩繪風華再現(2014/01/08)─台灣光華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November 21,2024科學操刀──寺廟彩繪風華再現
文.朱立群 圖.林格立 廟宇是台灣民間信仰的重心,也是欣賞宗教藝術的最佳場所。參訪寺廟,彩繪是不容錯過的看點。 然而,不論畫在門板或石牆上,彩繪因受到香燭煙燻,以及台灣海島型氣候的侵蝕,難免出現汙損或劣化的情形。 因此,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所屬的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簡稱文資中心),特別成立一支科學修復團隊,採用科學儀器與方法,重現國寶彩繪畫師們的作品風采。 迄今完成的兩件修復案,一件是潘麗水所畫的高雄代天宮巨幅山水壁畫,另一件是陳壽彝所畫的雲林北港朝天宮12扇門神。 台灣主要寺廟彩繪,「非陳即潘」 根據學者的研究,19世紀中期之前,台灣的寺廟彩繪多數出於大陸來台畫師之手。潘春源(1891~1972)與陳玉峰(1900~1964)是台灣第一代的寺廟彩繪師,同為台南人,也是粵系水墨畫師呂壁松的同門師兄弟。 他們的兒子潘麗水(1914~1995)與陳壽彝(1934~2012)承襲衣缽,進一步將傳統技藝發揚光大,全台知名廟宇彩繪的創作者,幾乎「非陳即潘」。 潘麗水在80歲那年,獲頒教育部全國民族藝術薪傳獎,是第一位獲此獎的民間彩繪師;陳壽彝則於2012年經文化部公告為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兩人身後留下的作品,都是台灣的國寶。 朝天宮12扇門神,彩繪天干、地支、24節氣 儒、釋、道三教合流的多神信仰,是台灣民間廟宇的特色,北港朝天宮也不例外。這座1700年創建、1999年被指定為國定古蹟的媽祖廟,也在旁殿奉祀三官大帝(天官堯帝、地官舜帝、水官禹帝)、文昌帝君等神祇。 陳壽彝彩繪的12扇門神,6扇在凌虛殿,6扇在聚奎閣,這兩處分別是通往三官大帝與文昌帝君旁殿的門廳。個別的6扇木門之中,除了中間兩扇皆為文官武將門神之外,凌虛殿左、右兩側的門上,各畫有10尊及12尊神祇,分別代表中國古代曆法中的天干與地支。 「這是台灣僅存唯一天干、地支彩繪門神的古蹟廟宇,」文資中心科學修復團隊成員周志明,強調朝天宮凌虛殿彩繪的藝術與民俗文化價值。 聚奎閣左右兩側門神彩繪的題材,則是從立春到大寒共24節氣,象徵一年四季的輪轉。 這些彩繪經年被香火煙燻,早已變得灰頭土臉,廟方對此也束手無策。如何恢復既有色彩,是科學修復團隊首要面對的考驗。 可逆工法清除煙垢,洗刷「黑面蔡」汙名 修復必須站在對原件的透徹了解之上,這是科學修復的基本精神。修復團隊先在凌虛殿與聚奎閣現場,用可見光、紅外線及紫外線螢光攝影等科學儀器,藉由視覺影像,還原12扇木門在烏煙瘴氣之下的彩繪結構。 從影像資料推論,由於朝天宮從1950年至今經過3次大修,現存的12扇門神,應是陳壽彝根據1955年與父親陳玉峰共同參與整修的經驗,在1988年大修時所重新彩繪的版本。 科學修復團隊深入分析後發現,每一尊被燻黑的彩繪神祇,從木門底層至彩繪表面,大致分為基底層、顏料層、保護層(譬如透明漆)、油煙層等幾個層次。 接下來,團隊重製了兩組共24扇如假包換的彩繪門神,一組當作實驗室模擬修復使用,另一組在拆卸待修門神、送回實驗室之後,暫時填補原址空掉的門面,避免造成視覺上的突兀。 正式開始修復後,除了表面油煙層必須清除之外,團隊成員蔡育林表示,油煙也會向下侵蝕保護層,但不損及顏料層,因此清理範圍僅止於油煙層與保護層。 實際的修復動作猶如外科醫師執行清創,修復人員手持棉花棒擦拭表面的油煙,遇到頑固的垢漬,則得動用手術刀刮除。 雖然影像分析已先確定清除的面積與深度,但在神祇的鬍鬚、髮絲彩繪,以及畫師作畫時用手指擦出的指紋等極細微的部分,必須先上一層加固劑,以免修復時不小心傷及無辜。 最重要的是,不管是填補裂縫或噴上新的塗料,凡在顏料層上添加與原彩繪無關的物件之前,都得先塗上透明魚膠,以作隔離之用。 朝天宮主建築於2002年完成第三度大修,彩繪修復的部分,拖到2010年文資中心介入協助後,再經3年的研究與修復,才於2013年10月12扇門神修畢回娘家,獲得圓滿解決。 與朝天宮壁畫所受的「煙害」不同,高雄代天宮的潘麗水山水壁畫,則是「鹽害」的受害者。 代天宮山水壁畫,鹽化長壁癌 高雄市鼓山區一帶,日據時期稱作哈瑪星,1930年,來自台南縣的移民遷居至此,並帶來老家的五府千歲信仰,奉祀在1954年興建的代天宮。 1959年,代天宮興建後殿,並委由傳統畫師潘麗水創作4.7×3.5公尺的山水壁畫,1962年繪成,彩繪內容跳脫宗教故事的題材,在台灣廟宇裡十分罕見。根據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蕭瓊瑞的研究,這是全台唯一由潘麗水創作的青綠山水壁畫。 由於這幅山水畫是以油彩畫在殿內水泥混凝土牆上,壁畫前方有水池,在水泥裡的硫酸鈉鹽與濕氣的交互作用下,發生壁癌的情況頗為嚴重,尤其是壁畫下方畫有森林、草原的區塊。二十多年來,民間曾多次疾呼修補。 為壁畫「敷面膜」,吸鹽貼布抗壁癌 修復團隊先利用紅外線、紫外線影像確認壁畫鹽化的區塊與程度,之後進入除鹽的步驟,修復的關鍵在於必須反覆吸除壁體中的鹽分,讓鹽化不再復發。 修復團隊成員邵中旺表示,修復工作先把已經發泡、長壁癌的部分畫分成諸多區塊,以阿拉伯膠與楮紙做成的貼布貼覆後,再用手術刀割下黏在貼布上彩繪,壓平後備用。 接下來,針對鹽化的壁體,貼上海泡石製成的吸鹽貼布。整幅壁畫共貼了五十多張,一段時間後將其取下、檢測壁體的含鹽量,並重覆貼上新的貼布,直到壁體驗出的鹽分經檢測低於標準值,才算脫鹽完成。 最後就是縫合、修補的程序。把割下來黏有彩繪的貼布,刷上阿拉伯膠,貼回已經脫鹽的壁體原處,然後進行「全色」,讓彩繪圖案的修補,看起來與整體不突兀,但又不能修得跟原創一模一樣。 聽來似乎矛盾,但這其實正是科學修復所強調的「真實性」倫理:在不影響彩繪外觀的情況下,修復者必須保留修補的痕跡,與原彩繪之間留下髮絲般的縫隙,不得魚目混珠、僭越、取代畫師的原作。 這樣的技法與所寓含的精神,有別於傳統的修復方式。以前,彩繪嚴重毀壞時,幾乎是把原作洗掉、重繪,甚至稱不上依照古法複製;科學修復則在保留後人修補的痕跡之下,延續畫師原初創作的生命。 凸顯彩繪文化資產的重要性 文資中心科學修復成員人數雖不到10位,但受過美術、化學、森林等跨領域整合的學科訓練,稱職扮演文化資產「醫療團」的角色,所繳出朝天宮12扇門神與代天宮山水壁畫兩張亮麗的成績單,台灣彩繪文化資產的修復與保存,也從此不再遜色!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4年01月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