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華電子報-臺大博物館群——穿梭時空的校園大探險(2014/09/24)─台灣光華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anuary 16,2025臺大博物館群——穿梭時空的校園大探險
文‧陳歆怡 圖‧林格立 從臺大校門口轉進椰林大道,整齊的天際線與兩側巴洛克風格的古典建築,給人學術貴族的莊嚴氣息。但你可千萬別錯過左側第一棟建築內的校史館,進到這裡,校友們能立刻感受到回娘家的溫馨,一般訪客也可盡情探索關於臺大的人文密碼,發現原來最高學府有那麼多人情故事。 解讀校園密碼 2007年正式開館的校史館,是臺大博物館群的核心館,前身是舊總圖書館中央閱覽室。老臺大人或許還記得,昔日總圖閱覽室到了夜間仍燈火通明,眾人搖頭晃腦苦讀或瞌睡的景象。如今校史館仍保留數張從前的木頭長桌與綠色玻璃燈具,高大拱窗外依舊樹影搖曳,懷舊感滿點。 臺大校史館共分5個展示主軸,包含臺大歷史、校園生活點滴、學院榮耀與成就、校園空間變遷、博物館視窗等,而展示文物中,不乏校友、退休教授或在校師生主動捐贈,大家共譜繽紛記憶。 「校史館是個說故事與聽故事的地方,除了回顧校務正史,也在書寫校園生活各層面的常民史,也更能凝聚人心,」校史館營運組組長張安明說。 舉例而言,兩年前館方曾徵求365名學生,各自寫下校園生活一天的日記,回收後發現有人用插畫、小說甚至新詩表現,有人畫下拼湊青蛙骨頭的實驗課,有人側記校務會議的針鋒相對。最後彙集成一本厚達10公分的手工書,成為獨一無二的校園特寫。 張安明說,過往校園發生過不少大事,與台灣政治社會風潮緊密相扣,像是60年代自由主義學者殷海光、70年代臺大哲學系事件,或是80年代自由之愛校園改革運動等,這些歷程都被銘記在校史中,以惕勵來者,也印證臺大標榜的自由校風。 整個校園都是博物館 逛完校史館,不妨就近參觀同一建築西側的人類學博物館,這裡麻雀雖小,卻有許多珍貴的台灣原住民族雕刻、衣飾、器具收藏,也有許多老照片,讓人遙想田野調查團隊與部落的第一類接觸。 如果對植物有興趣,可跨過椰林大道,探訪古蹟建築「一號館」內的植物標本館,這裡最受歡迎的是民俗植物互動遊戲區,讓你恍然大悟原來有那麼多尋常植物,都是生活器具的最佳製作材料。標本室外還有3座靜謐的綠色庭園:台北濕地植物區、蕨園及建造於日據時期的溫室,適合喜歡神祕潮濕氣息的人。再散步到20分鐘路程外的舟山路,生命科學院的一樓藏著動物博物館,這是博物館群中超高人氣的館,常有中、小學班級來此戶外教學。在這裡,除了可以近距離欣賞大型動物如南方食火雞、亞洲象的骨骼標本,館員還會帶領你從頭骨及牙齒的形態了解動物食性,或是從顯微鏡談動物分類的索引方式。 其餘各懷寶物的博物館還包括:用真材實料重建一台粒子加速器的物理文物廳;探索島嶼生成奧祕的地質標本館;珍藏許多斑斕標本的昆蟲標本室;全台唯一展示人骨標本的醫學人文博物館;隸屬行政單位,以創意方式解讀公文檔案的檔案展示室;還有被暱稱洞洞館,見證戰後農業發展的農業陳列館。 張安明說,由於許多博物館原本就是系所各自管理的標本室,再加上博物館更重視展現學術發展的歷史軌跡與人文典範,因此設館位置都儘量留在系所「起家厝」內,捨棄搬到嶄新的研究大樓或集中化。而為了方便民眾參訪,博物館除一周開館6天且完全免費,博物館群辦公室還規劃了定時導覽路線,一周有3個下午,分別走訪3組博物館,「無形中也進行一趟臺大古蹟之旅,順便可觀察師生鑽研學問的神態,欣賞校園豐富的地景樣貌,」她說。 臺大博物館群也不只是冰冷的展示櫥窗,工作人員與志工常發揮創意,推出各種老少咸宜的講座、導覽或體驗營。 讓寶藏重新呼吸 臺大博物館群擁有豐厚的文化資產,與臺大前身臺北帝國大學的學術探險有密切關聯。 臺北帝國大學由日本殖民政府建成於1928年,是當時日本9個帝國大學之一,也是台灣第一所綜合型大學。正推動明治維新與海外擴張的日本,視臺北帝大為南進研究的橋頭堡,因此在空間規劃、研究設備與人才上都傾全力投資。 例如,昆蟲標本室的成立,得益於素木得一接任台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昆蟲部長後,率團隊進行的全台昆蟲相大調查;人類學博物館的核心收藏,包括1895年最早到台灣進行部落調查的人類學先驅伊能嘉矩的貢獻,則承接自臺北帝大土俗人種學講座標本室。 然而,這些累計有數萬件的學術標本與文物藏品,過去數十年來都收藏在原始的標本室,由系所單位以有限人力物力管理,功能僅限於教學研究,並沒有對外推廣。張安明指出,1996年,臺大率先各校執行「數位典藏計畫」,有人類、地質、昆蟲、動物、植物、物理等系所加入計畫案,各標本室才有機會看見彼此,開啟日後跨領域合作的契機。 另一個激發臺大校方啟動博物館計畫的力量,源自臺大學生自發的校園活動。2003年,一群熱愛臺大校園文化與分享故事的學生,組成「校園導覽解說社」,並舉辦第一屆臺大博物館嘉年華活動,帶領民眾走訪各標本室與文化景點,更促成「校園文化資產詮釋」通識課程,延請文史、地理、空間、自然生態等各方面專家,深入挖掘臺大的多樣性。 臺大農藝所碩士畢業、目前在母校任教的劉建甫慶幸當年有參與校園文化資產詮釋課程,才意外發現台灣蓬萊米之父、臺北帝大熱帶農學講座教授磯永吉的藏書與手稿,逐步揭開臺大農場中的台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臺北帝大前身)作業室的身世之謎。如今,這棟包含農作物貯藏室、攝影暗房、燻蒸室、育苗平台等遺跡的「磯永吉小屋」,已列為市定古蹟,受到妥善維護。 2005年,前臺大校長李嗣涔正式啟動臺大博物館群計畫,並責成圖書館規劃整合,於2007年正式聯合開館。 培育未來的博雅之士 作為全台最具創意、館藏最繽紛的大學博物館群,張安明說,「群」的概念也體現在博物館既分立又合作的運作模式上;臺大博物館群並不是一個法定單位,各館的管理運作仍由各系所單位負責,其中,有的單位設置嚴謹的「標本小組會議」,由教授群共同決定館務,有的館則是單一教授出任館長。博物館群辦公室則負責統籌對外宣傳等共通業務。 張安明認為,臺大博物館不僅是臺大回饋社會、走入社區的第一線基地,也在過程中鍛鍊學生從事科學教育的能力。 臺大校長楊泮池期許,未來臺大將在校內持續推動博雅教育,促進各學科知識之間的相互理解,讓臺大畢業生除了在個別領域是專才,也是觸類旁通的通才。 9月開學季到了,臺大博物館群正敞開大門,歡迎各路賓客蒞臨。不妨找個悠閒午後,以輕鬆的心情,來趟知性的尋寶之旅吧!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4年09月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