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台灣光華電子報
報主:台灣光華雜誌
創刊日期:2005-05-26
發報頻率:週刊
訂閱人數:1,019
官網:
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台灣光華電子報報
台灣光華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灣光華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7-07-05 05:00:00 / 報主:台灣光華雜誌
[公益聯播]愛滋權促會6月份LINE諮詢服務時間,邀請即刻加入官方帳號「Mr.OB_PRAA」
本期目錄
宮廟新美學 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
宮廟新美學 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

 


文‧劉嫈楓 圖‧林旻萱

遶境出巡、廟宇門神、剪黏彩繪……,眾人熟悉的宮廟場景,如今竟成為台灣當代藝術最豐厚的養分。

位於台南的蕭壠文化園區,便以在地歷史悠久的民間信仰出發,結合國內外藝術家,橫跨當代與傳統舉辦「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為台灣的宮廟文化,賦予全新精神。

 


夾處在嘉義、台南高鐵兩地之間,從台南佳里蕭壠文化園區出發,不論往北、向南,都得耗上三、四十分鐘。

五月平日的近午時分,由佳里舊糖廠改建的蕭壠文化園區,戶外一如往常靜謐。稍稍走近,偌大場館裡,傳來「近未來的交陪: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策展人龔卓軍忽大忽小的聲音。裡頭聚集三、四十位專程前來的觀展民眾,站在台灣彩繪師陳秋山為大甲慈濟宮繪製的大型壁畫前,聆聽解說。

從戶外到室內,這是由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所長龔卓軍、攝影家陳伯義、陳宣誠等5位策展人應台南市文化局之邀,籌備3年所完成的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以傳統民間信仰出發,集結38組國內外藝術家聯袂創作完成,包含寺廟大畫、巨幅門神、攝影、紙藝等橫跨傳統當代的作品,全在此盡覽無遺。

以當代藝術回應宮廟文化

身為幕後推手之一的台南市文化局文化園區管理科科長黃瓊瑩表示,佳里舊糖廠轉型為文化園區,即已邀請國際藝術家駐村,結合在地文化創作。「而歷史悠久的宮廟文化、王爺信仰,正是佳里地區獨特的在地文化。」黃瓊瑩說。

園區所在地台南市佳里區,周邊包括七股、北門一帶早年曾有不少鹽田,雖發展出知名的鹽田文學,然而,許多人不知曉,由於漢人進駐即早,當地也擁有深厚的宮廟文化、王爺信仰。以佳里為核心,周遭還有南鯤鯓代天府、麻豆代天府、仁德大甲慈濟宮,而蕭壠文化園區的所在地,更有台南五大香醮之一的「蕭壠香科」傳統。

黃瓊瑩到職第2年,就親臨蕭壠香科的盛大。尤其香科祭典中的「蜈蚣陣」,必須派出108位孩童上陣,個個衣著、裝扮全數不同,陣容浩大,猶如一場熱鬧的嘉年華會,看在外來的黃瓊瑩眼裡,極為震撼。

不過,曾創下金氏世界紀錄的蕭壠香科蜈蚣陣、抑或王船祭典,並未獲得應有的重視;台灣的民俗祭典、宮廟文化,雖有大量文史工作者投入,卻始終未在台灣美術史上佔有一席之地,藝術創作界也僅有零星創作。因此,蕭壠文化園區趁著三年一度的蕭壠香科,希望透過當代藝術創作,回應宮廟傳統文化。

特別的是,除了當代國際藝術節的制式名稱,前頭還多出了「近未來的交陪」的標題,這是策展團隊為展會所定義的精神。「『交陪』二字,其實是出自存在於民間信仰許久的『交陪境』傳統。」龔卓軍說。

3年前,他接下策展任務後,跑遍全台近百座廟宇田野調查後,原來台灣廟宇已發展一套「交陪境」系統。每回廟宇出巡遶境,不管陣頭儀式,抑或遶境路線的規畫,都是與鄰近廟宇互動、交誼的一次「交陪」,從中更見得到許多藝術創作的活力。比起西方藝術領域發展多年的「關係理論」,更貼近台灣在地。

從傳統到當代,精彩演繹

走入室內場館前,率先出現於戶外空間的裝置,是由策展團隊成員之一的藝術家陳宣誠利用園區舊有的鐵軌、廠房等空間,以城市街道的概念,布置10個浮洲島嶼,猶如廟會祭典的陣頭與藝閣。被安上「家將島」、「天后島」、「神童島」等民俗名稱的戶外裝置,裡頭可見張照堂、林柏樑等攝影師的作品,還有民間藝術家洪通的畫作,以及典藏於台南美術館早年記錄台灣廟會儀式、遶境出巡等珍貴影像。

走入室內場館,跨越傳統、現代的作品同樣精采。第一個出現作品,即是彩繪師陳秋山2003年應台南大甲慈濟宮之邀,於廟宇整建時,繪製的大型壁畫;而有別傳統技法,一旁的手稿作品區,也見到熱愛針砭時事的陳秋山,除了繪製歷史情節,也時常將政治人物、當今時事,置入寺廟彩繪當中的畫作風格。

同樣以傳統彩繪出發,出現在另一座場館的彩繪師廖慶章,則把常見於宮廟之內的門神創作,繪於紙上。

廖慶章先後追隨台南畫師丁清石、陳炳伸學習寺廟彩繪,作畫題材多以人物為大宗,儒釋道典故、民間鬼神戲曲小說,皆成為畫中主題。彩繪畫作從寺廟轉而於紙上作畫,是有回廖慶章赴中國大陸遊歷,親見山西永樂宮內人物壁畫,備感震撼,於是開始紙本創作的摸索,並從色彩表現、繪畫技巧逐一嘗試。

彩繪畫作走出寺廟,突破了過往因體積龐大、難以任意拆卸、保存不易而無法對外展覽的難題。加上陳宣誠共感地景團隊所設計的層架輔助,廖慶章的大幅門神畫作藝術性更加提升。定睛一看,兩尊巨大的門神神韻、臉龐輪廓,隱約可見創作者本人的影子,這是廖慶章的神來一筆。

名為「對場工作室」的展出場館,則是藝術創作者以當代的手法,回應民間信仰的藝術展演。龔卓軍解釋,對場施工是不少廟宇興建時常見的手法。廟方邀請兩組工班同時進駐,不但能縮減工期,也因彼此不服輸的比拚較勁,使得施作過程充滿張力。

沿著中線一分為二由兩組工班分別施作的廟宇,因而出現左右兩側、前後兩進,既相異又呼應的工法。包括大台北地區的三重先嗇宮、大龍峒保安宮,都是傳統對場工法的經典之作。

「對場作」的概念,援引至當代藝術,也激起一番火花。2016年下半年,李俊陽、林書楷、張徐展、邱子彥四組創作者進駐,經過3個月共同創作,激發出「對場作」的火花。4組作品都可見到和其餘創作者的影子,尤其李俊陽與林書楷於場館上下兩側長牆創作,儘管風格迥異,畫作構圖、線條或是主題,都隱約可見呼應對方的創作元素。

而以攝影裝置作品為主的「傳神劇場」場館,則集結攝影師林柏樑、沈昭良,藝術家姚瑞中,以及日本藝術家港千尋共同展出。

裝置為幻燈片的「對視」攝影主題,是攝影家林柏樑耗時三個多月,重回年輕時曾造訪的大甲慈濟宮,再次拍下剪粘工藝,希望眾人凝視匠師的手作之美,體會傳統工藝的價值和精神。

透過林柏樑的重返拍攝,何金龍、王保原師徒精湛的剪粘工藝,全得以重現。舉凡項莊舞劍的緊張對峙、楊家將的英姿神態,都得以呈現;走入轉趨昏暗的空間,展出的是攝影師沈昭良於2006至2014年期間,所拍攝的「舞台車」系列作品;「巨神連線」,則是姚瑞中拍攝出現在全台各地巨大的神像,有別傳統信仰,透過數十幅黑白攝影作品,省思現代社會中人類對物質、欲念的無盡追求。

另一個展間,日本藝術家港千尋則追溯橫跨東亞的傳統工藝「傳神畫」,重新思考這項集結攝影和繪圖的古老技藝。

二戰結束後以至冷戰期間,東南、東北亞都出現大量移民,不少人因為時局紛亂,被迫和親友分離,僅能拿著手中零星留存的照片,央請畫師臨摹手繪,重現親人神韻。

然而,繪製「傳神畫」極為困難,眉宇、視角只要有丁點閃失,無須言說,親人往往都能知曉其中的差異。曾有人委託藝師繪製逝世母親的傳神畫,耗費一、二年,始終都無法完成。直到一回匠師再度嘗試,那人見著後立即放聲大哭,眼前的傳神畫,正是記憶裡熟悉的母親模樣。「而那刻,也宛若完成了一場招魂儀式。」龔卓軍說。

從行動到創作,處處「交陪」

不光展品充滿「交陪」精神,就連策展過程,也是幾位夥伴、創作者,一路義氣相挺、相互「交陪」而來的成果。

3年的籌備期間,龔卓軍先是走訪全台各地廟宇,進行田野調查,同時也企劃編撰發行4本《交陪藝術誌》,並在2016年舉辦「交陪X攝影論壇:2016台北雙年展計畫」、台北當代美術館舉辦「民藝論X當代藝術」論壇,為來年的活動預先暖身。

不料一切的籌備,卻因2016年年初台南大地震打亂了原有計畫。震後,預計展出的場館結構嚴重受損必須維修,布展期程大幅延宕。眼見開幕在即,所幸陳宣誠率領的共感地景團隊,在戶外架起10座城市浮洲裝置藝術,並由攝影家陳伯義一手操刀影像呈現。

經過3個月的展期,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即將進入尾聲。龔卓軍坦言,活動初期一度擔心園區交通不便而影響觀展人潮,但開展以來,不少人組團包車特地前來觀展。除了在藝術圈引起迴響,老一輩的民眾更在創作中,重溫兒時熟悉的廟會陣頭、遶境出巡場景而感到開心不已。

除了嘗試以當代手法,回應宮廟文化,也是期待跳脫1990年代大型宗教文化節,以及近來宗教觀光化的模式,尋找嶄新的創作可能。

還以為宮廟、遶境等,僅僅是民間傳統信仰嗎?來一趟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細細品味10個場館、四條廊道與戶外10座城市浮洲的作品,將一改您的印象。          

(本文摘自光華雜誌6月號)  

                             

宮廟新美學 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

設計師何佳興將出現於遶境祭典的宋體、明體字型重新壓縮、堆疊,展現文字的美感。

 

宮廟新美學 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

龔卓軍與團隊意外於台南沙淘宮發現台灣彩繪師潘麗水 創作,經拓印重新設計後,置於蕭壠文化園區。

 

宮廟新美學 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

策展人之一,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所長龔卓軍

 

宮廟新美學 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

龔卓軍正為民眾解說日本藝術家港千尋的創作《傳神畫》。 (林旻萱攝)

 

宮廟新美學 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

攝影師陳伯義將攝影作品置於水缸中,表現出台灣民間信仰的「請水儀式」。

 

宮廟新美學 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

藝術家涂維政的創作《無遠弗屆》,將孔子的雕塑化為自己的臉龐,藉此反諷教育體制。

 

宮廟新美學 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

由林柏樑拍攝,裝置為幻燈片的「對視」攝影系列,展現出大甲慈濟宮、震興宮等廟精湛的剪粘工藝。

 

宮廟新美學 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

藝術家陳宣誠利用以城市街道的概念,布置10個浮洲島嶼,猶如廟會祭典的陣頭與藝閣。

 

宮廟新美學 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

位於台南的蕭壠文化園區,便以在地歷史悠久的民間信仰出發,結合國內外藝術家,橫跨當代與傳統舉辦「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為台灣的宮廟文化,賦予全新精神。



 

    1. 廟方邀請兩組工班同時進駐,不但能縮減工期,也因彼此不服輸的比拚較勁,使得施作過程充滿張力。Temples often often have two different crews work simultaneously, not only to shorten the time to completion, but also to get the crews’ competitive juices flowing and keep them on their toes. 
    • on one’s toes 不得懈怠、忙碌
      The new demanding supervisor keeps his employees on their toes.

 

    1. 除了當代國際藝術節的制式名稱,前頭還多出了「近未來的交陪」的標題,這是策展團隊為展會所定義的精神。
      Gong says that the festival’s Chinese name hints at its purpose: prefacing the formulaic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s festival” with the notion of “mutual companionship (kau-puê) in the near future.” 
    • formulaic 制式的、公式化的
      Romances don’t appeal to her because she finds most of the plots formulaic.
推薦訂閱
宜蘭一家電子公司公安意外 慈濟志工啟動全面關懷@【慈濟大愛公益電子報】
水資源的重要@【舊鐵橋濕地教育園區電子報】
轉寄『宮廟新美學 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