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頁台北 翻開閱讀的共享聚落─台灣光華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November 21,2024一頁台北 翻開閱讀的共享聚落
文‧吳靖雯 圖‧林旻萱 在虛擬當道的年代,我們仍需要實實在在的圖書館。50年的數位資訊洪流,沖不散五千年的知識載體;人們的短期記憶日益薄弱、轉瞬即逝,幸好生活中還有一兩處收納長期記憶的物理空間,大隱於市。 原本拿起手機欲拍照的動作停留在半空中,隨即又放了下來,擺進口袋。這裡是已收藏了兩千多本攝影書的地方,何須再製造一兩張影像?按下快門鈕都顯得多餘。也只有攝影愛好者會建置這樣的一個空間,連名稱都有哏:Lightbox(燈箱),簡潔明亮一如其名。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攝影技術相關的名詞不少,何以「燈箱」雀屏中選?創辦人曹良賓不疾不徐地解釋:「燈箱是用來檢視底片的設備,我希望這個空間是有能量感的,就像一個會發光的盒子。透過這些攝影書,讓喜歡攝影的人在這裡交互激盪、產生火花。這應該是充滿快樂光明的事情。」有趣的是,雖然都屬於藝術範疇,取名「Lightbox」,正好也能跟別名「白盒子」的美術館,或是俗稱「黑盒子」的劇場做出區分。 談到創辦初衷,原來跟曹良賓兩項個人經驗有關。2014年末,他的首本攝影集申請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出版;然而出了書後,「路只走了一半,然後呢?」他開始思考攝影集還能對哪些人產生意義,又能引起哪些人的興趣。再者是參與了國立台灣博物館的「台灣攝影史綱研究計畫」。身為作者群之一,曹良賓蒐集台灣早期攝影史料的過程,發現資料散佚各處,分析研究更顯困難。「所以我後來要成立攝影空間就想到,台北不缺展覽空間,但可以閱讀、自主學習,供攝影同好會晤討論的地方很少,在座談之餘的社交功能,也許未來轉移到更大的空間會更完善。」 影像消費如此氾濫的時代,人們注意力更快被吸引,卻也更快的遺忘。在網路大海中搜尋、瀏覽圖像儘管便利,卻缺乏系統與順序,易流於零散破碎,曹良賓認為:「攝影書恰恰介於原作與數位檔之間,美術館不一定有充裕經費買攝影原作,攝影集會比較容易,何況書又是一個作者的意志和創作脈絡的展現。」 群眾募書,集結兩千冊 目前高達2,272本的藏書量,是集結五湖四海、眾人之力積累而成。首先曹良賓傾囊將自有400本攝影書捐出,此舉吸引了政治大學教授郭力昕,把手邊書籍打包成24箱,親自載送至圖書室,工作人員花了三個多月才整理完成。日本當代攝影季刊《IMA》特地空運三大箱自家雜誌來台;美國紀實攝影大師羅伯.法蘭克(Robert Frank)在曹良賓造訪紐約之際,贈送了數本經典攝影集;曹良賓赴巴黎文化交流時攜帶了十幾本台灣攝影集準備捐給當地單位,事隔3個月後,法國國家圖書館寄來一疊文件,上頭印有每本書登錄上架的明細。也有讀者在粉絲團私訊留言,詢問是否有某位日本攝影家的專書,在得知不在現有館藏的情形下,直接在網路上下訂,收件地址寫的是該圖書室。 館藏書籍分類中,以占了半數的攝影集為最大宗,其餘為攝影史、攝影評論、攝影雜誌、攝影展圖錄等。隨著書目增加,除了考量將圖書室搬遷到更大的場地外,曹良賓也擬將攝影技術、電影錄像等相關面向的出版品納入館藏陣容。 「書籍來源大可以申請預算編列一次購足,但這種方式比較個人化又無趣;後來認識不同的捐書人、志工或聽眾,一年來也慢慢達成兩千本的目標。」對他而言,「眾籌」的過程更有意思,迄今已累積190位捐贈者,如此一來也能跟不同攝影社群多接觸,了解他們對當代攝影的疑惑或興趣所在。 社團雖然容易吸聚同好,另一方面也免不了讓入門者產生藩籬與隔閡感,「我們希望有專業性,但不要有社群的封閉性,讓社團在拓展同時也能有不同領域的人進入,這對我們而言是重要的。」除了書籍互換,Lightbox亦邀請海外攝影工作者來台分享或舉辦工作坊,期望促進本地攝影圈與國外攝影社群的對話。 預定於2018年修復完工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以台灣攝影史、攝影藝術、攝影資產之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及推廣為成立宗旨與發展定位,跟Lightbox攝影圖書室又有什麼不同? 曹良賓指出,中心並無特設藏書空間,現行的圖書分類法亦不足以涵蓋當代攝影發展的多元性,仰賴機構藏書不易,故成立專門圖書館有其必要性。「有別於美術館設的圖書室,我想專注在收集、整理並推廣台灣攝影出版物,有點像在做Archive的事情。」 美國著名藝術評論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其著作《論攝影》(On Photography)中提到,書籍是安排照片最具影響力的方式,同時還擔保了它們的壽命。在儘管紙本印刷規模逐年下滑,攝影前景同樣不被看好,而Lightbox的出現,期能匯集攝影能量,聚焦台灣攝影價值,使本地攝影文化自覺也自決,並持續發光發熱下去。 「不只是圖書館」,創新空間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把桌椅搬到一旁,場地都清空出來,紅男綠女陸續抵達,爵士樂早已從門縫間飄出,原來「不只是圖書館」,正展開一場充滿冒險精神的實驗。 這不過是某個周末的景象。更多數時候它是安靜閒適的,和整個園區的熙熙攘攘形成強烈對比,一進門便盡數濾去了外頭的喧囂。窗櫺是溫潤的,書架是冷硬的;雜誌是新潮的,光陰是緩慢的。設計書籍滿室,還有小巧迷你的3×3展覽間,甚至舉辦過講座、市集、音樂會和搖擺舞會……。 欸~先把鏡頭拉回棚內正題,這兒的主角可是「書」:館藏超過3萬冊、逾百種國內外設計雜誌,包含平面、工業、建築、服裝、美術、工藝等類目,每年進書都會視情況檢視調整;今年起還新添許多國內外獨立雜誌,呈現非商業類的個性氣息。 針對如何選書的問題,現任館長劉芳表示,除了留意設計趨勢潮流,與出版社或代理商詢問推薦,也會參考獨立書店的陳列。 只要稍微瀏覽一下館內的藏書,便會發現很多並不與設計直接相關,例如食品營養、攝影、音樂、美學思考等。「我們也補上了藝術生活(的相關書籍)。設計不該只是被侷限在物件上,而得靠生活需求來支撐。如果只是著重在設計品,容易流於隨波逐流,一味追尋國外角度;一旦加入藝術面,就可以有更多獨立思考的想法,不會只是設計的結果。所以在(設計)前期的所有相關環節,也會列入選書考量。」 網路發達的現代社會,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看書?設計資訊俯拾即是,何必要走一趟圖書館?劉芳提出三點理由:首先,資訊氾濫的時代,更需要書籍的存在。網海汪洋,大多是複製貼上、重複性高,書籍有時反倒會是更有效率的選擇。網路並非萬能,如果是需要系統性了解特定歷史文化型態的主題,例如服飾辭典或中東設計,找書會比上網大海撈針見識到更多內容。 其次,在網路上找資料時,搜尋結果排行在前的較偏主流型態,「做設計找到自己的觀點是很重要的」,翻閱不同時期的書籍可以給予不同的刺激。第三,通常網路容易導向同溫層,但有時候靈感偏偏就會來自於平常不熟悉或未接觸過的人事物。「書籍跟圖書館的必要性就在這裡,可以均質地呈現知識。」 跨界延伸,扭轉傳統觀念 這座圖書館不只是一處空間,也是個媒介;每次策展主題都會跟其中一種設計類型相關,希望導引入場觀眾看見一部分館藏,例如剛結束檔期的刺繡展,可以吸引對服裝設計或立體雕塑有興趣的人,進而在館內挖掘更多相關書本知識內容。 館方在考量邀請設計師辦展時,偏向實驗性高、發展未臻成熟的點子,「否則就給設計博物館展就好。」劉芳笑道,這是個什麼創意都可能發生的場域,她們正試著扭轉傳統對圖書館的觀念。 著眼於功能整合,目前座落於園區內製菸工廠北側二樓的圖書館,將於九月搬遷至一樓的「台灣設計館」旁;民眾逛完設計博物館後,可接續到圖書館閱覽相關書籍。屆時的空間設計也會與現有的工業風不同,想一窺它華麗轉身的朋友,別忘了把握機會來走一遭。 (本文摘自光華雜誌8月號)
「不只是圖書館」今年開始增訂國內外獨立 設計雜誌。
「Lightbox攝影圖書室」提供 知識共享、開放共用的空間。 (林旻萱攝)
「Lightbox攝影圖書室」創辦人曹良賓。
圖書館入口處的空間「不只是3X3」,以實驗性且有趣的展出方式來分享設計師、藝術家或作家的個人作品、觀念、態度、收藏......。
「不只是圖書館」空間設計由姚政仲建築師操刀,保留松菸古蹟的個性;大面積的老窗戶透著溫暖的光線,室內設計則使用了黑色金屬框架與深色玻璃。(林旻萱攝)
「不只是圖書館」空間設計由姚政仲建築師操刀,保留松菸古蹟的個性;大面積的老窗戶透著溫暖的光線,室內設計則使用了黑色金屬框架與深色玻璃。
攝影技術相關的名詞不少,何以「燈箱」雀屏中選?創辦人曹良賓不疾不徐地解釋:「燈箱是用來檢視底片的設備,我希望這個空間是有能量感的,就像一個會發光的盒子。透過這些攝影書,讓喜歡攝影的人在這裡交互激盪、產生火花。這應該是充滿快樂光明的事情。」
曹良賓推薦攝影師沈昭良的攝影集《Stages》。
「不只是圖書館」(原名設計圖書館)由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營運,位於「松山文創園區」製菸工廠北側 2 樓,為國內最具專業的設計資訊中心,主要提供設計相關資訊的服務內容。
「不只是圖書館」館長劉芳。 |
- 通常網路容易導向同溫層,但有時候靈感偏偏就會來自於平常不熟悉或未接觸過人事物。
The Internet too often fosters echo chambers. But sometimes inspiration comes from contact with individuals with whom you are unfamiliar.
- echo chamber 回音室;意見一致的、產生共鳴的地方,同溫層
She left the company because she felt it was becoming an echo chamber where divergent views were not appreciated.
- 透過這些攝影書,讓喜歡攝影的人在這裡交互激盪、產生火花。
These books of photographs will allow lovers of photography to gain stimulation from crosspollination that creates mental fireworks.
- cross pollination 異花授粉; 相互激盪
On how Apple stands out in the market, current CEO Tim Cook once said, “We believe in deep collaboration and cross-pollination of our groups, which allow us to innovate in a way that others cann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