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台灣光華電子報
報主:台灣光華雜誌
創刊日期:2005-05-26
發報頻率:週刊
訂閱人數:1,019
官網:
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台灣光華電子報報
台灣光華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灣光華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9-05-08 05:00:00 / 報主:台灣光華雜誌
[公益聯播]信義南港身障資源中心 - 活動集點說明
本期目錄
設計驅動創新思維 城市治理的新可能
設計驅動創新思維 城市治理的新可能

 


文‧鄧慧純 圖‧莊坤儒

一張小小的名片,被注入台東特有的人文風情,讓人一拿到手馬上就發現台東不一樣了。一張樸素的塑膠紅椅頭,跨越國際,成為台南與大阪民眾情感的聯繫。近年來公部門將設計思維導入城市治理,使人眼睛一亮,也讓民眾對於自己的文化更添驕傲與自信。


改變發生在台灣最偏遠的城鎮──台東。2016年尼伯特颱風重創台東,也是台東改變的契機,最初縣府只想著將街景招牌美化,卻逐步演變成將設計思考帶入公共政策,打造城市品牌,讓台灣的後山誕生全台第一個縣市等級的設計中心。

用設計驅動台東創新

什麼是設計?台東設計中心執行長張基義開宗明義地說:「設計一定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只處理最基本美不美的問題,設計更進一步要能提出方法,解決問題。」

台灣的產業發展從代工轉型到科技產業,但下一步在哪裡?「應該是創新跟回歸到生活所面對的議題」,張基義說。而「如何讓公部門用設計驅動創新思維作出不一樣的可能性,將是台灣未來的機會。」

台東子弟張基義,在2010年回到家鄉接任副縣長,他自稱實際上的名稱應該是「美學總監」,當時縣長黃健庭借重他的專長把關台東美學,台東自此踏上品質管控與創新理念的路途。

但要將設計思維落實成為縣府上下通盤的共識還有一段磨合的路。2017年成立的台東設計中心,原隸屬於國際發展及計畫處,但那時「各局處還沒準備好,常以為是多一個管考單位。」張基義說。後來設計中心改直屬縣長之下,成立專案辦公室;同時也反思,設計中心的工作不該干預局處原本的業務,而應是超越局處,設定好願景,與局處同行。「最好的方式是不在過程中給予過多干預,而是在機制還沒形成前,就先導入好的觀念,先鋪陳好戰略,順著走,自然就水到渠成。」

張基義解釋,地方基層人員多被沉重的行政業務困住,再無餘力細究公共政策之所為何事,致使公部門的專案多數只求把採購程序走完,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核心。設計中心想要改變這樣的局勢,創造台東未來的高度。「你去看醫生,不會找開價最便宜的醫師吧?一定是找專業對應、最有口碑的醫師才是。」張基義用簡單的比喻解釋設計中心的角色,設計中心扮演協助局處在計畫前期釐清問題核心的角色,問對問題,然後對應業務需求,知道台灣最好的團隊在哪裡,能提供怎麼樣的服務。

2018年,設計中心邀請民間專業企畫團隊Plan b加入,共同驅動設計導入台東的理念。並活化閒置的台東鐵路警察局,作為設計中心的實體場域。空間保留原初建物的質地,設計師馮宇在LOGO設計和展間運用「窗」的意象,象徵由設計的視角切入、透過窗戶「觀察探索」與「發現創造」台東的未來。常設展「台東未來生活提案所」則邀請民眾從自身不同的生活經驗及視角出發,寫下對台東未來的想像。


讓台南被正確認識

擁有豐富的人文、自然資源的「台東」冀望透過設計打造城市品牌;而台灣最古老的城市「台南」則思索著如何讓城市被正確的認識。

2015年,台南與大阪直飛航線開啟,台南市政府思考如何吸引大阪民眾到台南走走。時為台南市觀光局局長的王時思(現為台南市副市長)指出,太過廣告式的城市行銷,其實沒有說出什麼真相,比拚的只有價格,淪為市場上的競爭,「那實在談不上是讓城市被正確理解的模式」,王時思說。「我們決定把旅遊的動機放在最前面,而非旅遊市場。呈現台南真實的樣子,先讓他們想要來台南,喜歡台南。」

王時思決定要辦一個展,能展現台南真實樣貌的展覽。策展團隊找上風尚旅遊的游智維,同時也是蚯蚓文化的創辦人。游智維是推動台灣在地小旅行的先驅者,他認為一方風土養一方人,每個城市都值得深入體驗經歷。旅行該像蚯蚓翻掘泥土一般挖掘地方的價值。他也藉由旅行為媒介,溝通他認為重要的,如老屋保存、環境永續、多元價值等。

台南的樣子是什麼?「我們總愛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我們卻從來不用人來做深度溝通。」游智維說。「我們曾經用明星來代言,但那並不是我們,所以不能真正讓你感受到人情味。」王時思補充。想要呈現台南真實的樣子,他們找來莉莉冰果店的老闆李文雄、剪紙藝術的楊士毅、「奉茶」主人葉東泰、「屎溝墘客廳」主人蔡宗昇、「優雅農夫藝術工廠」執行長黃鼎堯、藝術修復師蔡舜任、金曲歌王黑哥謝銘祐等等,分享他們的台南故事。「這個就是人情味,當我們相信這個城市裡面的每一個人背後都有故事可以去跟別人溝通,那這個城市怎麼會說得完呢?」游智維說。

而在小吃攤上最常見的塑膠「紅椅頭」,是游智維團隊找出來代表台南的元素。看起來質樸簡單,耐摔不怕日曬雨淋,外表直接但是內心熱情真誠,與台南人的性格很相似,同時,一張張擺著的紅椅頭也像是台南人熱情的招呼「來坐喲!」一張張展示著一個台南故事的物件,承載台南生活的樣貌,「台南紅椅頭アンイータウ観光倶楽部」就此開幕。


找到對的人,一起前進

「台南紅椅頭觀光俱樂部」不僅連續兩年獲得國內指標創意設計獎項的肯定,更讓素來注重創意和質感的日本驚艷,在2018年獲得日本Good Design「地域‧社群創造」類別獎項。

找到對的合作夥伴是成功的關鍵。這兩年游智維也關注地方創生的議題,走訪日本許多創生小鎮,他得出:「政府如何在民間找到擁有共同目標的合作夥伴,並且保持信任與開放的合作關係,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至為關鍵。」

「我們無論遇到什麼事情,沒有失去過對彼此的信任。」王時思說。執行公部門案子有一定的查核時程,但游智維總是想為合作的藝術家爭取更多的時間,「要多一些時間,才能產生出感動的事情。」他說。但另一方面,案子的執行又仰仗理性的節奏,才能成就最終的圓滿。這時王時思就要從公部門的角度做專業判斷,設定停損的時間點,不然藝術家會一直發想,越做越大。「當然他們是特例啦!很少有人這麼不計成本,但是台南就是運氣很好,或是說很得人疼。」王時思笑笑地表示。

而原本不太接觸公部門案子的Plan b創辦人游適任,確定成為設計中心的夥伴後,曾拜會台東縣府各局處,他發現長官們「都蠻愛台東的,事事皆以台東利益為優先出發,這件事情蠻可貴的。」台東縣府近年來的努力,創造的改變,讓在地居民以身為台東人而自信。

台東設計中心可說是官方與民間產業間的一個平台,其中的成員要十足了解公部門的行政流程,才能變成設計中心對外鏈結的觸媒;另一方面,設計中心也要借助民間參與,吸納其創新能量與靈活,張基義解釋。所以他找來曾歷練台東縣府建設、觀光、文化、農業各局處副手的羅淑圓擔任副執行長,居間進行跨局處協調,包括與主計單位溝通讓設計中心的工程採購標案能更有彈性空間,透過專案整合不同的專業者,以實現設計驅動的理想。「我們開的KPI是要有公共影響力的重要企劃案3件,至於是什麼樣的企劃,內容保留空白。」「確實我們是在挑戰過往採購案中,KPI怎麼訂定這件事情。」羅淑圓此話一出,知曉政府工程採購案流程的行家應該都會吃上一驚,了解其中要說服主計單位的難度,光定義何謂「公共影響力」就會搞得人仰馬翻,張基義玩笑地說。「但我們相信把專業團隊引進來,給他空間,他自然會創造社會影響力,這就是我們的共創。」這似乎才是最合乎設計中心的KPI,大家的目標明確,過程由官方與執行單位討論共創,最後的細節容許專業團隊自由發揮,創造社會影響力。

合作的過程,游適任引張基義的比喻,專案辦公室就像是陸軍,深入當地,了解在地需求,而Plan b像是空軍,急切地想把人運送過來投遞下去,急著創新,做出改變。這時候專案辦公室評估放行或是踩剎車,兩者就像是男女朋友交往,試探著彼此的底線,互動也產生火花。

台東設計中心今年年初就打出一手漂亮的牌──「台東縣政府名片再設計」,由Plan b提案,以台東的山海空為主題,將台東產的米、飛魚、三仙台、公東教堂、熱氣球、釋迦、衝浪等元素簡化線條,傳達出台東特有的意象。「重新設計縣府名片,除了讓民眾馬上catch到設計中心想解決的問題;而且名片是每天都在交換的東西,馬上就能讓別人發現台東不一樣了;以這個不一樣為起點,也意味著台東願意接受更多的可能性。」游適任解釋。


不見得是大事,卻是偉大的事

一張小小的名片,蘊藏了台東的人文風土,也宣示了台東的改變。

「它不見得是超大的事,卻是偉大的事。」張基義說。這不是找一位知名設計師就能解決的問題,是設計中心以專案包裹的方式,委由Plan b團隊尋求專業設計師張溥輝共同執行。「當初找設計師也有很多眉眉角角,希望是年輕人,暗示台東希望了解年輕人,但是又不能太年輕,要小有知名度,有影響力,又要熟悉公部門的規矩,還要人緣好。」游適任苦笑著補充。其他縣市做不到,而台東透過設計中心讓這件具有公共影響力的小事被實踐了。「所以我們是點火者,帶動公部門跟民間想像創新的契機。」張基義說。

而紅椅頭在日本成了台灣的符號,每年展覽結束後,主辦單位宣布歡迎日本朋友把紅椅頭帶回家,一開始日本友人告訴游智維,日本人不會拿著塑膠的紅椅頭搭電車,卻沒想到展會後被搶搬一空。「是情感這件事情讓你不理性」游智維說,但透過紅椅頭的展會,紅椅頭聯繫了日本與台灣的民眾,「這件事情就不是價格的問題,是價值的問題。」

「紅椅頭其實是生活裡最不起眼的元素,但如果我們有信心把這樣的元素放到大家面前,坦承這就是我們,就表示我們有勇氣面對自己真實的樣子。」王時思說。她一直期盼觀光旅遊能被正確的理解,除了產業面的意義外,讓更多人認識台灣,了解台灣是在這麼多惡劣不利的條件下仍維持自由、民主、人權的國度,這才是背後想要讓更多人看見的事。

從設計驅動的創新,我們還在期待更多不一樣的可能性。    

(本文摘自台灣光華雜誌108年4月號)         
                               

設計驅動創新思維 城市治理的新可能

宮廟、老屋、巷弄,台南這個城市故事多到說不完。

 

設計驅動創新思維 城市治理的新可能

我們「進入體制,改變體制。」張基義(中)率領的團隊是點火者,帶動公部門跟民間想像創新的契機。

 

設計驅動創新思維 城市治理的新可能

融入台東人文、自然、物產特色的台東縣政府名片再設計,一出手就讓人發現台東不一樣了。(Plan b提供)

 

設計驅動創新思維 城市治理的新可能

紅椅頭渡海到了大阪,展示台南最真實的樣貌。 (蚯蚓整合文化提供)。

 

設計驅動創新思維 城市治理的新可能

將設計思維導入城市治理,台東設計中心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圖左至右:游適任、張基義、羅淑圓。 (莊坤儒攝)

 

設計驅動創新思維 城市治理的新可能

紅椅頭渡海到了大阪,展示台南最真實的樣貌。

 

設計驅動創新思維 城市治理的新可能

紅椅頭聯繫了台南與大阪民眾的感情。 (蚯蚓整合文化提供)

 

設計驅動創新思維 城市治理的新可能

展場空間運用「窗」、天井的意象,象徵透過窗戶「觀察探索」、從不同視角發現創造台東的未來。

 

設計驅動創新思維 城市治理的新可能

設計中心策劃Raw Trip ── 臺東採集計畫,以不同的視角發掘台東。

 

設計驅動創新思維 城市治理的新可能

宮廟、老屋、巷弄,台南這個城市故事多到說不完。

 

設計驅動創新思維 城市治理的新可能

設計驅動創新思維,也促動民眾對在地文化的認同與驕傲。(莊坤儒攝)

 

設計驅動創新思維 城市治理的新可能

關注台東「治理思維」、「自然地景」、「城市生活」相關議題,設計中心策劃各式的展覽,邀請觀者一起思索、對話。

 

設計驅動創新思維 城市治理的新可能

「台東未來生活提案所」邀請民眾寫下對台東的未來設計提案。

 

設計驅動創新思維 城市治理的新可能

宮廟、老屋、巷弄,台南這個城市故事多到說不完。

 

設計驅動創新思維 城市治理的新可能

找到對的人,一起前進。王時思(右)和游智維(左)合作,讓台南被正確的認識。



 

  1. 什麼是設計?台東設計中心執行長張基義說:「設計一定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只處理最基本美不美的問題,設計更進一步要能提出方法,解決問題。」
    What is design? “Design is part of our lives,” explains Chang Chi-yi, CEO of Taitung Design Center (TTDC). “It doesn’t merely grapple with the basic question of what is or is not ‘beautiful.’ It should provide techniques and solutions to resolve problems.” 
  • grapple with something盡力解決、設法對付某事
    The IT department has yet to grapple with the problem of cyber attacks. 

  1. 設計中心的工作最好的方式是不在過程中給予過多干預,而是在機制還沒形成前,就先導入好的觀念
    Its work was ideally not to frequently intervene in the execution of projects themselves, but rather to introduce good ideas before everything is set in stone. 
  • set in stone 不可更改的,難以變動的
    I’m still organizing our itinerary, so the places aren’t set in stone.
推薦訂閱
素食電子報第一二O期──【冬瓜凍冬瓜】@【素食聰明吃】
2018夏季號:日本腦炎病例較往年同期增加@【快樂好元氣 電子報】
轉寄『設計驅動創新思維 城市治理的新可能』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