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桂英推動塑膠袋回收帶動環保代工街─慈濟大愛公益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ugust 29,2024廖桂英推動塑膠袋回收帶動環保代工街
全台一年塑膠袋的使用量達180億個,為了回收塑膠袋,僅有5坪大慈濟高雄中興環保站,挪出1坪空間回收塑膠袋,中興環保站負責人廖桂英師姊,希望以小容大,每月可回收4噸塑膠袋。
今年64歲的廖桂英,出生於貧苦的高雄縣內門鄉農家,台灣光復初期家中只能依賴美援渡日;婚後為了生活,廖桂英和先生搬離故鄉,來到高雄的木業工廠工作。這一年,證嚴法師在花蓮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六位同修眾每人每天多做一雙嬰兒鞋、三十位信女每人日存下五毛買菜錢,每月集資一千多元,開始從事濟貧救苦的工作。這讓接受美援台灣時期成長的廖桂英,彷彿看到自己人生。
在木業工廠作業地板充滿危機,廖桂英發現一位新進的年輕同事為什麼沒有穿鞋,關切 後得知父母雙亡的女孩被貧困所迫來到工廠,於是廖桂英省吃儉用幫女孩買鞋和日用品,像大姊般的照顧她。巧的是,結婚十年沒有生育的廖桂英,也如願懷孕。
1990年,朋友邀約廖桂英到台中聽證嚴法師演講,會中法師提出「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當時很窮的廖桂英,只能從自己做起。1999年台灣九二一大地震期間,車禍住院的廖桂英從電視看見慈濟認養重建災區傾毀的五十多所學校,廖桂英從查號台連繫上慈濟高雄分會,她除了捐出身上僅有的一萬元,並開始募款、參與環保志工。
2009年廖桂英在參加一場環保說明會中,慈濟志工陳清雲指出,大家不回收的塑膠袋,是台灣最大的垃圾源,對環保志工傳授有關塑膠袋分類,及怎麼辨視PP、PE、PVC、PET等塑膠材質。會後,廖桂英決定響應,首先她把社區5坪大的中興環保站挪出1坪空間,作為推動回收塑膠袋空間,在環保站對面打掃菜市場的75歲王吳彩雲,成了廖桂英回收塑膠袋的第一個伙伴。
慈濟中興環保站回收塑膠袋的量越來越大,超迷你的空間已無法負荷回收塑膠袋細部分類,在環保站不遠處經營雜貨店的66歲葉許美秀,便邀約街坊送孫子上學後無所事事的婆婆媽媽組成環保代工街,將回收塑膠袋上的膠條、貼紙、商標剪下,一同做環保尋回生命價值。
回收塑膠袋推廣時最辛苦,分類樣式多民眾常搞不清楚,蓬鬆佔空間、人力不足、運載困難,更是環保志工與環保站得面對的挑戰。廖桂英說,迷你環保站其實不迷你,每月都回收超過4噸的塑膠袋。小小空間,承載無限資源,她期望大家重視塑膠袋的回收再利用,甚至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