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邊教學 孩子教我的事─慈濟大愛公益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ugust 29,2024床邊教學 孩子教我的事
六年前,國中老師李秀珠有機會接觸到「床邊教學」,接受床邊教學的學生大都罹患重症,無法到學校上課。李秀珠認為自己單身、時間容易掌握,於是課餘時間幾乎都在醫院陪伴這些孩子。
1968年,李秀珠出生於高雄市小港區,在家排行第三。母親生下姊姊與哥哥後,本想再生個男孩,沒想到卻又連生三個女娃。「秀珠,吃飯前先去把衣服洗一洗!」「哥哥,手洗一洗,準備吃飯囉!」母親認為,男生要養家,女生要嫁人,教養方式當然有所不同;但這樣的觀念卻讓李秀珠質疑:「男生跟女生的能力沒有差別,為什麼要承受『不平等』的待遇?」
雖然經常計較父母給自己的愛與哥哥不同,但當她長大之後,反而覺得生長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也有好處。「哥哥得到太多關注,必須照著父母的規畫發展;我的求學經歷雖然沒有得到太多支持,卻也沒有受到阻礙…」
屏東師範學院(今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畢業後,李秀珠在臺北的國中任教。1998年調回高雄教書,接觸了「慈濟教師聯誼會」而投入。
過去,李秀珠認為:「學生都是別人的孩子」、「教書就只是一份工作」、「只要上課時間認真教學就好」,下了班或是假日,她希望保有自己的休息時間,不受打擾。
參與教聯會與其他老師共修,李秀珠不再貪戀休閒娛樂活動,反而藉由不斷的學習與付出,充實生活,並將所學運用在教育工作中。過去,她經常化身「正義使者」,只要發現學生家長沒有善盡父母的責任、好好陪伴孩子,她就會義正辭嚴的「教育」家長。
加入教聯會、參與慈濟活動,李秀珠從志工身上感受到善解、包容的溫暖,又聽到《靜思語》:「缺角的杯子,從另一個角度看還是圓的。」她反省自己與孩子的緣分只有三年,但媽媽的責任卻是一輩子,必須要有穩定的經濟基礎,才能當孩子的後盾。「如果當初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多一分善解,或許就能多幫助他們一點。」
參與教聯會後,有一年回花蓮參與教師培訓,聽到其他老師分享來不及對父母表達感謝養育之恩的遺憾,她邊聽邊拭淚,下課後馬上打電話回家。聽到父親接起電話的聲音,李秀珠開口就說:「爸爸,我愛您!」父親一頭霧水,還以為她發生什麼事了,李秀珠不好意思,隨意編個理由:「慈濟規定每一個人都要打電話回家,跟爸爸媽媽說『我愛您』…」接著她也透過電話親口對母親說:「媽媽,我愛您!感謝您辛苦扶養我長大。」三個人就在電話兩端哭了起來。
長久以來心中無法釋懷於父母「重男輕女」的觀念,如今她體會到,這些觀念對生命的影響根本微不足道,應該要多花一些心力,去做更多利益人群、淨化人心的事,才不枉費父母所賜予的生命。
2006年,李秀珠在高雄前鎮國中服務期間,首度接觸「床邊教學」;儘管教務繁忙,她仍利用課餘時間到醫院陪伴這群生病的孩子。
床邊教學跟在教室上課不同,孩子的身體狀況影響著課程是否能進行。有一次,她到醫院準備上課,學生正喝著紫菜湯,才喝了幾口就喝不下;之後上課不到半小時,學生想吐了,媽媽立即從病床下拿出水瓢,推到孩子胸前,剛剛喝下的幾口湯「嘩啦嘩啦」全沒了,孩子的身體也虛脫了。李秀珠拿水讓孩子漱口後,只能在病床邊說故事給他聽。
不同於健康孩子對人生充滿希望,曾有生病的孩子問李秀珠:「老師,我有聽您的話抄經、存竹筒做善事,為什麼我的身體沒有好起來?」讓她格外心疼。
李秀珠也播放大愛臺「地球的孩子」節目鼓勵病童:「雖然身受病苦,但是像多明尼加的孩子住在垃圾山、貴州的孩子因家貧無法上學,世界上其他地區,其實也都有孩子正承受著不同的苦……」
擔任慈少隊輔期間,李秀珠發現一個孩子雖然已就讀高中,卻無法正確寫出學校名稱;與家長聯絡後,確認孩子有讀寫障礙,此後每次上課,她都會特別陪伴孩子,為他念學習單的題目,引導孩子思考答案,再陪著他一題題撰寫,逐漸找回孩子的自信心。
有時同事會問李秀珠:「你的人生不是教書,就是做志工,這樣的生活不是很無趣嗎?」李秀珠斬釘截鐵的回答:「不會,現在的人生,我覺得很充實。」
而床邊學生的病苦示現,更讓李秀珠懂得珍惜生命。她感恩每一位孩子,「他們就像是菩薩化身來告訴我,一定要認真努力,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做自利利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