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覺青性電子報
報主: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
創刊日期:2012-02-03
發報頻率:每週日出刊
訂閱人數:70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覺青性電子報報
覺青性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覺青性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2-02-13 05:00:00 / 報主:王振圍
[公益聯播]【招募課輔天使】長期招募平日、寒暑假貓頭鷹課輔志工
本期目錄
覺青性電子報第2期 2012.02.10
覺青性電子報第2期 2012.02.10

覺青性電子報 第2期        發報時間:2012-02-10 09:00:00
報主: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 / 總編輯:王晧安 / 執行編輯:王靖鳳



覺青性電子報第2期 2012.02.10







文/總編輯 王晧安
 
新年快樂!跟大家拜個晚年!
 
過年前,和彰師蜻蜓、屏科阿Man,及好性會的伙伴斐凱、陳停一起在彰化師大舉辦了2012好青春集中營,因此有機會聽到來自台灣各地大學生對於各種青少年議題、性別議題的想法。今年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青少年議題似乎越來越能被關注。營隊的成果可以在好性會網頁上看到。
 
「2012好青春集中營文章書寫成果」:http://npo-136.npo.nat.gov.tw/index.php?aid=473
 
在營隊期間,聽到「阿塱壹古道」確定保存的消息,更令人喜出望外!這大概是臺灣新年最棒的禮物吧!
 
寒假除了辦營隊外,工作室將去年底發文給內政部與五都的「我的性別我決定」建議公文,整理成網頁,上傳至「我的性別我決定」。(http://npo-136.npo.nat.gov.tw/index.php?aid=498
 
歡迎大家多多了解跨性別的處境,也多多幫忙將這些資料分享出去。雖然內政部很沒誠意地回覆按原規定繼續辦理,但我們依然會繼續蒐集更多跨性別者與陰陽人的案例,期待臺灣有更寬鬆的身份性別登記與變更的制度。
 
覺音工作室自運作以來的財務,都在工作室網頁上公開了!歡迎大家除了捐款好性會外,也可以特別指定捐款給覺音工作室喔!好性會目前有將近25萬元的資金缺口,希望各界多多幫忙!讓好性會的工作人員可以繼續為青少年、性別平等繼續打拼啊!
 
本期「校園性別花」,由中正大學酷斯拉創社成員浴巾跟大家分享,經營社團有時候真的是細水長流!有時候要傳達一些性別的理念真的很不容易,需要有一段時間才能看到越來越多人理解弱勢性別處境的成果啊!
 
「汁液型男」專欄潤滑液男孩,這回戴上了男兒的貞操帶!什麼?男孩兒也有貞操帶嗎?究竟有了貞操帶,會讓人更看到自己的性?還是慾呢?
 
本期開始有兩位新的專欄作家情義相挺啊!一位是好性會不朽的偶像陳停帶來「拉青的小火花」,另一位是清華大學性別界的新秀小怪獸「怪獸性別筆記」專欄。從陳停本期專欄,不禁體會到青少年身體在空間中的遷移與流離,更道出心理各種自我實現的矛盾與離散,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另一篇,非常難得有小怪獸以性別的觀點,指出幾點大學營隊辦理時的性別盲,需要各界性別領袖繼續跨領域合作,讓越來越多性別的聲音持續被聽見呀!
 
如果您錯過上期有趣的「舍利弗被天女變性」的故事,那千萬不能錯過這期「我來自哈佛」讓人幸福又有智慧的「隨喜功德」啊!快來按個讚!
 
覺青性第二期電子報之後,也可以從智邦公益電子報訂閱囉!請記得先加入智邦電子報的會員之後,請登入:「覺青性電子報」。(https://enews.url.com.tw/wweiann
 
感謝小鳳的編輯!第二期覺青性電子報,上菜囉!
 
 
覺青性電子報第2期 2012.02.10







性別大補帖:大開性別眼界
 
台灣立報 2011-01-12 文/王晧安
 
有限的經驗與知識,決定性別的視界。不斷學習性別、經驗性別、實踐性別,性別視界廣了,性別視域範圍廣了,對於性別的無知與偏見自然就減少了。很像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認識的男性、女性、同志多了,就越來越難說「男生」都是怎樣怎樣、「女生」都是怎樣怎樣、「同志」都是怎樣怎樣。
 
有的人選擇讓自己的性別視界很僵硬,很少練習使用性別的語言,甚至不願意嘗試用性別的角度來理解事情,因此他的性別視域越很小,甚至視野模糊。性別視界的僵硬,視域的窄小,就是我們常說的「性別盲」,常不覺察性別的問題存在,不理解性別問題的來源,更缺乏改變性別差別待遇的動機。
 
所以,性別視界的彈性是很重要的,因為彈性的視界有如伸縮自如的海綿,才有辦法繼續吸收、接納更多元、豐富的性別經驗。性別視界彈性的人,常會覺得自己所知的性別知能是不足的,因此會願意組成或加入社群,看到新的性別資訊會感到興奮,看到不理解的性別經驗會感到好奇,看到性別的活動、研討會想去參加。反過來,多接觸學性別的人,多向性別經驗與概念豐富的人學習,多涉獵性別資訊,多參與性別活動,多不同的性別議題感到好奇,也能軟化我們的性別視界。性別的視界更廣,能讓我們看見「性別議題真的很多元」。[詳全文]
 
 
性別大補帖:擋不住的青年性別光芒
 
台灣立報 2011-01-19 文/王晧安
 
最近真的是忙到不行,除了處理期末學校裡的工作,也為了舉辦在彰化師大的2012好青春集中營。這是一個全國大專性別、同志社團聯合的寒假活動,學員們聚在一起討論社團的經營與困境,關心各種青少年與性別的議題。
 
令我非常訝異地,這些學員們在第一天的議題分享時,就提出69個各式各樣的青少年與性別議題,可以發現青少年是非常有想法的!我平常不太能感受到青少年對公共議題的關心,但為何他們這麼有想法呢?他們說,因為平常真的不太找得到人來聊這些議題,提供一個可以讓大家安心討論青少年與性別議題真的很重要的![詳全文]
 
 
性別大補帖:牽著阿嬤的手
 
台灣立報 2011-02-02 文/王晧安
 
大年初一,每年我都和阿嬤去寺廟或精舍拜懺。新年這一天,懺除過去一年曾有心、無心做的種種不是。新年這一天,也發願要好好善待身邊的一切。
 
可能從小就與阿嬤緣薄,我出生之後沒多久,爸媽就買了新厝,所以一直不太有機會和阿嬤相處,久久才見一次面。相較於老哥從小在阿嬤家長大,加上長孫的原因,更常跑回去祭祀祖先,老哥回阿嬤那裡比我勤快多了。
 
尤其在我讀高中之後,離開故鄉高雄,往往半年才回家一次,大概也只有暑假、過年待在南部比較長的時間,才有機會找一天回去找阿嬤。現在不在高雄工作,更不用說,見面的機會更少了。[詳全文]
 
 
性別大補帖:可以和你BB嗎?
 
台灣立報 2011-02-09 文/王晧安
 
「可以BB嗎?」小馬溫柔地看著阿斯。
 
半身裸露的阿斯嘴角掛著一抹微笑,顫抖了一下,這時該點頭?還是搖頭?
 
阿斯最近才知道有BB指的不是什麼網路用語,更不是指電子佈告欄BBS,而是「Bareback,無保險套性愛」的意思。這麼可愛、俏皮的兩個子音,怎麼這麼令人猶豫,要套?還是不要套?[詳全文]



 
覺青性電子報第2期 2012.02.10







先談友善出櫃,再談同志婚姻權。
 
文/陳逸咪
 
基本上,我個人對於婚姻作為一種親密關係的制度抱著懷疑的態度,原因如下,兩個人因為相愛相知在一起,不需要一紙書面證明來表明對對方的愛與堅決;倘若兩個人不相愛,這紙證書也不會讓感情增溫、兩人相愛。
 
但是,同志婚姻合法化從物質層面來看的確是必要的。因為同志也是人,跟所有的情侶一樣,在一起之後,會想要一起住、養共同的寵物或孩子、一起存錢買車買房;跟所有人一樣,在緣了分開之際,會面臨共同財產該如何分配的問題。再者,同志也會老、會死,也不得以的需要面臨未來某一天相伴自己好幾十年的老伴離開自己,這個時候,希望有個名義在另一半的喪禮出席,為他/她好好安置身後事宜,而不只是以一個「好朋友」身份出席,然後眼看著自己相處了大半輩子的人離開人世,卻什麼紀念也沒有留給自己。連那間他/她們共同存錢、努力裝潢、充滿許多歡笑回憶的房子,也跟著另一半的離去而被剝奪。
 
無庸置疑地,我們需要同志婚姻合法化。
 
只不過,問了身邊的女同志朋友對結婚的想法,發現即使對結婚議題再關注的人,也燃燒不起半絲自己想結婚的熱情,為什麼呢?大概因為習慣了,習慣身邊的人來來去去,未來的想像只屬於自己一人、或者跟一隻貓;習慣在沒有婚姻這個選項考量時,沒有成家的企圖;習慣以長久的同居關係取代婚姻關係。我自己也是,在腦中怎麼想,就是想不出一個有雙親、有小孩的家的模樣,反而想與朋友一起、幾個女同志住一起,可能有伴侶、也可能有單身的,像那種日劇裡的share house,建築出屬於我們的「女兒圈」。
 
至於這些習慣之所以成為大多數女同志的選項,因為這些都可以在「不用出櫃」的情況下,悄悄地、默默地、安全地達成。
 
在我與A的日常生活中,有無婚姻權的影響程度遠不及兩人家中長輩對「同性戀」三字的負面想像,每當兩人生活與對方家庭產生關聯的時候,通常最難解。比如說,A家庭聚會想帶我出席,要以什麼理由?什麼身份?我對A的家人而言,是個不屬於家庭成員的外人,只是A的某個好朋友,不適合出現在重要的家庭聚會。在同志婚姻合法化之前,同志們要如何突破出櫃困境,才是最首要的問題。
 
出櫃的難在於出櫃後家庭倫理的撕裂:昭告家人自己不是個異性戀。在目前的環境下無法友善出櫃的同志,還真不知要如何「跳級」談結婚。就算明天早上一睜開眼,同志突然和異性戀一樣擁有結婚權,也會發現「結婚事小,出櫃事大」,無法出櫃才是最大的阻力。在這前提之下,就算同志也可以玩「婚姻」這個東西,也不會有人敢玩,因為「婚姻」從來不只是「兩個人的事」,對同志而言,更是在出櫃的前提下方可完成。而「出櫃」像個燙手山芋,要接手前,還得有許多配套措施或是保密原則才能保護出了櫃子的人不受傷害,總不希望成一個家,卻毀了原本的家。這也就是同志為什麼對結婚這件事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原因了,社會氛圍往往比實際的條文推動更根深蒂固、難以改變。



覺青性電子報第2期 2012.02.10







禁慾的性慾
 
文/台大潤滑液男孩 陳小柏
 
最近在部落格寫了一篇關於男性貞操鎖的介紹、心得和一些簡單的討論(http://ppt.cc/m;~a),許多人看到後直呼驚訝(但又帶著羞澀),無法理解為何禁慾的工具,竟也能成為情趣的道具!
 
透過親身的實驗觀察後發現,其實所謂的「禁」就包含了權力關係,一則是「誰」掌握了你解放慾望的權力,一則是如何介入你情慾的「中介」,一則凸顯因為「禁」而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隱藏的性慾/性器官。
 
解放慾望不再是自己能夠決定的事情了,雖然從小到大我們就被長輩及保守意識型態的教科書恐嚇、被空間限制,但是第一次,就像有人捏著你的卵蛋,擺明的跟你說,你不能打手槍,不能決定要射精,「慾」,由我來決定。一個外乎於自身的人,透過「你的慾望」介入了「你的身體」,利用一個鳥籠扣著屌環,上頭一個金屬鎖,建立一種聽起來就令人興奮的新關係。
 
當戴著貞操鎖的那種不適、緊張到了戶外更是劇烈,一方面會清楚意識到有個東西卡卡的,就在陰莖卵趴那,提醒著性器官的存在,另一方面又會感到害羞不安,害怕被人看到微凸的擋部,害怕被人識破那時時勃發又消退的慾望。這讓人清楚意識到平常是如何(習慣的、被教導的)忽略隱藏自己的慾望,如閹割般被劃清在公私空間。
 
最後,那個累積的慾望沉澱在時間和陰囊之中,等待那個開鎖的人(也有可能是自己),一洩而發,爽感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語。
 
貞操鎖的確是一個情趣玩具,可以玩兩個小時,可以玩一天,也可以玩一個月。可以自己鎖,可以請別人保管鑰匙,可以轉讓自己的慾望交給別人管制,可以是情侶間的臣服遊戲,也可以是嚴厲的貞操調教,有多少種玩法乘以多少種關係,承載著無數對性愛、身體及慾望的想像。
 
前幾天一個朋友在FB上哭訴,說他騎機車的時候整串鑰匙掉了,從白天找到天黑,就是找不到,只好找鎖匠來幫他打機車鑰匙以及房間鑰匙。鎖匠一走他才突然想到,自己跨下的貞操鎖的鑰匙也掉了,整個哭笑不得,難道要請鎖匠來幫他解鎖嗎?FB上自然是讚聲一片,或許,這其實是他的新招啊!!


 
覺青性電子報第2期 2012.02.10







最遙遠的距離,是回到最初的地方─築夢青年也想回家
 
文/陳停(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副秘書長)
 
遷移的路徑,在每個人的生命裡留下不同的軌跡。
 
從兄弟姊妹合睡的一張床到擁有自己的房間,我們各自獨立,擁有自己的秘密,對彼此生活狀態的瞭解開始有了距離;有了自己的空間之後,又從每一個嫁出去的姑姑手中接手她們的房間,這一次接收A的房間,下一次接收B的房間,再下一次接收C的房間,隨著姑姑們結婚,我跟弟妹們的房間也跟著輪替;大學畢業後,從養育我的故鄉,離鄉背井來到學習獨立生活、讀書的城市;結束學生時代之後,從故鄉來到工作、展開人生新階段的城市;有了穩定交往的伴侶之後,從三代同堂的原生家庭到與伴侶、三兩好友組成的家庭。這些移動的過程,多半參雜喜悅與離情依依,同時也逼迫人們整理與收拾回憶,決定留下哪些、帶走哪些行李。
 
21歲那年,我滿懷對新生活的期待、研究所的挑戰、對美好愛情的憧憬來到新的城市。那個喜歡往外跑、享受自由的鄉下小孩,想著終於要離開生活21年的故鄉、老是綁著我的家庭而雀躍不已。直到滿22歲前後的那段日子,對新環境的不適應,美好愛情的破滅,對家的想念開始從心底溢出來。那段想家卻不能回家的日子,我才發現家在我心中的份量有多重。
 
24歲的時候,我完成了學業,進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工作是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我留在念書的城市,繼續原本就在做的工作。
 
為什麼不回家鄉去?我曾經想過到別的城市工作,也曾因為長輩年邁而想過回家鄉去。這是許多剛進入社會的新鮮人常面臨的問題,我有許多高中同學也都還留在外地。有的人考量大都市工作機會比較多、待遇比較好,有的人考量自己的人脈與資源都在原本念書的城市,也有的人因為感情因素無法分隔兩地而選擇留在外地。我則三者兼具。
 
今年過年,我待在家的時間長達12天,5個兄弟姊妹和家人聚在一起的感覺,好像從來沒有這麼融洽過,連久病纏身的阿嬤也變得開朗不少。當年假結束我返回工作地,還沒收假的妹妹來電,跟我說起當天晚上吃飯的情形,阿嬤坐在椅子上,打開了電視,臉卻朝向牆壁,很是落寞的樣子,甚至嘆息說著少一個人吃飯很孤單,聽得我感到難過又難受。
 
最近又想起回家這件事,開口問了伴侶是否會跟我回去,她說她放心不下媽媽跟愛犬,也不知道自己到了那裡能做什麼工作。說著說著我們都流淚了,好像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能夠找到工作、家庭、愛情三方的平衡。
 
這樣的情形不禁讓我想到,在四方飄盪、流浪,好像是年輕人特有的?不知道是否因為年輕,我們都無法真正穩定下來,又或者滿懷太多理想與夢想要追求,因此常抗拒那股要我們穩定下來的力量。
 
就像家人希望我回家找工作、希望我考公務人員捧個鐵飯碗等等,我卻像有些覺得結婚等於跳入墳墓的人們一樣抗拒禁錮、渴望自由。矛盾的是,當我想要回家也想要追夢的時候,如何能兼顧?遷移的過程,能不能在追尋的同時也拾起差點要落掉的選擇?
 
追夢的青年也想回家啊!
 
 
怪獸性別筆記
 
性別友善營隊的想像──一個大學生觀點
 
文/孫致宇 (小怪獸,在九降風中衝鋒陷陣性別領域的平凡大學生)
 
「營隊」對於很多大朋友小朋友來說,都是很有趣的活動──戲劇、團康、營火晚會密集得讓人目不暇給。尤其是由大學生自行籌畫的活動更是有可看性──還有什麼表演能取代一群熱血年輕學子們經過密集排練所呈現的成果呢?
 
但歡樂的營隊裡就像許多場合一樣,也可能出現性別不友善的狀況,比如說:在營隊活動中預設人人都是異性戀、揶揄男男戀是為臭Gay、宣稱只要是男生牽到女生的手就是一種「福利」。例如拜火作為營火晚會的一種傳統,但有時卻會規定參與者要裸上身,以生理性別強制劃分的性別分工,就不能讓生理女性參與。
 
針對後者,我相信性別分工確實能帶來特定效果,像視覺上的、意識形態上的效果,但強制以生理性別劃分的結果,可能會犧牲了個人的自由選擇。因此,我認為選擇以性別做為分工準則時須謹慎衡量。
 
另外,同志佔了十分之一的人口,各種性傾向的人就在我們身邊;誠如我們不應該歧視特定國家或民族一樣,醜化多元性別、性傾向的玩笑也不該在營隊中被允許。
 
在二元對立劃分底下,女生或男生也各自面對種種無視個人特質的性別規範。然而這些性/別困擾卻很少被強調,我認為這是因為在營隊注重團隊精神的氣氛下,性別問題往往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的小問題、難以被提出與抗議,以免擾亂營隊的整體和諧,使營隊中性別不平等的現象得以維持。
 
近年已看到很多有趣的改變,從一開始對營隊本身的想像說起,即使不同於過去視其為「創造認識異性的機會」,越來越多年輕學子體認到交朋友是不分性別、性傾向的,活動中性別角色也逐漸不再僵化,這或許可以歸功於營隊工作人員內部的籌備過程更加多元化,如決策的過程中充分討論、並能適時採納多元和邊緣的觀點。在我的自身大學營隊經驗中,各種性別、性傾向的學生擔任總籌等各重要幹部都不是新鮮事,許多以往二元性別分工也多被打破,或許這一輩的青年學子已漸漸能在團體合作與尊重個人差異的光譜中取得平衡點。
 
營隊的歡笑與感動是獨一無二的,很難想到有什麼活動能在短時間裡同時凝聚眾人的身心,成功的營隊總是能帶給我們剎那永恆般的悸動,或許是忘不掉熬夜集訓後舞台上在耀眼的幾分鐘、傾聽更多小隊員說自己的故事……期待年輕學子在舉辦營隊時,都能同時兼顧到性別友善,不將性/別規範造成的困擾視為旁枝末節。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尊重多元的個人特質將使一場營隊更添精彩,就像彩虹因多元而美麗,這是二元對立等強制劃分的性別規範下所辦不到的!



覺青性電子報第2期 2012.02.10







原青市區上學去
 
文/王晧安
 
這天,我與喵喵開著車,難得到屏東郊外走走。沿途從都市一片繁榮的景色,逐漸出現一片矮房,一片綠地,接著出現的是一片又一片的綠山。
 
這是我第一次開車上山,為了讓汽車的抓地力能夠更強,不熟悉地換擋,小心地踩油門。山路是那麼彎曲,且十分陡斜,開得慢,後面熟門熟路的車偶爾還是會超車,大概是不耐煩我開得這麼龜速吧!
 
我來到不熟悉的地方,卻是最喜歡的山林間。原住民的商店出現在眼前,決定找一家餐廳坐下來,看看風景,同時也能享受美食。找了一個可以看山、看天空的角度,刻意避開市區灰灰的一片景象。我突然想起這學期末,在看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其中一位高一原住民學生劉芳妤寫的音樂報告心得,特別引我思考,特有共鳴。經過她的同意,跟大家分享:
 
我覺得「A-Lin 回家 ca ba hai nu lu ma」這首歌很符合我現在的心情
從小到我國三畢業之前,我從未到市區上過課
但是因為我的夢想,我必須要離開我最熟悉的家園,到這裡來
 
在這裡我看不見我最熟悉的山
我只看見人來人往的街道
 
現在的我坐在這裡上課,說實在的,我很害怕
因為我的實力跟大家比起來真的差很多
我曾經有想過要放棄
我想說我再怎麼努力,再怎麼用功,我也趕不上你們
但是我心想,我甘心嗎 ?
我沒有學到任何東西就要回來了嗎 ?
 
所以我決定我要繼續待在這裡
慢慢實踐我的夢想
最後我一定可以帶著我的夢想一起回家
 
 
因為芳妤擔任資訊股長的關係,上課常需要她幫忙安裝電腦、準備投影設備,因此有特別多的互動。在期中之前,她常跟我說,功課很難,功課跟不上。我發現,她每天都要坐40分鐘的公車,還要再走路回家。應該有很多孩子和她一樣吧!為了求學,到了新的環境,得適應環境,也得讓自己有競爭力。
 
在這個過程中,究竟這些原住民青年,發展自我的同時,會不會也離自己的家鄉、族群的文化越來越遙遠呢?身為在都市長大的輔導教師,又能為這些原住民青年做些什麼?會不會西方中心、漢人中心的教育,再次成為使文化流失的幫兇?究竟協助原青適應都市生活,是利還是弊?
 
上學期有機會到原鄉國中演講服務,第一次感受到當我進入一個都是原住民的環境,發現自己的膚色、語言,是多麼地不一樣,不知道這些原青在市區求學,是不是也是相同的感覺?
 
最後,分享立報這幾個月二篇與原住民青年教育議題的新聞與文章。
漢人教育 迫使原民遠離文化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3303
原視野:教育的自主與自決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0315
 

覺青性電子報第2期 2012.02.10

 





「隨喜功德」
 
出處:《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
 
文/王晧安
 
善財童子在發了最廣大的菩提心後,四處雲遊,開始渴求各個有智慧的人能分享他們如何努力練習,如何修正自己的想法與言行。經歷了52位智者的分享,最後一站,善財一聽到「普賢菩薩」的名字,就非常想見到他!
 
普賢菩薩就在非常有智慧且寂靜的光雲中現身,也開始分享他學習的重點。普賢菩薩讚嘆一切能來去自如的覺悟者是多麼地有影響力!他告訴善財童子與在場的所有菩薩,如果要和所有的大覺者一樣,成為了不起的覺悟者,那就應該修習10種廣大、需要力行實踐的願望!
 
其中第5個大願就是今天要談的「隨喜功德」。在普賢十大願之中,總有人覺得這個願很不起眼,看起來「沒什麼」?但我覺得這個看似沒什麼的願,真的很有什麼!
 
「隨喜」,簡單地說,就是順從著別人做的而感到欣喜;「功德」,是指功用、效用、利益,在這裡也可說是「影響力」。難道看到別人做了點什麼,覺得很開心,這是很有影響力的嗎?沒錯!
 
喔!想想自己,這件事容易嗎?其實要實踐這個願望很不容易呢!會不會有時候,看別人做什麼,都有這麼一點不順眼?明明沒問題,卻仍想挑一點毛病?看別人做的很好,就想著別人其他或以前不好的地方?別人難得改掉一點壞習慣,還開了好幾句玩笑?說穿了,人呢,很容易有「見不得人好」的心態。
 
隨喜,不妨從對自己做起。早上起床之後,通常都會對自己什麼呢?照照鏡子,發現自己哪兒髒?臉兒臭?嘿!給自己敷上「微笑」的面膜吧!看到人,對到眼,點個頭,給個微笑,就是隨時隨地可以做到的「隨喜」喔!我自己很常這樣做,別人也會回我微笑,他也心情好,再給別人微笑,從自己到別人,心情都會好一整天喔!
 
2011年同志大遊行經費缺乏,需要小額募款,看到辛苦的志工們幾個月辛苦的努力,捐點小錢,這也是「隨喜功德」。看到好性會現在有資金缺口,每個月定期匯一點錢,做一點小佈施,這也是「隨喜功德」。
 
當朋友提出很好的idea!伸手豎起大姆指!聽到老師上課講得很受用、很精采,一個聚精會神領受的表情!一個肯定的點頭!聽到有人嘗試想做點什麼對青少年、性別平等有益的事,勉勵一句!支持的擁抱!肯定實踐的勇氣!這些都是「隨喜功德」。
 
最近許多企業家,紛紛響應辭世後「裸捐」,捐一大筆錢作公益,彼此響應,這是隨喜,聽到他們這麼做而感到歡喜,也是隨喜。而不是很酸地說,還不是因
 
為你們賺了很多錢,才有這麼多錢才可以捐,又見不得人好。
 
最流行的臉書、Google+、噗浪更是把「隨喜」的精神發揮淋漓盡致,給他「+1」,給他「按個讚」!隨著當前的這個念頭,隨著生起平等的歡喜心。無論是誰說了什麼好話,什麼團體辦得好,誰的事業做得好,誰得功課做的好,都開心。
 
甚至把這些好事、好行為、好道理,散佈出去,網路上的「轉載、轉貼、分享」,也是隨喜功德的具體實踐。像是看到野蓮花的臉書有同感的故事、不錯的方法就分享出去。
 
為什麼「隨喜功德」這麼有用?因為隨喜能讓我們去除嫉妒,不會見不得別人好,無法別人獲得榮耀,反而能生起平等的善念,自然也帶來好人緣。
 
這種為人歡喜的心,一個人影響一個人,就好像是黑暗中的火炬一般,一個傳一個,輾轉又使人歡喜,不僅讓自己幸福,也讓別人有福!見人好而心生歡喜,才是真正有福,又有智慧的人!
 

覺青性電子報第2期 2012.02.10
 





揚起吧!性別社團的彩虹旗
 
文/鄭昱菁(浴巾,國立中正大學酷斯拉社)
 
2009年年末,中正大學輔導中心邀請了同志諮詢熱線到校演講,如穿針引線般,使一群對同志、性別社團有熱情的夥伴──原本可能不熟悉、甚至不相識的彼此──齊聚一堂。同年的12月,歷經一晚的熱烈討論後,中正大學酷斯拉社誕生。隔年1月,酷斯拉社正式登記為中正大學的學術性社團。
 
仍記得,在遊說周遭親朋好友支持此社團成立連署時,我曾碰過一件令人受傷的事。當我向一名朋友解釋酷斯拉社的宗旨,並邀請他加入連署時,他帶著些許戲謔的口吻說道:「我就是歧視同性戀,我就是不想簽!」
 
過去我未曾碰過如此尷尬的場景,當下僅能摸摸鼻子,告訴自己:「沒關係,我們的社團就是要努力改善這樣的環境……」
 
我想,這便是創社時期所遭遇唯一較為受挫之事。我不太確定其他夥伴在邀請朋友加入連署時是否有遇到不愉快的經驗,但印象中是沒聽他們提過就是了。這件事也讓我深刻了解,這個社會對於同志還是存有不友善的,並非沒遇過歧視就代表歧視已消失不見,這也使我看見了酷斯拉社之於我們學校的重要性──提供同志一個友善環境以及傳遞正確的同志相關知識、資訊。
 
由於酷斯拉社初期的成員大多都具有同志的性傾向認同(含LGBTSQQ),因此,創社之初我們將自己定位為「同志社團」,而辦理的相關社課也以同志議題為發展主軸。
 
然而,隨著接觸各式社會團體、性別議題,社團成員慢慢達到了共識:「性別議題是非常多元,不僅只有同志議題,各式的性別議題都值得我們去探討!」此外,我們也認為,帶給學校師生不一樣的視野及角度去看性別議題是非常重要的。除了破除二元性別框架外,我們也期待有更多人能夠認識多元性別,並能思索其自身價值觀、社會制度、性別間到底如何對個人、社會及群體產生影響。由於上述種種之因,我們開始從「同志社團」努力轉型成「性別社團」。
 
我們將視野拓展,並開始著手多元、豐富或者是大眾好奇卻是無管道接觸的主題(如:女性情慾、浪漫愛意識形態、性愉虐等等)的社課、講座,除了想吸引更多師生的興趣、開拓性別視野之外,也企圖打破社團的同志框架。
 
事實上,轉型的過程中是受到很多挫折且漫長的(直至100年度上半學期我們仍在努力轉型中)。舉例而言,由於社團初期發展以及社課主題的辦理都以同志為主軸,使多數師生的印象中,早已將我們定型為同志社團,因此,我們常碰到相似的窘境:「欸?XXX是你們社團的社員,所以他是同志哦?」這樣的狀況對本社招生十分不利,因為有些同志朋友縱使想加入社團,卻因擔心加入社團等同於出櫃、被貼上標籤而怯步。
 
現今性別社團的定位已經確立,因此我們持續辦理各種性別議題的社課、講座,並且廣為宣傳,希望能夠讓社團的宗旨能夠被多數同學看見。當然,我們不會為了要轉型而不再舉辦同志議題的社課,因此我們只是做比例上的重新調整、甚至得要增加社課堂數!畢竟,我們也期待同志議題的講座能夠使大眾對於同志不再恐懼、不貼標籤、沒有汙名!
 
藉著我們社團的種種故事以及點滴,我想要叮嚀即將創社與接社的你們,社團剛開始的定位、活動、講座很容易使社團定型,並影響未來人們對社團的各類觀感,因此,假若可以,一定要和社團成員們討論走向和定位,除了可以凝聚社團向心力、共識以外,幹部能否聆聽社員們的想法是使社團能夠不斷前進的要點之一哦!
 
此外,由於好性會舉辦的好青春、性/別領show營以及相關研討會,酷斯拉社認識了全台灣眾多大專院校性別社團的夥伴。我們彼此交流經驗,也互相分享各式心情。在這之中,我總會獲得無比的力量,也讓我在徬徨時總想起那些重要的夥伴,我十分清楚:「酷斯拉社並不孤單!」因此,我覺得經營性別社團間的情誼也十分重要,而這樣的連結也使酷斯拉社一直有向前行的動力!
 
最後,我想告訴大家一件令我感動的事:還記得在這篇文章最初,我提到令我有些受傷的那位朋友嗎?那位朋友在2011年真愛聯盟事件中,因為看了相關的報導和資料,發了臉書訊息給我。他對於自身當時「年少無知」而說出口的話表達歉意,並且告訴我:「你們做得很對!加油!」這一個簡短的訊息,給了我無限的鼓舞以及感動。我想,這也是酷斯拉社這一年多努力的成效吧!
 
身為社團的元老之一,我一直覺得很幸運,因為酷斯拉社成立以來(包括創社時期)並沒有受到太多、太大的阻撓(包括校方態度或者是學生反應)。看著酷斯拉社這樣一路走來,心中滿是感謝,而熱情依舊不曾中斷。
 
親愛的你們,我想你們一定滿懷著興奮、緊張、擔心的心情在著手創社這件事情吧!無論碰到什麼挫折,請記得,全台各地都有和你們一樣,為著性別努力的人們。我們雖然分散四處,但是我們懷著同樣的心願、做著相似的事情;人雖因距離而遠,但心卻因夢想而拉近!請堅信自己是對的,且不要放棄,因為我們都是如此相信,總有一天人們會更認識性別領域、更尊重多元性別,人與人之間會因彩虹的美好而讚嘆!
 

覺青性電子報第2期 2012.02.10
 
 
 
覺青性電子報第2期 2012.02.10






 
同志父母親人座談會(台北場)
 
給每一位正在承受類似心境的同志朋友,以及同志子女的父母們。出櫃(向他人承認同志身分)一直是同志親子議題中最難走的一步。孩子們花許多年瞭解自己的認同,父母親人卻得從孩子說出口那瞬間才開始學習。隨之而來面對的是爭吵、流淚、理解、漫漫長夜。對於愛我們、及我們所愛的父母、親人,總是希望能夠避免傷害。是否有這樣一個外部資源可以幫忙我們呢?
 
《同志父母親人座談會》是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定期舉辦的座談會。提供同志的父母與親人一個隱私的空間與專屬管道,瞭解什麼是同志、提供正確的資訊,更重要的是,讓父母們有機會聽聽其他同志父母、以及同志子女的心路歷程與想法。從開辦迄今,已經幫助了五百多位的同志父母親人。
 
無論你的議題是關於男同志、女同志、雙性戀、或跨性別(的子女或親人)。都誠摯邀請您,帶著故事、疑慮、甚至心情來參加。希望能透過父母與子女們真摯的分享,一起走出幽暗的隧道,共同成長。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時間:101/02/18日(六)14:00(13:00開始入場)
地點:同志諮詢熱線大教室(台北市羅斯福路2段70號12樓)
電話:(02)23921969
對象:同志的父母或親人(因活動屬性,同志本人請勿參加)
活動內容:同志相關知識解說、如何與同志子女溝通、過來人父母現身說法、輔導專家說明相關疑惑。
 
 
翻轉習俗得聖笅
性別與習俗攝影圖文/影音紀錄徵件活動
 
徵件主題:以「性別與習俗」為主題,分「反思傳統習俗」與「記錄翻轉行動」兩項子題進行,藉影音記錄或是攝影作品搭配圖說文字,呈現以性別平等觀點對習俗文化所進行之反思,或是記錄突破傳統父權價值、打造平等文化之行動經驗與歷程。
 
主辦單位: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參與對象:全國民眾
 
作品規格:
一、圖文作品〈攝影作品搭配短文〉
1.每件作品可以單張或一組(至多六張)照片呈現,並搭配300至1200字之說明文字。
2.數位照片請提供原始檔案500萬畫素以上之JPEG格式檔案。
3.作品為正片、負片或照片者,需掃描成解析度300dpi之電子檔。
4.說明文字請以電腦繕打(請採用細明體字型,12級字體,Word格式)。
*若不便使用電腦,可以正楷中文書寫,搭配傳統沖印照片。照片尺寸請勿小於3×5(英寸)。
二、影音作品
1.每件作品片長以15分鐘為限。
2.請提供MPG、WMV或AVI格式檔案。
 
收件時間:即日起至2012年4月30日止
 
 
 
「同志保險與遺囑」講座
 
妳/你還在等待同志婚姻的合法化嗎?
生命只有一次,在死亡之前,妳/你想要為了心愛的人做些什麼?
不會等妳/你,斷氣隨時存在,有瞎密可期待?
很多事,真的不能等到髮蒼蒼。
 
專題內容:
一、由專業人士協助分析和瞭解,自己擁有的有形及無形的資產。
二、解釋相關的法律與條例中,自我權限內規劃資產使用及分配。
三、現場直接提問及討論。
 
與談者:
林金美小姐(人身及產物保險經驗豐富,相關稅務及財務課程認證資格)
葛雷先生(同志諮熱線南部辦公室志工,銀行法務部門多年工作,熟悉相關法規及執行)
 
時間:101/02/18(六)14:00~17:00
地點: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南部辦公室(高雄市新興區中山二路472號12樓之7,西堤牛排樓上)(捷運中央公園站二號出口,步行約八分)
參與對象:任何對此議題有興趣的酷兒皆歡迎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南部辦公室 家庭小組
聯絡方式:(07)2811265 或來信:weisungbo@gmail.com
同志諮詢熱線--南部辦公室部落格:http://hotline968.pixnet.net/blog
 

覺青性電子報第2期 2012.02.10
 




 
賺錢養家 早熟小大人身負重擔(中國時報,2012-02-01)
 
接受孩子性向 皆大歡喜(自由電子報,2012-02-07)
 
如此英國父母  把兒子當成中性人養育(北京新浪網,2012-01-30)
推薦訂閱
社造電子報《No. 73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ACTION! 走讀社區開麥拉】 屏東社區深度旅遊體驗暨短片徵選活動開鑼了!@【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網路通訊】
覺青性電子報
轉寄『覺青性電子報第二期 2012.02.10』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