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凌」的暗黑世界─「張老師」園地─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November 19,2019「霸凌」的暗黑世界
最近一則報導某校,因「穿裙子的男孩」(The Boy in the Dress)[1]一書團書館下架的風波,胡展誥諮商心理師在國中校園裡分享霸凌議題時才剛提到:「霸凌的行為背後,往往來自於我們對於彼此差異的不理解。但我們從小很少被教導去尊重別人、尊重彼此之間的差異。因此當我們因為差異而被引發焦慮時,就可能用攻擊的方式來企圖緩和自己的不舒服。」霸凌的情況不只是在學校,工作職場或是社區,只要是群體的環境就會有人的問題,我們很少會察覺到生存的本能-攻擊。
我們究竟對霸凌了解多少?我們可以如何自救與救人,首先,霸凌是一種有意圖的攻擊性行為,通常會發生在力量(生理力量、社交力量等)不對稱的學生關係或是職場關係間;我們了解霸凌按照欺凌手段、方式的不同,可分為關係霸凌、言語霸凌、肢體霸凌、性霸凌、反擊型霸凌、網路霸凌六大類。這六大類在校受到欺凌的學生,可能發生逃學、輟學、成績下降、情緒低落,甚至帶武器到學校的負面行為,有些孩子會變得非常萎縮或沮喪;在職場上欺凌的同仁,可能發生常缺席的狀態、工作效率降低、以及心情低落、甚至離職……等等。甚至有些則會有暴力傾向性格出現,對孩子一生的影響非常大,對職場員工來說也是一項不容忽視身心理的影響,以下說明類別:
一、關係霸凌:最常見有關人的場域中,且容易被忽略
關係的霸凌是最常見於人際上,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通常是環境場域中透過說服同儕排擠某特定的人,使弱勢同儕被排拒在團體之外,讓他們覺得被孤立。而關係霸凌往往與言語霸凌又有牽涉,會因散播不實的謠言,或是排擠、離間、孤立小團體的某一成員。但是,這一類型霸凌方式會伴隨而來的人際疏離感,經常讓受害者覺得無助、沮喪。
二、言語霸凌:在眼見不到的傷口中,心理方面傷害更大
言語的霸凌是相當常見的方式,主要是透過語言來刺傷或嘲笑別人,這種方式很容易使人心理受傷,既快又刺中要害,雖然肉眼看不到傷口,但它所造成的心理傷害有時比身體上的攻擊來得更嚴重,工作場域中常會因為上對下、或是新進人員常見,而且言語上的欺負與嘲笑很可能是肢體霸凌的前奏曲。
三、肢體霸凌:最令孩子恐懼
這是所有霸凌中最容易辨認的一種型態,它有著相當具體的行為表現,通常也會在受害者身上留下明顯的傷痕,包括踢打弱勢同儕、搶奪他們的東西等。另外,霸凌者通常是全校都認識的學生,他們對別人霸凌的行為也會隨著他們年紀的增長而變本加厲;這個部分在成人世界比較少出現。
四、性霸凌:校園裡大開黃腔
類似性騷擾、性暴力,包括有關性或身體部位的嘲諷玩笑、評論或譏笑、對性別取向的譏笑、傳閱與性有關令人討厭的紙條或謠言、身體上侵犯的行為,如以性的方式摩擦或抓某人的身體,或是迫使某人涉入非自願的性行為等。
五、反擊型霸凌:受害者與加害者一線之隔
這是受凌人長期遭受欺壓之後的反擊行為。通常面對霸凌時他們生理上會自然的予以回擊;有的時候被害者則是為了報復,對著曾霸凌他的人口出威脅。也有部分受凌人會去欺負比他更弱勢的人,這都屬於反擊型的霸凌。必須注意的是,有時此類霸凌的結果相當可怕,在美國甚至有孩子因受不了長期欺凌而攜槍至學校射殺同學與老師。
六、網路霸凌:速度快、管道多、殺傷力大
隨著網路世界的發展,另一種新興的霸凌方式-網路霸凌(cyber bully)也開始出現;科技發達人人一手行動電話,身處資訊爆炸的環境,能以快速、多元且便利的管道來交友、聊天、玩遊戲,而在網路的世界裡,由於隱匿性高、傳播範圍無遠弗屆,每個人很容易成為網路世界的霸凌者。網路霸凌行為包括:使用網路散佈謠言、留下辱罵或嘲笑的字眼等,倘若經常從事這些行為,就是網路世界的霸凌者。
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我們常我們的個案一線希望,要長出自己、活出自己甚至要個案做自己,當他們願意為自己付出、肯定自己給予自己機會,但誰給他們機會呢?充斥著霸凌的方式讓發芽的苗,攔腰折斷、折翼。
這讓我想起我看過的日劇「人間.失格」[2]的主人翁;我相信大家都對同儕、同事,個體差異的那種惡意欺負、排擠都很熟悉,電視劇也常常在上演,也或許有些人很不幸自己就親身經歷過。劇中主角當他發現連唯一的依靠也都不相信他時,他絕望變成背景的一首詩:
「把我的眼睛給你,如果看不見的話就好了吧。
把我的耳朵給你,如果聽不見的話就好了吧。
把我的嘴巴給你,我已經不想再跟任何人說話了。」
就連暗黑中的一絲光亮都被剝奪殆盡,也因為生命的可貴,所以在教育上,對於「差異」- 孩子要學會尊重差異最好的做法,就是從小陪伴孩子討論他們的想法。允許提出想法與感受的環境,會讓人感到安全、自在、被尊重,然後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
你可以不同意別人的想法,卻必須尊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但是,奇怪的是我們的環境與教育從來不允許孩子有太多自己的想法(例如: 大人講話,孩子插什麼嘴?我說是就是,不要在那講有的沒有的。我吃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要多……),但成年之後,矛盾的卻又希望他們要有主見、很獨立、很果決.......。
歌手蔡依林在演唱會上播完「玫瑰少年紀錄片」[3]影片後,也哽咽地說:「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著什麼叫正常,卻很少被教育有包容心、要接納,要先從接納自己開始,接受所有可能性,也許發生在你我身邊有很多特別的例子,當有對象可以傾訴,就是接納自己那一刻。」如果大家,多一份包容心,先認同你自己,也許你真的是與眾不同,但是,那又會是怎樣。每個人有時候也會迷失方向,如果你身邊也有朋友需要幫助,請你打開你的心,伸出你的雙手去拉他一把。
筆者-林政文[1]《穿裙子的男孩》是英國兒童文學作家David Walliams的作品,他曾於2002年獲得兒童文學最高榮譽──國際安徒生大獎(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s),是位享譽英國兒童文學界的插畫家。這本《穿裙子的男孩》描寫12歲男孩Dennis在母親過世後,只能藉著媽媽穿黃色洋裝的照片來懷念她,後來Dennis在朋友鼓勵下穿洋裝上街,之後更是穿著洋裝參加足球賽,贏了對手,也獲得了爸爸的肯定。
[2]《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日本著名小說家太宰治最具影響力的小說作品,發表于1948年,是一部自傳體的小說。纖細的自傳體中透露出極致的頹廢,毀滅式的絕筆之作。太宰治巧妙地將自己的人生與思想,隱藏于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藉由葉藏的獨白,窺探太宰治的內心世界,一個"充滿了可恥的一生"。在發表這部作品的同年,太宰治就自殺身亡。
[3]《玫瑰少年紀錄片》來看較為陰柔的男性,或許家人無法接受、朋友 曾經排擠他們,他們還是堅持自己原有的個人特色。